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通過對1992年,2001年,2010,2019年出版的世界地圖冊的對比,來看一下30年來世界的變化。
我們分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北冰洋,南極洲分國家和地區逐一對比。
第三篇 非洲—塞舌爾
【國 名】 塞舌爾共和國(Republic of Seychelles)。
【面 積】 陸地面積455平方公里,領海面積約40萬平方公里,專屬經濟區面積約140萬平方公里。
【人 口】 約9.89萬(2021年)。居民主要為班圖人、克里奧爾人(歐洲人和非洲人混血)、印巴人后裔、華裔和英法后裔等。官方語言為克里奧爾語、英語、法語。居民90%信奉天主教,4%信奉伊斯蘭教,其余信奉新教、印度教或其他宗教。
【首 都】 維多利亞(Victoria),人口約3萬。熱季(12月-次年3月)平均氣溫30℃,涼季(4-11月)平均氣溫24℃ 。
【重要節日】 國慶節:6月29日
【地理】 位于非洲東部的印度洋上,由115個大小島嶼組成。西距肯尼亞蒙巴薩港1593公里,西南距馬達加斯加925公里,南與毛里求斯隔海相望,東北距印度孟買2813公里。屬熱帶海洋氣候,終年高溫多雨。
【歷史】16世紀,葡萄牙人曾到此地,取名'七姊妹島'。1756年,被法國占領,并以“塞舌爾”命名。1794年,英國取代法國統治塞。后英法多次易手,輪流占領。1814年,英法簽訂和約,塞舌爾成為英國殖民地,歸英國在毛里求斯的殖民當局管轄。1903年改為英直轄殖民地。1970年實行內部自治。1976年6月29日宣告獨立,成立塞舌爾共和國,仍留在英聯邦內。
【行政區劃】 全國共分為26個行政區。
1993年前為最初的23個區。1998年,首都維多利亞東南填海地增設2個區。2012年,離島被做為一個區,行政中心設在維多利亞。
1990年塞舌爾人口7萬,人均GDP為5302美元。
2000年塞舌爾人口8.1萬,人均GDP為7578美元。
2010年塞舌爾人口9萬,人均GDP為10804美元。
2010年塞舌爾人口9.8萬,人均GDP為10764美元。
【經 濟】 塞經濟以旅游、漁業和少量手工業為主。旅游業為經濟第一支柱,創造七成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全境半數地區為自然保護區,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譽。漁業構成經濟另一支柱,漁業資源豐富,魚類產品位居出口商品首位。糧食、生活用品和生產資料依賴進口,價格昂貴。國家實行免費教育、醫療、終身保健制度等高福利政策。2008年-2013年,塞政府實行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商定的經濟改革方案,主要內容包括重組外債、貨幣貶值、財政緊縮并鼓勵儲蓄和投資、精簡公職人員、增收節支等。2011年與所有債權國達成債務重組協議。近年來,政府加大推進私有部門發展,加強國企管理,取得顯著成效。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塞旅游業收入大幅下滑,外匯收入銳減,經濟遭受重創。
【資 源】 海洋專屬經濟區面積約140萬平方公里。金槍魚等漁業資源豐富。森林面積約2000公頃。
【工 業】 主要是中小型企業,涉及啤酒飲料、煙草、混凝土、金槍魚罐頭、飼料、涂料、乳制品等領域。工業產品有食品、油漆、家具等。
【農牧漁業】 農業基礎薄弱,耕地面積僅約30平方公里。主要種植椰子、肉桂、茶葉等經濟作物。糧食、肉類和蔬菜多靠進口。金槍魚罐頭和對蝦分別為第一、第二大出口商品。
【旅游業】 塞風景秀麗,全境50%以上地區被辟為自然保護區,享有“旅游者天堂”的美譽。主要景點有馬埃島、普拉蘭島、拉迪格島和鳥島等。旅游業為塞第一大經濟支柱,直接或間接創造了約72%的國內生產總值,并創造了30%的就業。2019年,塞接待外國游客38.4萬人。2020年,受疫情影響,赴塞游客減少至11.4萬人,同比減少70.1%。旅游者主要來自德國、法國、阿聯酋、意大利、英國和南非等國。近年來,塞旅游部門越來越注重開發中國、印度、海灣國家等亞洲新興旅游市場。塞擁有較大的星級飯店32家,中小型旅館62家。加拿大、德國、馬來西亞、新加坡、南非和海灣多家公司在塞興建星級酒店。近年來,塞每年舉辦國際嘉年華會及克里奧爾節,以吸引更多的國際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