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統計,毛里塔尼亞全國約有15%的人口遭到奴役,即有約67萬的奴隸。特殊的地理環境導致政府雖廢除了奴隸制,但在邊遠地區、農村、綠洲等區域仍然存在奴隸制。
國名:毛里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簡稱毛里塔尼亞。
概述:位于非洲西北部,毛里塔尼亞西瀕大西洋,與西撒哈拉、阿爾及利亞、馬里、塞內加爾為鄰,面積約103.07萬平方公里。海岸線長754公里,海域面積16.35萬平方公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具有阿拉伯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國家雙重屬性,被稱為阿拉伯—非洲之橋。
全境地勢平坦,東南邊境和沿海地區為平原。有2/3的地區是沙漠,素有“沙漠共和國”之稱。
毛里塔尼亞是北非阿拉伯文化與撒哈拉以南非洲黑人文化的過渡地帶,具有沙漠北方的富饒綠洲和南方貧瘠之地的雙重特征。
行政:全國共劃分為15個省,54個縣。首都努瓦克肖特,人口約100萬,是毛塔政治、文化、商業、金融、交通中心。首都機場是毛塔主要對外交往口岸。
努瓦迪布位于毛塔西北部萊夫里耶灣半島(BAIE DU LEVRIER),方圓約4公里寬,20公里長,是毛塔第二大城市,也是達赫萊特-努瓦迪布省省會。集中了毛塔兩大經濟命脈-漁業和礦業,被譽為毛塔的“經濟首都”。努瓦迪布臨近西班牙加納利群島,其優越地理位置使其成為毛塔的對外窗口。
人口:478萬(2021年),總體上分為摩爾族(摩爾人占70%左右,居住在北部、中部)和黑非民族(非洲黑人,大部分住在南部塞內加爾河沿岸)兩大類。摩爾族中白摩爾人(阿拉伯-柏柏爾血統)占30%,具有阿拉伯文化語言傳統的哈拉廷人(又稱黑摩爾人)占40%,非洲黑人占30%。主要黑非民族是圖庫勒族、頗耳族、索寧克族、沃洛夫族和班巴拉族。阿拉伯語為官方語言,法語為通用語言。民族語言有哈桑語、布拉爾語、索寧克語和沃洛夫語。約96%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在塞內加爾河沿岸地區還有一些居民信奉傳統宗教。
歷史:毛里塔尼亞最早的居民是巴富爾黑人民族,后來北非柏柏爾人遷入毛里塔尼亞北部。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進入毛里塔尼亞。1903年淪為法國的保護地,1912年淪為法國殖民地。1920年成為法屬西非洲管轄下的殖民地。1956年成為“半自治共和國”,1958年9月加入法蘭西共同體,11月“毛里塔尼亞伊斯蘭共和國“宣布成立。1960年11月28日獨立。
經濟:2021年毛里塔尼亞國內生產總值97億美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030美元。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經濟結構單一,基礎薄弱,鐵礦石和漁業是其兩大支柱產業,油氣產業是新興產業。
毛里塔尼亞礦產資源較豐富,已探明鈾、鈷、錳、煤、鉆石等400種礦物的存在跡象。毛里塔尼亞鐵礦砂儲量約為107億噸,鐵礦砂出口占毛塔對外出口的70%,國家財政收入的30%。2016年礦石產量為1200萬噸,主要出口歐洲國家,是僅次于南非的非洲第二大鐵礦石出口國。位于該國北部巨大的祖埃拉特鐵礦場鐵礦石儲量超過2億噸。毛塔石油和天然氣是新興產業,目前已發現6個海岸油田,儲油量估計10億桶。2006年2月,毛塔正式成為石油生產國。英國石油公司已開始開發位于毛塔和塞內加爾邊界的海上天然氣資源,該區塊天然氣儲量預估將達到15萬億立方英尺。漁業是毛里塔尼亞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漁業出口占國家出口收入的40%。
毛里塔尼亞國家工業和礦業公司 是毛里塔尼亞最大的企業,也是毛塔唯一的鐵礦石生產和銷售企業。公司股份結構中毛里塔尼亞國家股份占78.35%,其余的21.65%股份為5家外國機構和1家毛里塔尼亞私營公司所有。毛塔財政收入的28%來源于該公司,其每年的出口量占全國總出口量60%左右。
毛里塔尼亞人一般歡迎貴賓,慣以“烤全羊”作為最盛情的款待。
欣蓋提古城被稱為伊斯蘭教第七大圣城,其清真寺是全國最著名的建筑,尖塔由干石砌成,鑲有駝烏蛋。城邊“沙河”也是一景,被譽為毛里塔尼亞的“圣城”。
毛里塔尼亞只有一條長600公里的鐵路,連接毛里塔尼亞北部的非德里克鐵礦和努瓦迪布, 運輸鐵礦石至努瓦迪布港口的火車被稱為全世界最長的火車,也成為旅游景點之一。
1965年,中毛建交。
獨立初期,摩洛哥認為毛里塔尼亞是摩洛哥領土的一部分,兩國關系處于緊張狀態,后經阿爾及利亞斡旋,毛里塔尼亞與摩洛哥于1969年建交。
毛法有密切的傳統關系,兩國簽有防務協定。法是毛重要的貿易伙伴和最大投資國,每年向毛提供各類援助約300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