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G-1.42/44MFI戰斗機)
發展的歷史和必要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進入了一個叫做冷戰的新時代。二戰期間在美國的經濟和物資支持下打仗的蘇聯比任何人都更清楚美國空中力量的潛力。冷戰期間蘇聯空軍一直在考慮研制新型飛機以防御從美國戰略轟炸機投下的核彈。然而與美國在空戰領域的無可匹敵優勢相比,蘇聯的空中力量是遠遠的落后。所以當美國推出新飛機時,蘇聯也只能努力研制生產能夠與之對抗的新型飛機。
((左)米格-15, (右) 米格-17)
當時蘇聯共有五家飛機制造商在研制不同類型的飛機。米高揚設計局主要生產戰斗機,蘇霍伊設計局生產攻擊機,安東諾夫設計局生產戰術運輸機,伊留申設計局生產大型運輸機,圖波列夫設計局生產轟炸機。因此蘇聯的戰斗機設計和制造當然由米高揚設計局領導。
((左)米格-19, (右) 米格-21)
然而在20世紀60年代末,來自美國情報網絡的情報表明,美國將要實施一項名為F-X的戰斗機設計計劃,作為替代F-4幻影II的后續項目。美國空軍對后來被正式命名為 F-15 的新飛機所要求的性能對當時的蘇聯空軍來說是巨大的沖擊。
((左)米格-23, (右) 米格-25)
在航電設備甚至在飛機的基本性能上落后的危機感席卷了蘇聯空軍。因此蘇聯空軍要求米高揚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設計并生產新型戰機。1972年,蘇霍伊設計局以T-10原型機為基礎設計了蘇-27,米高揚設計局根據LFI(輕型前線戰斗機)計劃制造了米格-29。
((左)MIG-29,(右)MIG-31)
上世紀80年代初,在冷戰接近尾聲時,美國里根政府設想了一種下一代戰斗機,可以在 21 世紀與蘇聯的地區沖突中以壓倒性優勢奪取制空權,該計劃被命名為先進戰術戰斗機 (ATF) 計劃,旨在壓倒蘇聯的蘇-27系列戰斗機,并開發高性能的戰斗機,以取代美國空軍的F-15C,最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YF-22和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的YF-23進入了最終的競爭。
((左)洛克希德馬丁的YF-22和(右)YF-23的原型飛行場景。美國空軍采用了在近戰性能上占優勢的YF-22,排除了隱身性能比YF-22更占優勢的YF-23。)
美國人的這一信息自然通過對美情報網傳達給蘇聯情報部門,蘇聯空軍不禁對美國空軍所要求的性能以及即將誕生的新飛機的預期性能感到驚訝。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在與采用隱身技術的ATF的未來空戰中,以目前的空中力量很難對抗,因此蘇聯空軍要求米高揚設計局和蘇霍伊設計局開發新機型。
(米高揚·古列維奇的米格-1.42/44MFI原型機于1998年3月進行飛行測試。)
米高揚同時開展了兩個項目,其中一個專注于重型多角色設計,命名為MFI(多功能前線戰斗機),另一個名為LFI(輕型前線戰斗機)的輕型戰術戰斗機。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兩種設計都共享盡可能多的組件。
然而隨著兩個項目的研發進展,成本不斷上升。因此蘇聯政府于1983年制定了'聯合任務計劃',旨在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并開發用于所有類別飛機的技術,米高揚成為該計劃的主要承包商,其重要性通過將其納入蘇聯五年經濟計劃而得到說明。設計局很快為新戰斗機制定了初步規格,LFI計劃被擱置,而以MFI為主,這就是這就是米格-1.42/44MFI。
米格-1.42/44MFI 的特點
MiG-1.42/44MFI 的尺寸與現有的米高揚設計局生產的 米格 系列飛機不同,其尺寸與Su-27系列戰斗機相似。而且這架飛機的形狀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ATF計劃的最初原型非常相似。
(圖為(左)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ATF原型機和(右)米高揚·古列維奇設計局的米格-1.42/44 MFI。)
米高揚設計局啟動了多功能前線戰斗機(MFI)計劃。蘇聯空軍對第五代隱身戰機的核心能力提出了要求,要求米高揚設計局使用加力燃燒室,集成航電系統和傳感器融合能力,以及大幅提高起降能力減小飛機的雷達截面積,提高隱身性。
(米格-1.42/44MFI的正面。)
從1983年的設計開始,米格-1.42/44 MFI似乎大多采用美國的 ATF 概念,以趕上美國第五代隱形戰斗機的設計理念,不過不同的是YF-22放棄了鴨翼以降低RCS(雷達截面積),而蘇聯則照原樣采用。
(由于AL-41發動機(左)的開發延遲,試驗飛行配備了AL-31發動機(右)。)
三角翼的驅動角度估計在40°至45°之間。駕駛艙和擋風玻璃讓人聯想到米格-29系列,但整體上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ATF原型非常相似。根據俄羅斯的一份報告,該飛機使用的材料據報道由 30% 的復合材料、35% 的鋁鋰合金材料和 30% 的鋼合金材料組成。
米高揚最初計劃通過采用 AL-41F 發動機來確保 174KN 的動力輸出。米高揚設計局還計劃通過將發動機噴嘴上下移動 15° 來提供機動性。同時基于強大的發動機動力輸出能夠以 2.24 馬赫的速度進行超音速巡航。然而由于發動機的開發被推遲,最終在原型機中只安裝了AL-31發動機。
(米格-1.42/44MFI的后視圖。其特點是采用兩臺發動機)
米格-1.42/44MFI的續航距離為4500公里,作戰半徑為1500公里。此外為了提高隱身性能,該機采用了內置彈倉,大量使用吸收雷達波的涂料,并將進氣口設計成S型進氣道。搭載的雷達采用了當時性能最高的N014PESA雷達,能夠同時攻擊6個目標,同時探測420公里,同時跟蹤20個目標。
(圖為1998年3月在俄羅斯國防展上展示內置彈倉的米格-1.42/44MF。)
米格-1.42/44MFI能夠搭載蘇聯空軍當時現役的各種空對空、空對艦武器,內部武器艙有12個掛點,外部有8個掛點。比當時的競爭機型YF-22的掛點多,在火力上占據優勢。換句話說,米格-1.42/44MFI是一架應用了 90 年代所有尖端技術的飛機,每架飛機的成本不可避免地高于 SU-27 系列戰斗機。
后續發展
米格-1.42/44MFI是米高揚設計局雄心勃勃的第五代隱形戰斗機原型機,它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問題,蘇聯解體了。
蘇聯解體后,米格的新一代隱形戰斗機不再繼續發展。
(米高揚設計局自2004年以來一直在試圖繼續發展米格1.44)
繼承前蘇聯衣缽的俄羅斯沒有能力運營一支規模龐大、技術含量高的部隊。緊盯當時瞬息萬變的國內外形勢的蘇霍伊設計局向俄羅斯空軍提出了Su-27的升級版Su-35,并被采納為俄羅斯空軍的新一代戰斗機。相反,米高揚設計局的野心之作米格-1.42/44MFI是90年代尖端技術的集大成者,每架飛機的制造和維護費用對于初創的俄羅斯空軍來說已經無法承受,因此俄羅斯政府在1994年進行了短暫的測試后,全面擱置了MFI計劃,并于1997年干脆取消了該計劃。
然而米高揚設計局不能接受俄羅斯政府的決定,為了挽回被蘇霍伊設計局奪走的面子,并打通海外銷售渠道,2004年不顧俄羅斯政府下令取消該項目,米格-1.42/44MFI原型機生產并進行了試飛。
(米格-I.42/44MFI原型機在俄羅斯航空博物館展出。)
然而試飛時再次暴露出許多問題,隨后不久克里姆林宮發布了一項總統令,米高揚、蘇霍伊、安東諾夫、圖波列夫和伊留申設計局并入一家名為UAC(聯合飛機公司)的國有企業,米高揚并入UAC的子設計局,米高揚設計局的MIG-1.42/44MFI在原型機完成試飛后,最終宣告失敗。
克里姆林宮合并航空公司的決定導致MiG-1.42/44MFI 被判死刑,但后來影響了蘇霍伊的PAK-FA 計劃、俄羅斯的第五代戰斗機計劃以及T-50的部分設計。
(左)俄羅斯的米格-1.42/44MFI和(右)我國的J-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