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議使用APP語音播報功能,隨時隨地收聽歷史故事
預計閱讀本文需要8分鐘
1949年8月24日,一個法官、檢方、陪審團全是英國軍官組成的軍事法庭在漢堡開庭,英國檢查官卡爾爵士宣讀了對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的起訴書。控告被告在東線戰役中違犯了《海牙公約》。
卡爾爵士用了整整兩天的時間說明他指控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的理由。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穿著深藍色衣服、白襯衫和深色領帶,坐在7個英國法官的面前。他在銀白色的頭發下面的毫無表情的面孔給人一種冷冰冰嚴厲的感覺。
不過他一向很活潑的眼神,卻透過了檢查官而看到了早已過去了的睿智的德意志民族時代。
他的思想又回到了那個時代,那一個每個德國民眾堅守崗位,而德國社會上也有法令制度、價值尺度和度量標準以衡量并決定每個人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的時期。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
一個名叫弗里茨·埃里希·馮·萊文斯基的孩子,1887年11月24日出生于柏林。他的父親名叫愛德華·馮·萊文斯基,是一位炮兵上將,他有10個孩子,所以小埃里希就被他的姨父格奧爾格·馮·曼施坦因步兵上將收養為養子。
小萊文斯基被曼施坦因收為養子之后,就采用他養父的姓,他的童年成長于法國斯特拉斯堡,后來在1900年進入普倫和格羅斯利希費爾德的少年候補軍官團。于1906年3月被派到近衛軍步兵第3團任見習軍官。
一年后晉升少尉,1913年,被選送戰爭大學(柏林軍事學院)受訓。1914年,當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在近衛軍步兵預備第2團任中尉副官。
同年11月在波蘭受重傷,1915年重返部隊升為上尉,以參謀軍官的身份直到1918年戰爭結束。埃里希·馮·曼施坦因上尉在當時就已經顯示出他的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當小胡子元首開始掌權時,他任步兵第4團的獵兵營營長。在民族社會主義勃興時,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就與納粹黨高級官員時常發生沖突。
他曾極力反對納粹黨衛隊對德國國防軍的干涉,而國防軍陸軍總參謀部的陸軍人事總部也盡力地幫了他的忙。
1938年德軍占領“蘇臺德地區”,納粹份子和蘇臺德人夾道歡迎
1936年,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在晉升少將后曾擔任國防軍陸軍總參謀部第一廳廳長及德國陸軍總部首席副參謀總長。在這一職位上,他由于抵制納粹黨衛隊對德國國防軍的滲透,以及對迅速擴軍提出警告,而不為小胡子元首所喜歡。因此,他在1938年初被調離國防軍陸軍總參謀部,而被任命為第18師師長,參加占領蘇臺德區的行動
當小胡子元首于1939年夏季頒布了對波蘭的“白色方案”時,就在西里西亞成立了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指揮下的南方集團軍群。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已晉升中將,擔任了南方集團軍群總部的參謀長。他們二人合作無間,默契十足,彼此成就。他們都是出身于格羅斯利希菲爾德高級軍官學校,兩人對于德國人文精神與職業軍事倫理的立場也是如出一轍。
南方集團軍群的使命是從西里西亞出發,集中主要裝甲部隊從而在維斯瓦河以西包圍波蘭軍隊主力,并以其右翼裝甲突擊力量迂回至波蘭軍隊主力的背后直搗波蘭的首都:華沙。
雖然侵波戰爭已是決定了的事情,但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和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在最后一分鐘仍然希望不要發生戰爭。
在波蘭戰役期間,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和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經常和第一線戰斗部隊在一起,這樣就能快速處理可能發生的軍事危機。
卡爾·魯道夫·格爾德·馮·倫德施泰特
憑著他們卓越的軍事才能、智慧的頭腦以及合作的團隊精神,使南方集團軍群的三個集團軍都能嚴格按照計劃去行動。
在這里也顯示了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的職業軍事倫理立場。他曾盡力設法避免對波蘭民眾的傷害,并支持總司令不使用空軍無差別轟炸華沙的決策。
當波蘭戰役過后,埃里希·馮·曼施坦因仍任西線中部的A集團軍群參謀長。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所草擬的西線戰役計劃,備受到各方面的稱贊。
由于小胡子元首和陸軍總部都同意以1905年阿爾弗雷德·馮·施里芬伯爵制訂的戰略計劃略加修正而作為西線戰役的計劃綱領。于是,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在獲得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同意下提出了一個令人驚愕的計劃,即編成多個機械化突擊集群為基礎的機動作戰方案。
依照小胡子元首和陸軍總部的計劃,將作戰重點置于荷蘭邊境的B集團軍群,而A集團軍群則擔任對荷蘭與比利時的作戰,以后再掩護從法國北部向南迂回的B集團軍群的左側,但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的“鐮刀收割”計劃則置重點于A集團軍群。
作戰目標是以集中的機械化突擊集群通過馬奇諾防線所在地的比利時阿登地區,直奔西北方向以達英吉利海峽的沿岸,這樣就可以切斷英法聯軍主力退路,與此時扮演支援角色的B集團軍群一同殲滅英法聯軍。
法國戰役時的德軍裝甲突擊部隊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的計劃雖獲得格爾德·馮·倫德斯泰特和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的支持,陸軍總司令部卻拒絕采納他的冒險方案。
后來由于小胡子元首于1940年2月17日任命埃里希·馮·曼施坦為軍長而接見他時,他介紹了自己的計劃,進而獲得了小胡子元首的賞識,并且被付諸實行。
1941年2月底,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將軍接任隸屬于艾里希·赫普納麾下的第56裝甲軍軍長。這時他希望能指揮一個機械化突擊部隊的愿望才算實現。
1942年,國防軍統帥部舉行軍事研討的時候,手握大權的小胡子元首的貪婪狂妄本性暴露無遺。他根本不聽取參謀總長的意見,將第11集團軍大多數調往列寧格勒而非加入南線戰場。
第11集團軍以正面向北擔任拉多加湖當面的涅瓦河地區和由列寧格勒到奧拉寧包姆地區的防守,而第18集團軍則應以正面向東去防守沃爾霍夫地區。
但蘇軍于1942年9月4日已把沃爾霍夫正面的第18集團軍切成兩段,而第11集團軍必須前去援救友軍,雖然在拉多加湖以南攻擊的蘇軍被包圍,并于10月2日以前被殲滅,但攻占列寧格勒的目標卻不得不被迫放棄。
11月20日,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奉命令去接任新成立的頓河集團軍群司令。此時該地區的形勢已經非常嚴重,因為德軍在這里的攻勢也是指向兩個不同的目標。
1942年蘇德戰爭
尤其不幸的是,小胡子元首由于指揮意見不同,而把A集團軍群的總司令威廉·李斯特免了職,竟自己擔任總司令的職務。
在A集團軍群和B集團軍群之間出現了一個寬約300公里的空隙,后者自頓河的佛羅尼茲一直到高加索的廣大正面,共有三個德國和四個軸心國集團軍作戰。
當優勢的蘇聯部隊于11月間突破B集團軍群,并將在北方和南方擔任第6集團軍掩護的羅馬尼亞和意大利的軍隊驅逐后,第6集團軍陷入包圍。這一被包圍的第6集團軍就配屬給了負有前去為它解圍的頓河集團軍群。
弗雷德里克·威廉·保盧斯曾經一再地請求小胡子元首準他采取突圍,但小胡子元首卻一概置之不理。埃里希·馮·曼施坦因要12月12日才能將第4裝甲集團軍派往斯大林格勒戰場解圍第6集團軍。
但這一解圍的行動失敗了,一則由于小胡子元首的頑固態度,二則由于弗雷德里克·威廉·保盧斯的猶豫不決。
12月25日,離斯大林格勒30公里處的第57裝甲軍不得不在激烈的戰斗下又撤回來。于是第6集團軍的命運也就隨之而葬送了,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對于第6集團軍的結局也是無能為力。
1943年2月,德國第6集團軍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迎來重要轉折點
當小胡子元首于1943年1月22日拒絕第6集團軍的投降請求后,這一防守斯大林格勒集團軍的殘余德軍不得不于2月1日投降。
此時新增援的蘇聯部隊也突破了B集團軍群所屬防守頓河的意大利、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部隊。它們想切斷位于哈爾科夫以南頓河集團軍群和A集團軍群的退路。
這一危險必須盡快解除,但對此所采取的一切對策,都由于小胡子元首的妄加干涉軍事決策的細節而異常復雜困難。最后小胡子元首才準許A集團軍群撤退。于是頓河集團軍群又一次擔負雙重任務:一方面要掩護撤退,警戒各渡口;另一方面則應肅清B集團軍群的危機。
自從1943年2月12日以來,由A集團軍群和頓河集團軍群的各一部編成了一個新的南方集團軍群,這個新集團軍群歸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指揮。這是一種沉重的使命,32個師在長約700公里的正面戰場上采取攻勢防御。
在1943年2月19日和3月1日之間艱苦的戰斗中把蘇聯軍隊擊退了。不過哈爾科夫丟失了,當時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又實施了迂回的反擊。
1943年3月14日,哈爾科夫又一度落入德軍手中。這時的陣線位于頓涅茨河的別爾哥羅德到伏羅希羅夫格勒,也就是9個月以前的陣線位置。
1943年下半年德軍南方集團軍群的作戰
這種功績固然是大,但是德軍所受的損失也是相當地嚴重。原本認為幾乎做不到的事情,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竟然做到了。可是有一些敗仗因素的影子都躲在了勝利的背后沒有被人發覺。且蘇聯絕不會卑躬屈膝。此時的德軍正應了那句著名的格言“戰略上的失誤是任何先進戰術都無法彌補的”。
1943年3月底,南方集團軍群和中央集團軍群之間的哈爾科夫西北方形成了一個寬約200公里和深約100公里的突出部。
雖然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想立刻肅清這一彎曲的陣線,攻擊卻延遲到了7月5日才實施。由于攻擊太晚,所以在最初稍獲成功后就停頓了。1943年7月12日,小胡子元首召見這兩位總司令,對他們說,盟軍已在西西里島登陸。
于是已到達庫爾斯克的部隊于7月17日又撤回。如果小胡子元首當時接受了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的建議而采取迅速行動的話,則會減少不少損失。
這時的主動權已經在蘇聯手中。蘇軍開始向疲憊不堪、傷亡慘重的德軍攻擊。即使在小胡子元首放棄許多已無意義的陣地情況下,東線德軍仍有許多補救和減少錯誤的地方。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已多次抗議小胡子元首對于集團軍群指揮的干涉。
7月17日到30日,在激烈的戰斗中德軍曾成功地擊退了蘇聯的攻擊,并守住了頓河河谷。8月3日紅軍沃羅涅日方面軍和草原方面軍又發起代號“魯緬采夫”的作戰,對德軍全線的攻擊,不僅突破 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左翼,而且也壓迫了中央集團軍的南翼。
《解放2:突破》 的劇照,德軍撤退
為使部隊免遭厄運,埃里希·馮·曼施坦因下達命令,向第聶伯河撤退。他成功地建立了一條新陣線,從那里和A集團軍群取得了聯系,在蘇聯軍隊強力壓迫下,這一次成功撤退確實是埃里希·馮·曼施坦因的功績。
1943年10月11月,蘇軍在基輔和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附近突入了德軍陣線。新第6集團軍不得不于10月23日后退到第聶伯河的北岸,而僅能夠固守哈爾遜的橋頭堡,以便A集團軍群由克里米亞撤退。第4裝甲集團軍的殘余被蘇軍壓迫而撤退到波蘭邊境。
1944年3月30日,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和埃瓦爾德·馮·克萊斯特由一架專機接到了上薩爾斯堡,在那里由小胡子元首給他們佩上雙劍銀橡葉騎士鐵十字勛章而免去了他們的職務。
4月3日埃里希·馮·曼施坦因離開總部。他把官兵對于他的尊敬和愛戴也一同帶回家鄉去了。他的飛機駕駛員為了表示對免職的反對,曾取下了他飛機上的克里米亞戰役紀念章。
1945年8月23日埃里希·馮·曼施坦因向英國陸軍元帥伯納德·勞·蒙哥馬利投降。4年后受審于漢堡的英國軍事法庭。法庭所提出的公訴要證明埃里希·馮·曼施坦因曾執行了小胡子元首違犯國際公法的命令,并在第11集團軍司令的任內在東線未盡保護占領地區民眾安全的責任。
對這些曾經意氣風發的納粹德國少年來說,除了被歷史車輪碾碎,似乎也做不了什么
埃里希·馮·曼施坦因被判處18年徒刑。1952年由于健康原因而提前釋放。
拙文一篇,文筆不成熟,懇望列位看官見諒或賜教。謝謝!
歷史是永不落幕的舞臺上演繹著生生不息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