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習慣養出來!著名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說:是否真有幸福并非取決于天性,而是取決于人的習慣。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都有各自的特點。孩子在1歲半到2歲的時候。他們的大腦就已經產生了自我主觀意識,但是沒有自我約束能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也就會不聽父母的話,變得'獨斷獨行'。孩子到了3歲的時候,他們也有了自己認為正確的行習慣和性格,這些這些習慣和性格會陪伴他們直到長大。人們常說的'三歲看大'也就是這個道理。
寶寶在1歲的時候,因為對眼前的一切事物都感到陌生,思維剛開始萌芽,不知道從何做起,所以只會對父母言聽計從。等到寶寶過了2歲之后,他們對周圍的認知逐漸清晰,但是無法分辨自己行為的對錯,做事情只看自己的心情。也就是為什么2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和父母'作對'了。
3歲到6歲的孩子,已經發育成成相對成熟的主觀意識,孩子心智也逐漸成熟,詞匯量也相對增多。能夠清楚理解父母的教導和命令。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是父母引導他們養成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家長一定不能心軟,該打就打,等到孩子過了6歲,就很難短時間內改正自己的'壞毛病'。
1、孩子脾氣太差,總是摔東西
1歲的小寶寶,因為肢體逐漸發育,孩子也喜歡接觸眼前的東西。喜歡摸各種東西,還喜歡扔衣服、鞋子、玩具等。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也不要加以干涉,監督孩子的安全,讓孩子的肢體自由伸展。
寶寶長到2歲到4歲時,他們的主觀意識也越發健全,但是他們的語言系統還不完善。孩子的詞匯量太少,邏輯思維能力也差。發脾氣時無法和家長爭論,只能通過用哭鬧和摔東西的發泄自己的憤怒。還有的孩子完全是因為成長在經常打架吵鬧的家庭,孩子受父母的影響,也就下意識地形成了喜歡發脾氣摔東西的習慣。
如果孩子性格暴躁,經常和父母發脾氣,家長要教育孩子發脾氣之后的嚴重后果,必要時可以使用適當地'懲罰'。
2、得不到滿足就哭鬧
3歲前的孩子,想要父母給買玩具或是滿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父母不帶應,孩子沒有和父母理論的能力,只能選擇哭鬧。如果3歲以后的孩子還用'哭鬧'的方式威脅父母給自己買東西,說明孩子變得蠻橫自我,家長一定要學會拒絕,告訴孩子'撒嬌沒用'!
自己的孩子在地上哭鬧發脾氣,很多父母覺得厭煩,只能用在最直接的手段讓孩子'閉嘴'。就是答應孩子請求。這樣只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只要哭鬧,父母就會滿足自己,長大后情商低,不講理,很難有一番作為。
3、 孩子沒有規則意識
有些父母對孩子會過度地溺愛,孩子即便犯了錯,也不打不罵,讓孩子別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孩子會變得沒有規則意識,明知道自己犯了錯,也不會覺得慚愧,因為父母不會責罵自己,自己可以囂張肆虐。這樣的孩子長大后沒有規矩意識,不知道哪些事情不能做,很有可能走上'歪路'。
孩子犯了錯誤,父母要要加管教,讓孩子深刻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必要時要對孩子進行各種科學的'懲罰',培養孩子懂規矩,不惹事。
研究兒童心理多年的北大教授曾說:'孩子該打就要打,有些壞毛病不能慣著。'
家長還有讓孩子懂得禮貌,或使用最基本的禮貌用語。要引導孩子學習自我約束,懂得犯錯之后要承擔的嚴重后果,孩子講規矩,將來才不會誤入歧途。
孩子在3歲半到6歲的時候,是習慣養成的重要階段,家長要耐心培養孩子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比如早睡早起、主動學習、做事勤快、獨立自主、孝順父母等等。
習慣決定細節,細節決定成敗。家長正確地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習慣,孩子才能夠健康成長。
中國自古以來都是禮教大國,如今家庭條件好,家長更看中孩子的教育問題,但是往往只在乎孩子的學習,而忽略了孩子的性格教育,其實教育孩子更加重要的是孩子的品格、為人、性格。
小編也為家長推薦一套孩子教育的繪本,小孩子天生就對圖畫比較敏感,這套繪本主要是教育的性格,以及懂禮貌名字是《寶寶情商培養圖畫書》,從10個方面教育孩子。
分別是(我能承擔責任)、(我不隨便發脾氣)、(我能表達自己)、(我能與人分享)、(我相信自己)、(好孩子懂禮貌)、(我可以獨立)、(學會尊重別人)、( 我能守信用)、(我有自制力)。這套繪本從10個人際關系交往,性格方面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不自私、懂禮貌、守時間、守信用,進入幼兒園孩子也會成為一個聽話的好寶寶。
孩子幼時是教育的關鍵期,讓孩子養成一個好的習慣,將來在人生成長的道路上才能取得成功,一個好的性格,與人品是千金不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