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文 | 汪皓
編輯 | 保愛(I
“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誰安慰愛哭的你”,這是老歌《同桌的你》的歌詞,可是到了現實生活中,它卻被調侃為“誰娶了多愁善感的你,誰可憐倒霉到底”。
為什么現代男青年會更鐘愛薛寶釵和史湘云?為什么林黛玉的“多愁善感”會讓她不斷失去身邊的朋友和愛人呢?
心理學上把焦慮、緊張、憤怒、沮喪、悲傷、痛苦等情緒統稱為負性情緒,又稱為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人人都會有,而區別就是,有些人的正面情緒占了主導,有些人負面情緒占了主導。一般大家說的“負面情緒的人”,是指“負面情緒占據了主導的人”。
比如說,遇到下雨天,積極的人會覺得“真好,舒緩了夏日的炎熱”,負面情緒的人會覺得“真糟糕,天都在哭”;
看到日落,積極的人會想到“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的愜意,而消極的人會想到“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的惆悵。
01
▲
多愁善感,一般分為幾種情況?
抱怨外部世界太糟糕。
生活中總有一些“憤青”,覺得社會不公平。世道炎涼、教育功利、人情冷漠…….他可以把每一件事情都無限夸大化、腐朽化。其實并不是外部世界太糟糕,而是他看到的世界因為他自身認知的局限,而變得狹窄了。
魯迅先生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但是在這種“憤青”眼里,沒有“走”的過程,他們只看到了“沒有路”,更看不到“條條大路通羅馬”的希望。
在感情中也有這樣的“憤青”,看到某個明星出軌的八卦新聞,立馬就來一句“再也不相信愛情”或者“婚姻都不可靠,婚姻就是愛情的墳墓”的定論。
抱怨自己太“弱小”。
這類人就會覺得自己是被外界遺忘的人,總是被欺負的那個。比如說自己感冒了,他會覺得“大家都沒感冒,就我最倒霉,命不好”。
在親密關系中遇到挫折,總會覺得“我情商太低,做什么都做不好,所以對方肯定不會愛我”,“我不好看,身材不好,家庭背景不如對方,所以我要和TA在一起,就一定要哀求TA,討好TA。”
焦慮、害怕別人過于“強大”。
一個人做事情時,如果總看到“障礙”,往往會行動力不足。
舉例來說,我們去參加考試,但題目很難,通過率不高。如果我們只看到這點,很多人的“學習動力”就會降得很低,可能會給自己找借口說“反正也過不了,不如不復習”。但是你卻沒看到,比你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失敗的人往往只是少一種堅持和毅力。
感情中也經常會遇到這類人,“老師,TA很固執,不可能改變對我的看法”或者“TA太冷靜了,不可能再愛我了。”你什么都沒有去做,怎么就知道他不會原諒你呢?
覺得孤苦,沒人懂自己。
人總會感到孤獨的時候,覺得冷清、害怕獨處,沒有安全感。這類型的人大多是把自己看的很重,每天站在宇宙的中心呼喚全世界來愛自己。
感冒了不吃藥,發朋友圈:好難受,感覺身體被撕開;
大半夜不睡覺,發朋友圈:夜深了,這夜到底有多長;
生氣了,發朋友圈: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人真正懂你……
但這種朋友圈發出去,能夠“回應”你的有多少呢?其實就像《下一個天亮》歌詞里面一樣“有些情緒不必說給懂得人聽”。
負面情緒有時就像一場瘟疫。它的到來是不受控制的,誰都不想有負面情緒。指責別人有負面情緒,跟指責別人生病一樣可笑。
02
▲
多愁善感的時候,怎么辦?
認識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焦慮”根源。
每個人總是很相信自己的頭腦,很多時候就是因為從根源上“相信”那些不一定確定的“信息”,而給自己徒增煩惱。比如,網上無論流傳什么樣的“謠言”都信以為真,什么是致癌物,什么輻射會引起病變……
我們頭腦覺得社會陰暗,我們就信了;
我們頭腦覺得自己受委屈了,我們就信了;
對方和其他異性聊天,于是覺得TA再也不會愛我了。
其實這些“負面消息”你自己要學會消化,學會“去粗取精、去偽存真”。
接納,分析其中原因。
這不是要你把任何一件事情都積極去看待,只是要你不要輕易地判斷和引申,因為你的所有判斷和引申,都不是事實的真相。
多實驗幾次,你就不會再積壓那些負面情緒,更不會拿這些跟你朋友去講了,因為你知道那不是真的。這不是你自己消化了,是它們根本就沒有產生。
找到情緒的出路。
當你有負面情緒時,一定要找一個合適的出口,可以跟好友傾訴,可以吃一頓大餐,可以刷爆一張信用卡,可以做個漂亮的新發型等等。
只要讓你不斷窺見內心深處脆弱的一面,從而讓其得以修復,得以成長即可。也許這個過程會有痛苦,但是請相信“未曾清貧難成人,不經打擊老天真。 自古英雄出煉獄,從來富貴入凡塵。”
你心理能量的堤壩會在不斷的自我成長中越筑越高。向外索取所得有限,向內索取則可以源源不斷。因此在以后的人生中再遇到相似的情況,你會有更積極的心態去化解。
美國作家雷蒙德·連卡佛就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我還是相信工作的價值——越辛苦越好。不工作的人有太多的時間來沉溺于自己和自己的煩惱之中。所以,當我們面對心中那些負面情緒時候,一定要記得這兩個重要的心理學原則:
第一,自己有問題就不能只希望別人改變,雞蛋從外面打破是食物,從內部打破才是鮮活的生命。
第二,改變做法比改變想法容易,改變想法比改變稟性容易。先改變自己的行為,感知自己的情緒,停止無謂抱怨,很多問題自然就會迎刃而解。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想要改變,就請邁開矜持的步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