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任在《醫林改錯》中稱“記臟腑后,兼記數癥,不過示人以規矩”。書中共載有方劑33首,是其數十年臨床經驗的總結,相當大一部分使用逐瘀活血法,其以逐瘀或活血命名。其所創立的血府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膈下逐瘀湯、少腹逐瘀湯、身痛逐瘀湯、補陽還五湯等,都有顯著的療效,至今仍被廣泛應用于各種疾病的治療。其用藥也非常考究,證不同,方不同,用藥量也不同,配伍方法更不同,并注重祛邪不忘扶正,注重運用黃芪,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用藥體系。
(一)注重病位,分部用藥
王清任的逐瘀系列方劑的重要特點之一,即是按照病位,分部用藥,這為后世醫家根據不同病位辨證施治提供了一定的借鑒。“在外分頭面、四肢、周身血管;在內分膈膜上下兩段,膈膜以上,心肺咽喉,左右氣門,其余之物皆在膈膜以下”。對瘀血在頭面的立通竅活血湯,取老蔥、鮮姜、黃酒辛散
升騰,載諸藥上達巔頂;瘀在胸中血府的立血府逐瘀湯,以柴胡、桔梗、枳殼、牛膝調暢胸中氣機,使清升濁降,各得其所;瘀在肚腹的立膈下逐瘀湯,以香附、烏藥疏肝理氣,順氣降逆,開胸利膈;瘀在少腹的立少腹逐瘀湯,以當歸、川芎配干姜、肉桂,有生化湯之意,并以小茴香為向導,引藥下行,直趨下元,溫經散寒。對于瘀在肩臂腰腿,兼風濕的立身痛逐瘀湯;瘀在皮外、膚里,兼瘟毒的立通經逐瘀湯;瘀在會厭,兼瘟毒的立會厭逐瘀湯;瘀在津門,兼瘟毒的立解毒活血湯。
王清任在治療時也根據癥狀所出現的不同部位分別用藥施治。如其根據“頭發脫落”、“眼疼白珠紅”、“耳聾年久”、“紫印臉”等判定瘀血在頭面,治用通竅活血湯,以桃紅四物湯為基礎,配伍麝香、老蔥、鮮姜、黃酒等辛散走竄之品,使諸活血藥向上、向外走竄分布,使之與病情、病位更加相符。根據“胸痛”、“胸不任物”、“心跳心慌”等判定為瘀血在胸中血府,治用血府逐瘀湯,以大量活血化瘀藥配伍行氣解郁之柴胡、桔梗、枳殼,柴胡、枳殼一升一降,寬胸行氣,且柴胡與桔梗為伍,載藥上行,可引諸藥直達胸中“血府”。根據脅下“積塊”、“痛不移處”、“臥則腹墜”等判定為瘀血在膈下,治用膈下逐瘀湯,以諸活血化瘀藥為主配伍理氣止痛之香附、烏藥、枳殼、延胡索,方中烏藥疏散凝滯,偏走胸腹,可引諸藥直趨膈下肚腹。
(二)注重補氣,重用黃芪
補氣活血法是王清任對氣血理論突出的貢獻。他特別重視元氣在瘀血證治中的主導作用,認為元氣之虛是血停留為瘀之本,因此治療氣虛血瘀證的關鍵是大補其氣,而后方“能使周身之氣通而無滯,血活而不瘀”,但“若專用補氣者,氣愈補而血愈瘀”,因此,在大補其氣的同時應配伍活血之藥,補氣以治其本,活血以治其標,而達“通開血道”,“氣通血活,何患疾病不除”之目的。其組方用藥重補輕活、少補多活,主張用大劑量的黃芪、黨參等補氣藥配伍活血化瘀藥,使元氣足,瘀血散,開創補氣活血法之先河。
《醫林改錯》中以黃芪命名或為君藥的方劑多達11首。黃芪之用,獨創一格。如“人斗毆破傷,流血過多,氣散血亡,漸至抽風,古人立名日破傷風…若明白氣散血亡之義,即用黃芪半斤,黨參四兩,大補其氣”。重用黃芪以補氣固攝;若“素常虛弱,用力太早,及胎兒欲出已無力,令兒停住,產戶干澀,產亦艱難。”則用古開骨散,以四兩黃芪大補元氣,鼓動胎體順利下行。
他認為半身不遂是“虧損五成元氣之病”,“正氣虧虛,氣血瘀阻”。此看法雖有失偏頗,但也有獨到的見解,抓住了氣虛血瘀型偏癱的關鍵。他以補陽還五湯治療氣虛血瘀所致的中風。方中重用黃芪四兩,扶正益元,使氣能行血;歸尾、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則最多用兩錢。通過大補元氣,使元氣充足,氣能行血,以達到通利血脈的作用。補氣為主,活血居次,標本同治。這種配伍方法為后世醫家治療中風開拓了新的領域,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王清任注重補氣,但又反對妄用補氣,認為“專用補氣者,氣愈補而血愈瘀,血瘀氣更不能外達于皮膚”。所以“七八天痘瘡作癢”,他主張“用補氣破血之劑,通開血道”,創助陽止癢湯,以黃芪補氣扶正,托毒外出,鼓舞正氣向外透達,同時配伍諸活血之品,助正氣順利外達,以解“作癢不止”。
(三)注重劑量
王清任用藥不拘一格,不僅靈活,而且具有獨創性。他所創制的方劑,注重藥的藥味、分量,常根據不同的病情使用不同的藥量,有時同一種中藥劑量變化很大,甚至在同一首方劑中,藥物劑量之間也有很大的差別;或服藥付數與平常不同。此外,他還提出小兒年齡不同,采用的藥量也不同,或服藥付數不同。
他非常注重藥物劑量變化對治療效果的影響,明確指出:“古人原有沒竭散,始而用之,有效有不效,繼而加倍用之,胎衣立下。藥味要緊,分量更要緊。”在《醫林改錯》一書中,黃芪的劑量大則八兩,小則八錢。同一首方中,藥物劑量的比例變化也很大,如補陽還五湯中重用黃芪4兩為君,而其他六種活血藥每味僅用一至二錢,總量僅有7.5錢,黃芪用量是其他活血藥總量的五倍多。而在治療產后抽風的黃芪桃紅湯中補氣藥黃芪的用量是八兩,活血藥桃仁和紅花的用量分別是三錢和二錢。這種明顯的劑量差別充分體現了王清任重視元氣、注重補氣活血的學術思想。
他對方中每一味藥物的劑量都高度重視,如通竅活血湯中的“藥引”黃酒,他明確強調:“方內黃酒,各處分量不同,寧可多二兩,不可少。”對于病情嚴重者,可加服數。如黃芪甘草湯“病重一日兩服”。對于小兒,因年齡不同采用不同的藥量,或不同服藥付數。如通經逐瘀湯“指四五歲而言。若一二歲,分量可減半;若八九歲,分量可加一半。”可保立蘇湯“此方分量,指四歲小兒而言。若兩歲,分量可以減半。若一歲,分量可用三
分之一,若兩三個月,分量可用四分之一。”通竅活血湯“大人一連三晚吃三付,隔一日再吃三付。若七八歲小兒,兩晚吃一付,兩三歲小兒,三晚吃一付。”
對于某些疾病的治療,不能因為癥狀的消除而停藥,要看其中的虛實,仍需鞏固治療。如可保立蘇湯“余治此癥,一日之間,常有用兩付三付者,服至不抽,必告知病家,不可因不抽,遂不服藥,必多服數服,氣足方妥”。補陽還五湯“若此方愈后,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將來得氣厥之癥。”
(四)善用藥對
《醫林改錯》中王清任善于并喜于使用藥對,使藥方更有效于疾病的治療。全書使用了桃仁-紅花、當歸-川芎、黃芪-黨參、黃芪-防風等藥對,以桃仁-紅花、當歸-川芎最受推崇。
《醫林改錯》23首活血化瘀方劑中,共使用了17種活血化瘀藥。這些藥物,按照使用頻率依次排列為:桃仁、紅花、當歸、赤芍、川芎、沒藥、五靈脂、穿山甲、大黃、牛膝、血竭、丹皮、延胡索、蒲黃、乳香、土鱉蟲。17種藥共使用79次,而桃仁、紅花兩味共使用25次,占活血化瘀藥總使用次數的31.6%。桃仁-紅花則出現在足衛和榮湯、助陽止癢湯、會厭逐瘀湯、急救回陽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補陽還五湯、解毒活血湯,通經逐瘀湯、通竅活血湯、身痛逐瘀湯、黃芪桃紅湯等12方中。當歸-川芎出現在少腹逐瘀湯、止瀉凋中湯、血府逐瘀湯、膈下逐瘀湯、補陽還五湯、身痛逐瘀湯等6方中。
(五)選用“藥引”,增強療效
王清任是一位善于選擇和使用“藥引”的醫家,選擇不同的引經藥,精心配伍,使藥物直達血瘀病所。如在通竅活血湯、蜜蔥豬膽湯、抽葫蘆酒、小茴香酒及刺猬皮散等諸方中,他都以黃酒為“藥引”煎服、沖服或調服,目的在于通過黃酒滑利走竄,溫通血脈之性,強化方中其他活血化瘀藥的作用。除黃酒外,王清任還選用其他不同的藥物作為“藥引”,如在加味止痛沒藥散中,選用清茶作“藥引”調服;在龍馬自來丹中,選用鹽水或紅糖水作“藥引”調服,均能起到增強方劑整體治療效果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