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七,我在這家公司干了3年了。想到年末升職估計又沒我,想想蠻郁悶的。
如果我是混日子也不糾結了,作為一個完美主義者,我工作還是很認真的!今年公司很多新業務,我好幾次光整理基礎數據就得到11點呢。可是,這樣還是老被經理打回來說這兒有專業錯誤,那邊邏輯要修改,沒法給客戶。有時候,還蠻挫敗的。
其實我覺得自己能力不差啊,今年被借調到隔壁組的時候,好幾次都被他們leader表揚了呢。我要是想突破一下,明年應該努力提升行業技巧,還是考慮換個組或者換個工作呢?多謝。
Ada,你好。
我小時候有個關系特好的玩伴,她媽媽很喜歡說一句話:人比人,氣死人,做人知足一點好。
長大后我們卻發現,這個社會競爭還挺激烈的。┑( ̄Д  ̄)┍
這個世界,永遠有比你強的人,也永遠有比你弱的人。所謂競爭,并不是要我們都變成完美的人。
競爭其實無處不在,你的職場問題也是一種競爭。我想到經濟學中的一個概念——比較優勢。
這個理論最早來自于著名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這位英國紳士的理論是這么說的:
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用其他產品來衡量)低于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
概念是有點暈啦,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假設這個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強強國和弱弱國,有兩種商品——大米和電腦,兩國都能生產,但都供不應求。
強強國生產大米和電腦都更強,可惜強強國沒法同時生產足夠的大米和電腦。
最好的辦法,是強強國全力生產電腦,弱弱國全力生產大米。因為:
強強國每生產1000元大米,代價是少生產1萬元的電腦;
弱弱國同樣生產1000元大米,代價是少生產5000元的電腦。
你看,弱弱國在生產大米上有比價優勢,不是一無是處呢。
01. 迷茫的話,找找自己的比較優勢吧!
雖然早就知道這個理論,但我最近覺得它簡直覺得正能量滿滿:
即使暫時自己沒有絕對優勢,也并不是沒有用武之地啊!
經濟學理論竟然被我解讀成了雞湯?其實,相對優勢理論可是給了我們很實用的行動指南。
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中,我們遇到的問題往往可以歸結為兩個人生難題:
我是誰?
我有什么優勢?
前者叫定位,后者叫發展。
從比較優勢出發,我們可以有一個全新的思維框架,試試用它來分析一下:
02. 升職指南:司馬遷早就告訴我們的“比較優勢”
來說說你的工作。其實早在幾千年前,司馬遷就很會用比較優勢理論。他說過一句很經典的話:
無財作力,少有斗智,既饒爭時。
來個職場版解釋,可以這么看:
初出茅廬,咱們就得勤快點。因為比起有經驗的同事來說,我們幾乎干什么都沒優勢,也就剩下時間、體力這些相對優勢了。不用灰心或者不好意思,這也是不可取代的工作。
但是,這畢竟是低附加值(低收入)的工作,那之后要怎么辦呢?
“少有斗智”就很精辟。職場上需要從初級職位往上走,絕不是簡單比誰干活多,這個“斗智”就是要上一層比較優勢的來源,我們也需要擔起更大的責任。
具體的行動指南,就是比較你和你的直屬領導的“優勢差”,并有針對性縮小這個“優勢差”。
你提到,你的經理并沒有意識到整理基礎資料本身是一件那么繁復的工作;你也提到,經理能夠快速地識別專業錯誤,能夠幫你搞定與客戶的分歧。這些正是更高層級所需要具備的“比較優勢”。
而再往上一層的“既饒爭時”,說的不就是戰略思維嗎?這對于公司的高層,才是最重要的。未來如果你需要為高層職位而奮斗時,這就會變成你需要攻克的“比較優勢”。
我們把這個思路轉換為一張工作定位圖。試試記錄你的工作內容,用一張圖發現你最大的優勢在哪里吧:
03.你不是沒天賦,而是沒找到
另外,有時候工作遇到瓶頸,原因在于沒有找到合適的職業方向,發揮自己的天賦。
還是用比較優勢的思維來思考這個問題。
你的工作生活中,有沒有什么事做起來相對順手,容易出成績,而且是自己比較感興趣的?千萬留意這樣的信號哦,這往往就是你比別人更有優勢的地方。
就像你提到的,在被隔壁項目借用的時候,你感覺工作挺順手的,項目leader也很喜歡你。你有沒有想過,可能你的比較優勢在別處呢?
當然,更換職業方向、公司內調還有更多因素要考慮,但順應自己的天賦,發現自己的比較優勢,正是對自己負責的表現。
現在越來越多人都會說,一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按照自己想要地方式過一生。不也是這個道理嗎?
最后,祝你年末考核順利啦~
- 你是如何升職加薪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