妄想型投射(delusional projection)的本質:先來說說投射認同的本質:個體把其內部與自體所不相容(自我不接納)的自體碎片排除到外部客體身上(讓其分裂出去),一方面保證其內在統一和諧,另一方面通過刺激外部客體做出預期反應(認同回來)來加以控制排除出去的自體碎片并與之保持連接。使用投射認同機制的患者,他需要不斷地刺激外部客體做出一系列預期反應來加以驗證,從而強化自己的思維/認知。相比單純的投射(有現實檢驗能力,能清晰地區分外部真實客體與思維里所想象的),在他的內部世界里,自體與客體的界限就已經顯得比較模糊了。妄想型投射與投射認同不一樣的特點在于:無論現實中外部客體作出什么樣的反應/對主體持有什么樣的態度,(即使這種態度、想法與主體想象的結果一致),主體都不可能在感受層面體驗到客體對他的情感/態度,而只是主體籍由早年經驗形成的潛意識里對外部特征人群的態度的一種鏡像。當下雙方并沒有一個真實的連接。當然,如果客體回應給他的態度和主體想象的不一樣,也不會對其有移情性好轉的作用。其深層原因是主體害怕面對外部客體對其的真實想法和態度以及承載不了由此而引起的強烈的感受比如憤怒,內疚等,所以會在客體對其產生情感/態度的那一瞬間到達之前就防御掉。
比如某些人對社會中的一些特定人群非常地憎惡,他會在這些人身上看到他們很恨自己,隨時要加害自己。于是在生活中只要看到這樣特征的人后他就去找各種可能的手段去挑逗,攻擊他們,引起他們投注恨的情感在自己身上。這部分是投射認同。當然意識層面他可能是用了一個“通過報復他們作為對過去被這樣的人加害的一種補償”的合理化理由。主體并不知道且害怕體驗到客體對其真正的態度/情感(這種態度可能是恨自己的也可能不恨,亦有可能是其他態度)。于是,為了防御這種不確定性帶來的恐懼,主體就幻想在自己挑釁那些人群之后“他們是恨自己的,要加害自己的”這樣一個“事實”,這其實也就是他自己潛意識里早期形成的恨的情感的鏡像。于是他越是恨,越是攻擊,就越強化了“那個群體是恨自己的,是要加害自己的”的固有思維認知(妄想偏執態)。盡管客觀事實上很多人被這樣挑釁之后也確實會很討厭甚至很恨他,但是他看到的卻始終是他自己,并沒有真正體驗到對方對自己的態度,哪怕真的是恨。同時他也害怕假如體驗到對方的對自己的真實的恨之后會被自己觸發的情緒比如憤怒所湮沒。
另外要提的是,在現實層面,他還是體驗到被攻擊的。在對方攻擊自己的那一瞬間可能有感受到對方對自己的恨,會有憤怒產生,但隨著這種感受到的態度被自己潛意識里的恨的態度的鏡像取代之后憤怒就越來越減弱了。ps:恨是一種態度/情感,和攻擊一樣,有指向性。而憤怒是一種單純的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