一顆鉆石,從離開它棲身了千萬年的土地的那一刻起,就帶著無數的偶然和必然,開始了漂洋過海的漫長旅程。
完美鉆石
被眷顧的國度
也許沒有哪個國家能像南非一樣,將原始和現代融合得如此完美。在鋼筋水泥喧囂繁華之后,便是空曠寂寥的草莽野獸之所。從飛機上看下去,擁擠的都市一會兒便被大片大片的原野所替代,似乎沒有一點過渡。
這個位于非洲大陸最南端的國度,除了沒有石油外,幾乎什么礦藏都有。黃金、錳、釩、鉻等儲量均居世界第一,而那些充滿傳奇過往、似乎永遠也挖掘不盡的鉆石礦,更是讓人為之心跳加速。
其實,南非的鉆石從產量到儲量都比不上澳大利亞,但自從人們在金伯利發現了第一顆鉆石開始,南非這個鉆石之鄉的至尊地位就從沒有動搖過。
南非境內分布著眾多規模大小不等的鉆石礦場
1866年,有一個叫丹尼-喬柯伯的人來到金伯利附近的一個農場走訪他的朋友雅克布斯一家。當時雅克布斯的小兒子正和一群小孩玩耍,丹尼發現他們玩游戲的石塊中有一顆很特別的小石子,于是他就在主人大方的許可下拿走了這顆注定要載入南非史冊的“小石子”。經最終鑒定,這顆“小石子”被確認為是重21.25克拉的鉆石。不過,后來在南非引發淘鉆狂潮的并不是這顆被取名為“尤蕾卡”的鉆石,而是3年后丹尼-喬柯伯獲得的第二顆鉆石。不過這第二顆“小石頭”丹尼可不是如此輕易就拿到手的,他用了500只羊、10頭牛和1匹馬,才從格里夸地區一個牧羊少年手中換得了這塊后來被命名為“南非之星”、重達83.5克拉的鉆石。自此,無數懷揣發財夢的人涌向了南非,涌向了金伯利。
上帝的眼淚
古希臘人認為,鉆石是上帝的眼淚,而羅馬人則認為鉆石是墜落的星星碎片。其實,鉆石是地幔中的碳粒子晶化后的產物,一顆鉆石的形成需要上千萬年的時間。
鉆石
涅槃的石頭
古希臘人認為,鉆石是上帝的眼淚,而羅馬人則認為鉆石是墜落的星星的碎片。其實在早期的鉆石挖掘者中,只有少數的人知道鉆石的形成機理。
“鉆石來源于地幔中的碳粒子,在地下200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碳在特定的溫度和壓力下被晶化后就形成了鉆石。” 貢嘎顯然屬于當年的那部分少數人。“一顆鉆石的形成需要數千萬年的歷史。鉆石通過火山噴發被帶到地表,并藏于冷卻后形成的巖石中。巖石中的鉆石富集并達到一定規模時就形成了金伯利巖,”貢嘎進一步解釋說,“由于這些巖石是由古老的火山運動形成,所以采掘者們只有盡可能地向下挖才能挖到鉆石。”
貢嘎提到的是原生礦的開采方法。其實還有一種是次生礦的開采,金伯利巖石在自然條件下風化后,鉆石會殘留于山坡、河流和海岸中。這種次生礦的開采目前在南非的一些小規模鉆石礦中還處于非正規方式作業階段。許多礦工還在靠手工篩選礦石,他們日復一日地艱苦勞動就是為了尋找鉆石中“最大的一顆”。
貢嘎首先帶我們參觀的是一家小礦場。沒有想象中的機械轟鳴和人頭攢動,只有幾個看上去像一家人的黑人男女正在當頭烈日下分別做著鏟土、敲石、分檢的工作。在現場,能夠看到的可以稱作機械的就是一個大鐵鍋和一個能夠旋轉起來的手柄齒輪。一個工人將已經剝離了鵝卵石的土石倒入鐵鍋中,然后加入水,一個人搖動手柄,大鐵鍋就旋轉起來,隨后不斷加水、旋轉,約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將一直停留在鐵鍋中最外圈的石頭收集起來了,根據離心力定律,最重的鉆石應該被拋在最外頭。
“只要你是南非公民,沒有犯罪記錄,繳納100元的當地貨幣并簽署一張價值100萬的土地使用和環境保護的合同,就可以圈地淘鉆了,”貢嘎告訴我們,“這個平原是經過冰川時期的冰川刨挖而成的,所以這里正是原來形成鉆石的地層。”
離這家手工淘鉆場不遠,可以看到一些挖土機、大卡車在忙碌著,貢嘎說那也是個私人開采的工地,只不過獲得了財團資助或者是銀行信貸,可以有規模地進行機械開采。這時礦主掏出一個精致的小盒子,慢慢打開倒入手掌的竟是如此幾塊沒有任何璀璨光芒的、半透明的灰白色石頭。
“我能買下它嗎?”我問。“不可以,所有的鉆石買賣都要到國家許可的珠寶行里進行。”貢嘎很認真地答道。
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坑洞,這里一共出產了近3噸的鉆石
傳奇過往
金伯利位于南非中部,這里的一切似乎都與鉆石相關。今天的金伯利在鉆石漸漸被淘盡之后,已成功轉型為一個以鉆石為主題的旅游城市。世界上最大的鉆石交易公司戴比爾斯的總部就位于金伯利市的Stockdale大街。每一年,該公司的董事和股東便從紐約、蘇黎世、香港、阿姆斯特丹及其他各地匯聚于此參加年度大會。
“這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坑洞。” 貢嘎是我們此行的導游。在當導游之前他曾經就職于戴比爾斯。貢嘎對南非的鉆石史了如指掌,我們站在金伯利鉆石博物館的大洞邊上,貢嘎侃侃而談:“它以前是一座小山包,自從人們在這里發現了富含鉆石的金伯利巖礦石后,大約有2200多萬噸的土被挖走。這個大洞一共出產了近3噸的鉆石,直到1914年,石頭被全部挖光,礦場也關閉了。” 這個大洞占地17公頃,方圓1.6公里,目前,滲水和雨水已淹沒了大洞的一半。望著這個巨大無比的窟窿,我甚至會有些懷疑:以人類的力量怎能挖出仿佛自然造化般的大坑?也許,這就是鉆石的幻惑吧。
精美的鉆石
在露天的鉆石博物館,還保留有當年打制挖掘工具的鐵匠房、礦工常去的酒吧、收購鉆石的小當鋪等等。除金伯利外,與其毗鄰的比勒陀利亞市還有一個著名的鉆石小鎮庫利南(Cullinan)——一個迷人的老采礦村。迄今為止,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鉆石就來自庫利南鎮的第一鉆礦區,這顆鉆石重3106克拉,被命名為“庫利南”。由于當時沒有人能買得起這么大的一顆鉆石,所以它被切割成了一顆重達530克拉的“庫利南Ⅰ號”鉆石和其他許多小鉆,后來“庫利南Ⅰ號”鉆石被鑲在了英王的權杖上。庫利南鎮第一鉆石礦至今仍在運行,依然能出產寶石級的鉆石。現在,這里的導游都是鉆石礦的退休工人,他們對礦井和鉆石了如指掌,向游客介紹時如數家珍,滔滔不絕。
南非境內還分布著規模大小不等的各類鉆石礦區。規模較大的鉆礦包括:豪登省的第一鉆礦區、北開普省的金伯利鉆礦區、奧蘭治河南岸的巴肯鉆礦區、凌波波省的橡樹鉆礦區和Venetia鉆礦區。其中Venetia鉆礦區是目前世界上鉆石礦藏最豐富的礦場之一,全球40%以上的寶石級鉆石都出自該礦區。
2005年10月,在Venetia鉆礦區的礦石粉碎區,一位礦車駕駛員一次錯誤的傾倒礦巖操作,讓坐在監控室里的流程監督員西蒙大為惱火,他隨即起身進入操作區,準備上前教訓一下駕駛員。忽然,西蒙一個趄趔踢飛了一塊礦石,于是一顆本該藏匿于灰黑色金伯利礦巖中、重達300多克拉的罕見鉆坯竟赤裸裸地暴露于他的腳邊!后來鉆石專家的鑒定進一步證實這的確是一顆罕見的巨大鉆坯,而且是戴比爾斯集團本世紀發現的最大鉆坯。它就是后來被命名為“幻象(Ponahalo)”的那塊著名的石頭。
檢測鉆石
從地心到指
金伯利城中最高的建筑是以南非鉆石大王、戴比爾斯的第二代傳人的名字命名的“哈里-奧本海默大廈”——整個南非的鉆石分檢及評估中心。那些尚灰頭土臉的毛鉆將在這里被驗明正身。之后,這些被認定了身份和身價的鉆石大多會前往印度西部的工業城市蘇拉特,目前,全世界大約有92%的鉆石都在蘇拉特完成最初的切割。接下來,經初步加工的鉆石將輾轉到世界各大鉆石加工中心進行精加工,隨后進入分銷環節。最終,經由珠寶設計師將其精心打造成首飾,到達某個頸項、耳際或者指端。
在金伯利的一家鉆石大廈里,和一個導購閑聊了半天,在我臨走前,他突然降低了聲音對我說:“我以前當過化學老師,在我眼里,鉆石不過是碳的結晶體。”我不禁啞然:當大家為鉆石而瘋狂的時候,還有多少人能夠像這位先生一樣,面對這璀璨的光芒竟然如此理性而冷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