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森田心理療法
前兩個月,一座名為豫章書院的學校和楊永信一樣火了。
網上報道稱,豫章書院的管教方式是關小黑屋、打戒尺、打“龍鞭”等虐待手段。經調查,這些手段已被證實被使用過,豫章書院現已停辦。
豫章書院的校長采訪時,面對質疑,他解釋說這是一種名叫“森田療法”的心理治療方式。
這大概是森田療法被黑得最慘的一次。
那么,什么是森田療法?
森田心理療法,簡稱森田療法,又叫禪療法、根治的自然療法,由日本學者森田正馬在1920年創立,是一種順其自然、為所當為的心理治療方法,主要適用于“神經質”,大致包括焦慮癥、恐怖癥、強迫癥、疑病癥、神經癥性睡眠障礙等。
森田療法分門診治療和住院治療兩種:
癥狀較輕者閱讀森田療法的自助讀物,堅持日記,定期到門診接受醫生的指導即可;而癥狀較重者則需住院。
住院生活,分4個時期:
1、絕對臥床期。
患者會有無聊的感覺,總想做點什么,這時候需禁止病人做任何事。
2、輕微工作期。
可以開始讓患者寫日記,可輕微勞動外能做其他事情。
3、普通工作期。
患者可以開始讀書、工作。
4、生活訓練期。
為出院做準備,可進行部分復雜的實際生活。
森田療法的住院環境要求單人房間,布置傾向家庭的環境,與一般病房不同。
02
疑病素質論
森田療法的創始人森田正馬先生小時候深受神經質癥狀的困擾。
他幼年時患夜尿癥,為了不弄濕被褥,只好常常鋪草席睡覺,直到12歲時仍是如此。
他為此感到自卑,后來聽說當地一名很有名望的先生小時候也得過這種病,才有所好轉。
他經常神經衰弱,雖多方求醫,堅持治療,但收效甚微,總是對自己的健康擔心。
上大學時,父母曾因農忙忘了寄生活費,他以為父母不支持他上學,加上考試將至,抑郁氣憤之下,甚至想過當著父母的面自殺。
之后他暗下決心,要做出一番成績,遂放棄治療,拼命地學習。最后考得了好成績,且各種癥狀不知不覺中不治而愈。
他由此領悟,自己以前的病都是假想出來的。
森田認為,神經質發生的基礎是一種精神上共同的素質傾向——疑病素質。
其表現為:
精神內向:人偏重于自我內省,對自己身心的異常感覺特別關心,并為此而憂慮;
疑病癥:一種擔心患病的精神傾向。
具有疑病素質的人,由于某種契機,把人們普遍存在的一些現象,如頭痛、失眠、雜念、口吃等,誤認為是病癥,并將注意力集中在這上面,感覺愈敏感,“病”得越厲害。
森田正馬自身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子。
03
順其自然,為所當為
睡眠,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之一。
然而,隨著社會節奏的加快,生活壓力劇增,睡眠障礙的發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有這么個案例。
小櫻上大學后睡眠質量極差,入睡難且容易被吵醒。
糟糕的睡眠質量嚴重影響了小櫻的學習和生活。她感覺自己頭腦昏昏沉沉,無法集中注意力看書,記憶力也變差了。
她認為一切都是因失眠引起的,迫切想解決這個問題,結果情況越來越糟。無奈之下,她只好求醫。
事實上,小櫻雖然“失眠”了,睡眠時間也將近6個小時,足夠使身心得到應有的休息。
小櫻真正的問題是她過于敏感,過于注意自己的身心變化。因一次失眠而執著,強化了對失眠的恐懼。
咨詢師鼓勵她采取順其自然的態度:能睡多少就睡多少,睡不著就不要強迫自已,該干什么就干什么。同時鼓勵她投身生活和學習中,為失眠而痛苦,其實是一種逃避。
“順其自然”和“為所當為”,是森田療法的基本治療原則。
順應自然,即要求患者接受自己的癥狀和不良情緒,正視消極體驗,不要受它們的干擾,去做自己應該做的事。
為所當為,即控制那些可以控制的事物。
森田正馬把與人相關的事物劃分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兩大類。
可控制的事物,指的是可通過自身主觀意志控制、改變的事物;而不可控制的事物,就是是個人主觀意志不能決定的事物。
森田療法,就是要求患者以順應自然的態度對待不可控制的事物,然后面對現實,去做應該做的事情。
小櫻按著咨詢師的話去做,過了一段時間后,失眠癥狀基本消失了。
END
親子教育丨心理咨詢
沙游繪畫丨課程培訓
心靈治愈 人生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