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
來常有人在后臺留言:自己現在夫妻關系不合,越來越覺得是自己的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的影響,感覺在以前的家里很少感受到父愛和母愛。
在我接手的心理咨詢個案中,確實有一大部分人,因為受到原生家庭的不良影響,從而在人際交往、親密關系、戀愛婚姻中出現困難。
于是,戀愛婚姻的失敗、人際關系的困擾,甚至事業上的失敗,似乎都能找到原生家庭這一罪魁禍首。
我曾經在帶領父母“心”課堂的 “童年回溯”時,有位男士回憶說,小時候父母對自己太嚴格了,做作業一旦錯了一道題,父親會要求再做十道同類型的題目。
還有位男士說,從小覺得父母并不怎么關心自己。
只是安排好吃穿用度,正常送去上學,雖然沒有什么大的創傷和問題,但總是感受不到父母是愛自己的,現在覺得自己也不知道該怎么去愛自己的家人。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一雙“足夠好的父母”:能給予我們足夠的安全感、照料、尊重和愛。
我們都希望能從原生家庭中汲取到足夠的生命養料,讓我們不費力的成長。
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原生家庭,若是我們都將自己現在的問題歸罪到父母和童年經歷的頭上,那么這種“家庭悲劇”就只能代代相傳,循環往復了。
出現夫妻關系問題,或者人際交往的問題,第一反應是指責自己的父母和原生家庭,這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是一種不良的歸因方式。
歸因就是為事情找出原因。
不同的歸因方式會產生不同的問題解決行為。
歸因三維度
內部 vs 外部
事情的主要原因是:
個人條件:能力、努力、身心健康狀況等等;
還是
外部原因:機會、環境、他人的支持、甚至氣候濕度等等。
可控性
這件事情自己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控制和改變:我的父母是誰我無法決定、我出生在何時何地我無法改變,地震海嘯這些自然災害也不在我的控制中。
穩定性
事情的發生時偶然的,還是經常如此?
每一個維度都會影響我們最后如何去解決問題。
內外部歸因會影響你改變的主動性:
如果你覺得問題出現的原因是自身,那么你可能產生更多改變自己的想法;
如果你總覺得失敗是由于缺少外部資源、沒人幫你支持你,那么你更可能“破罐破摔”地放任自己。
當然,如果過度將失敗歸結于自身會使自己自尊降低,這樣也是不好的。
和愛人、孩子出現矛盾和爭執的時候,你覺得是自己的表達方式出了問題呢?還是沒有準確的察覺到自己的情緒?
或者每次你都拿著“缺點放大鏡”看周圍的人:覺得是愛人“不講理”,孩子“不懂事”呢?
可控性歸因會影響自身的價值感:
如果總做超過自己能力范圍的事情,承擔不屬于自己的責任則會降低自身的價值感。
地震海嘯帶來的死亡和創傷,我們完全無法控制和改變,只能盡力擺脫這些陰影帶來的傷害。
父親和母親我們無法選擇,我們的童年經歷也無法改變。
但我們能做的是,認識到父親和母親在我們成長過程中究竟給了我們什么,哪些是我們需要的,而哪些是我們不愿重蹈覆轍的。
穩定性中蘊藏著我們的“情結”:
《牧羊少年的奇幻之旅》中寫道:所有發生過一次的事,可能永遠不會再發生;但所有發生過兩次的事,肯定還會發生第三次。
所以當你和某個人總被某個特定的“導火索”點燃,那么最好拆開這個導火索背后的炸藥包仔細研究看看,這個炸藥包里也許包著你童年時的“情結”。
所以當你在關系中遇到問題時,先想想:
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出在自己身上還是別人的問題;
如果是出在自己身上,那么哪些事情是通過努力可以改變的,而哪些事情是無法改變只能接納的;
這件事情是偶然的么?如果不是,那么反映出自己在關系中究竟存在什么“情結”,和童年的成長經驗又有什么聯系呢?
包括我們自己在內,沒有人是“足夠好的父母”或者足夠好的“愛人”。
童年也好,夫妻也罷,每一段關系,每一段經歷都會帶給我們喜悅與傷害。
出現問題,不是將罪過推到原生家庭頭上我們就“解放”了,而是仔細思考原生家庭究竟給了我們什么。
感激父母給過我們的照料與愛;
接納他們在育養我們時造成的傷害;
努力實現我們想要給孩子的未來。
最后送你一段禱告詞:
改變可以改變的,接納不能改變的,并努力增長區分這二者的智慧。
▲來這里說出你無處相告的心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