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辦一切、無條件滿足、過度袒護……家長的過分關愛讓孩子完全不能獨立——
溺愛,其實是對孩子的一種傷害!
本報記者 李瀟 本報通訊員 蓓蓓
“記者同志你好,我家孩子今年已經上初中了,但是就連系鞋帶這種很簡單的事情都做不了,更不要說家務了。平時他爸爸很慣孩子,什么事情都幫著他做,我和他也曾因此爭吵,但他卻沒有一點改變。現在上初中了,就連去文具店買文具,早上我給他選好的衣服都不會穿,這讓我很苦惱,但是我愛人卻認為自己這樣并不是溺愛。孩子現在一點獨立性沒有,我該怎么辦?”6日上午,記者在社區采訪時遇到了一位焦急的媽媽朱莉(化名),因為丈夫的過分關愛,不僅讓孩子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并且還影響到了夫妻間的關系。現實生活中,很多家長都喜歡為孩子安排生活,但是像朱莉的愛人這樣溺愛,完全包辦孩子的生活,導致孩子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的卻很少。那么,要想孩子健康成長,家長應該怎么做?
什么樣的愛是溺愛?
現實中,很多的家長溺愛孩子卻不自知。那么,什么樣的愛是溺愛?采訪中,市民大致將溺愛分為了以下幾種:
過分關注: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高人一等,處處被特殊照顧,如好東西留著讓孩子一個人吃。甚至有的家庭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但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現在家庭中,很多孩子都是獨子,六位長輩在生活中完全以孩子為中心,讓孩子變成“小太陽”,萬事以“我”為中心。
無條件滿足:基本上孩子要什么就給什么,有的父母還給孩子大量零花錢,縱容孩子沒有規律的飲食起居、玩耍。或者給該做的事附加條件:例如為了哄孩子吃飯睡覺,答應給孩子講故事或買玩具等。由于從小遷就孩子,孩子在不順心時就會以哭鬧、不吃飯來要挾父母,溺愛的父母就只好哄騙,投降,依從,遷就,答應孩子的要求。
為孩子包辦一切:一些家長就像上文中朱莉的老公一樣,為孩子包辦一切。記者曾問一些媽媽,是否要求孩子勞動,一些媽媽說,疼都來不及,更不忍心讓孩子勞動。也有的說,小孩子做事笨手笨腳很麻煩,不如幫他做了。所以三四歲的孩子還要喂飯,還不會穿衣,五六歲的孩子還不做任何家務,甚至還會出現之前報道過的大學生完全不能自理,還需要父母陪讀的情況。
過度袒護孩子:一些家長為了安全,不讓孩子走出家門,也不許他和別的小朋友玩。有時爸爸管孩子,媽媽袒護:“孩子還小,不懂!”或者奶奶會站出來說:“不能要求太高,你們小時候,還不如他呢!”因為有天生的“保護傘”和“避難所”,這樣會給孩子犯錯提供“溫床”。
溺愛會帶來哪些危害?
家長這一角色是唯一一個不需要培訓就能上崗的“職位”,所以很多新爸爸媽媽都還不了解溺愛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或者說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什么樣的傷害。總體來說,被溺愛的孩子在學習、生活、情感和社會能力上會有很大一部分的缺失。
一些家長為了孩子不在學校“丟臉”,于是幫著孩子做作業,前幾天,記者曾遇到一位家長幫著上初中的兒子寫英語作業,他的理由是,孩子英語差,但是他又不想孩子交作業時“出洋相”。由于家長溺愛孩子,致使孩子諸多的能力被掩蓋,無法施展和進步,這樣的孩子容易產生一種依賴心理,因為只要自己不會做的就會有爸媽幫著做,所以,作業會不會做對他來說并不重要了,因而把學習不當回事。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城區的孩子很大一部分都不會做家務,因為長輩并沒有讓孩子參與做家務的習慣,因此到了學校,真正需要自己獨自面對一些問題時,變得束手無策,也正是這些致使大齡“媽寶”越來越多,一旦離開父母自己生活,便會在生活上表現出“無能”。
被溺愛的孩子也不容易合群,進入托班或幼兒園后,孩子第一次步入集體生活,表現出不尊重老師和長輩,不關心同學,不愛勞動,以自我為中心,不關心集體等。犯錯卻不承認自己的錯誤,與其他孩子發生矛盾沖突,不先檢查自己,尤其是個別的家長還更多地護著孩子,以致孩子很難教育,從而變得自私難相處。
怎么才能做到不溺愛?
一些家長稱,其實他們并不想溺愛孩子,也希望孩子能自立自強自主學習,但卻不自覺地讓愛成了溺愛。那么怎么才能做到不溺愛?記者為此采訪了我市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耿振美。
耿振美建議,首先,家長要樹立權威,設定界限,讓孩子明白,超越了界限爸媽是不允許的。不讓步的界限一旦界定,不管在什么時候,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審慎,看看是否超出了爸媽給定的界限。學習和生活上,家長應幫助孩子養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生活學習習慣,比如按時起床睡覺,按時吃飯、做作業等。
其次,還可以讓孩子懂得父母的辛苦,比如在和孩子的交流中,可以給孩子講述工作的辛苦,生活來之不易等,不要讓孩子覺得,現在所享受的生活不需要奮斗、理所當然,要讓他們從小懂得生活需要奮斗。同時,鼓勵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還可以引導孩子參與到家務勞動中,并及時肯定和表揚,創造勞動的愉快氣氛,與孩子一起快樂做事。
再次,應該鼓勵孩子勇敢面對挫折。在孩子具有行為能力時,父母應鼓勵孩子做點力所能及的事,以此來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事事包辦,孩子的依賴心理、畏懼心理就會隨之而生。此外,還應鼓勵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并且支持或陪伴孩子一起去實現他的小想法,失敗時,應當教會孩子正確面對失敗和挫折,并樹立起越挫越勇,堅持不懈的正確人生觀。
耿振美說,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管制、包辦、批評。溺愛不是愛,是披著愛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給孩子自由,培養其獨立性,基礎和前提是信任孩子,自由的人才能擁有獨立的思想和品格,才能在生活中擁有安身立命的資本,因此,父母要想培養獨立自主的孩子,培養快樂幸福的孩子,就要還給他們自由和寬容。
溺愛不是愛,而是傷害,要想孩子健康成長,就要給他自由、支持、信任,在父母的正確指導下,讓孩子走在自己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