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領導英國人民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英國首相;他是才華橫溢的記者、作家,甚至還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在2002年的BBC民調(diào)中,當選為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他就是溫斯頓·丘吉爾。
1874年11月30日,在英國牛津城附近的一個巴洛克風格的豪華建筑中。誕生了一個早產(chǎn)兒,他就是我們本期的主人公……溫斯頓·丘吉爾。
1881年,小丘吉爾被送入當?shù)氐囊凰F族學校上學,但小丘吉爾在學校非常糟糕。成績差勁,頑劣異常,經(jīng)常遭到老師的批評,即使轉(zhuǎn)校也效果甚微。
1893年8月,丘吉爾被父親送到軍事學院學習。1895年2月,丘吉爾學滿畢業(yè),被派遣到騎兵團擔任中尉一職。
同年10月,丘吉爾利用假期前往古巴游歷。英國情報部門看中了他,聘請丘吉爾為記者,報道古巴當?shù)氐那闆r。一個月后,丘吉爾游歷結束返回英國,并從此對寫作充滿了興趣。
1899年9月,丘吉爾離開了軍隊,以戰(zhàn)地記者的身份前往南非。在一次跟隨英軍行進中被俘,但在不久后,成功逃出敵營。此事讓丘吉爾在英國聲名遠揚。丘吉爾也以此為契機進入政壇。
1900年10月,丘吉爾成功當選議員。丘吉爾雖然是保守黨成員,但在多項政策的表決上與保守黨唱反調(diào)。最終,丘吉爾被保守黨開除黨籍。
1905年5月,丘吉爾成為了一名自由黨的議員。
1910年丘吉爾被授予內(nèi)政大臣一職,雖然在一些方面做得不錯,但面對工人罷工運動的鐵腕手段讓他飽受非議。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1915年1月,時任海軍大臣的丘吉爾批準了海軍攻占達達尼爾海峽的預案,但在海軍付出了慘痛代價,依然未能成功,丘吉爾成為了替罪羊。為了息事寧人,首相罷免了丘吉爾的海軍大臣一職。憤怒的丘吉爾于是決定暫離政壇,并趕赴前線參戰(zhàn)。
1917年7月,丘吉爾被任命為軍需大臣。在丘吉爾的倡導下,英軍迅速擴大了坦克和飛機的配備。
1918年11月,丘吉爾擔任陸軍大臣和空軍大臣兩項職務。為了提高軍隊的戰(zhàn)斗力,丘吉爾對英軍架構進行了重組。
1924年,在經(jīng)歷了連續(xù)幾次競選失敗后,丘吉爾終于當選,并被授予財政大臣一職。
1936年~1939年期間,丘吉爾多次在公開場合呼吁,提醒大家希特勒的法西斯將會使歐洲各國陷入戰(zhàn)亂,應盡早采取措施,防止事態(tài)發(fā)展到不可收拾的局面。但是,他的言論總是受到嘲笑和噓聲。
1939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丘吉爾的擔心變?yōu)榱爽F(xiàn)實。
1940年5月,丘吉爾臨危受命。接受了國王的召見,并被任命為首相,并全權負責戰(zhàn)時內(nèi)閣的重新組建。上任不久,丘吉爾便出訪法國,在得知法國準備投降的時候,為了保存英軍的實力,丘吉爾立即下令在法的英軍撤回國內(nèi)。這就是著名的敦刻爾克大撤退。
1940年6月,不顧丘吉爾的多次勸說,法國宣布停止反抗,向德國投降。隨后,戴高樂將軍率領不愿投降的法軍來到英國,在丘吉爾的幫助下,繼續(xù)保持戰(zhàn)斗。
1940年9月~11月,德軍多次派遣戰(zhàn)機對倫敦上空進行狂轟亂炸,企圖逼迫英國像法國一樣宣布投降。但丘吉爾絕不屈服,并帶領英國人民頑強的戰(zhàn)斗。同時,丘吉爾尋求到了美國的幫助,并獲得了大量的物資。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fā),美國隨即宣布參戰(zhàn)。隨后,丘吉爾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并作為英國代表在《聯(lián)合國家共同宣言》草稿上簽字,為二戰(zhàn)后的世界新秩序做出安排。
1942年8月,丘吉爾前往莫斯科訪問,為減緩蘇軍的戰(zhàn)爭壓力,與斯大林商討關于開辟歐洲第二戰(zhàn)場的事宜。
1945年5月,德國戰(zhàn)敗,隨即宣布無條件投降。同年9月,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正式結束。
二戰(zhàn)結束后,按照英國法律規(guī)定,和平時期,戰(zhàn)時內(nèi)閣必須解散。于是,丘吉爾便失去了首相一職,但仍可重新參加大選。由于帶領英國軍民取得了二戰(zhàn)的勝利,丘吉爾認為自己再次當選首相是順理成章的事情。然而,世事難料,最終,丘吉爾在大選中慘敗,直到1951年的大選,丘吉爾才重新獲得首相之位。
1953年,在第二次擔任英國首相期間,丘吉爾被授予了嘉德勛章,這是英國授予個人的最高榮譽。同年年底,丘吉爾撰寫的《不需要的戰(zhàn)爭》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是對丘吉爾寫作能力的認可。
1965年1月24日,丘吉爾因病去世。鑒于丘吉爾在二戰(zhàn)時期的突出貢獻,英國政府為他舉行了國葬儀式。并將他的靈柩運到了家鄉(xiāng),與他的父母合葬在一起。
不知道各位小伙伴對丘吉爾的看法如何?歡迎在評論區(qū)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