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是中國臺灣省省會,也是中國面積最小的省會城市,城市面積只有271.8km2,大概相當于上海市面積的1/24,常住人口數量有275萬,人口密度是臺灣省最高的。
只看臺北市的確實非常小,而一線城市的臺北實質指的是“大臺北城市區”,范圍包含了臺北、新北、基隆三個行政區。
臺北最早的興起源自艋舺,即河運貿易的據點,也就是現在的萬華區,古跡很多。及至1884年臺北府建成,逐漸成為行政中心。首任巡撫劉銘傳,在那里大力推行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是鐵路和郵局。
作為曾經快速發展的亞洲四小龍,極大地影響了臺北的經濟結構,這個地方絕大部分都是服務業,尤以餐飲、零售、金融為盛。據說臺北也是全世界便利店最密集的地方。
通訊及科技的發達是臺北的另一個特點,統一免費的“TaiPei Free”無線網絡可以覆蓋到大部分公用交通工具,以及圖書館等公共場所。
可是,零售業的繁榮和通訊技術的發達,卻沒有使其進入移動支付時代,
反而讓其支付方式五花八門,阻礙了通用型移動支付的發展,最后仍是習慣于帶錢包和用信用卡支付。
捷運就是他們的地鐵系統,1996年開始運營。臺北捷運有8條線路,共117個站。另外,新加坡的地鐵也是屬于這一類的叫法。
說到出行,臺北的出租車顏色大多是黃色。港澳臺三地的出租車通常是,香港紅綠藍,市區是紅色;澳門是黑色居多,臺灣盛行黃色。
機車并非電動車,而是指摩托車。據悉整個臺灣省的摩托車保有量大概有一千四百萬輛,幾乎是家家家戶戶都有,上下班的高峰期可以看到洶涌的摩托車大軍。
摩托車的盛行跟當地的城市特點,沒有前瞻性的道路規劃有很大關系,道路狹窄,停車位置少,所以還是騎摩托車更加方便。
臺式土味稱呼,在汽車品牌上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比如他們叫捷豹為積架、叫沃爾沃為富豪、叫謳歌為極品、叫馬自達為萬事德。
日常生活中叫法不同的例子其實還蠻多的,像鼠標,他們就習慣叫滑鼠;下暴雨,他們稱之為豪雨。
市區北部是連綿的大屯火山群,大概有二十座火山組成,最高也是最年輕的一座是七星山,七星山上還有火山噴發遺留的硫氣及地熱活動。以前稱其為休眠火山,近些年已被定義屬于活火山,而且內部仍有巖漿。
臺北101于2003年建成,建成時即是世界第一高樓,現在早已被超越。地上部分101層,每八層為一個單元,看起來一節一節地堆疊而上。
西門町是臺北最繁華的區域之一,核心區域位于中華路、漢口街、康定路、成都路圍成的范圍內,里面有臺北第一條步行街。
夜市,是夜晚臺北最熱鬧的一面。比較有名的是華西街夜市和士林夜市,如果想把那里的美食一站式品嘗個夠,夜市是最好的選擇。
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任何勢力都無法阻礙我國的統一大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