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侵華將領大內孜,是被追晉的陸軍少將,此人曾兩度在中國東北海拉爾任職,第一次是在日軍騎兵集團司令部任參謀,第二次是擔任日軍第二十三師團參謀長,在“諾門坎戰役”前期作戰中陣亡。
大內孜
大內孜(1893—1939)是日本宮城縣人,1914年5月28日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26期騎兵科,與日軍名將栗林忠道為同期同科同學,曾在騎兵聯隊服役,1919年12月又考入日本陸軍大學校第34期,與小林淺三郎、柴山兼四郎、中薗盛孝、岡田資、田中隆吉、根本博、花谷正、佐野忠義、和知鷹二、安達二十三、中村明人、高品彪等人同學,于1922年11月29日畢業,并晉升騎兵中尉。
從陸軍大學校畢業后,大內孜被分配至日本陸軍參謀本部任職,期間于1933年8月1日被派赴歐洲,出任日本駐拉脫維亞公使館附武官,1935年底回國后,又繼續在參謀本部第二部(情報部)任職,專門從事對蘇情報研究工作,是一個“蘇聯通”,其時正值岡村寧次擔任第二部(情報部)長。
岡村寧次
“二.二六事件”之后,大內孜于3月1日被外放到日本關東軍,在駐屯海拉爾的騎兵集團司令部擔任情報參謀,該部隊規模相當于師團編制,于1933年7月在海拉爾編成,下轄騎兵第1旅團和騎兵第4旅團,并直屬1個騎炮兵聯隊、集團戰車隊、機械化汽車步兵大隊、集團輜重隊等部隊。
日軍騎兵
1937年4月1日,大內孜被調回日本,在陸軍騎兵學校擔任教官,同年 8月2日晉升騎兵大佐,被調任第五師團留守師團參謀長,而第五師團于同月中旬,從天津大沽口登陸,在板垣征四郎的率領下,該師團肆意侵略華北地區,犯下了許許多多的戰爭罪行,而大內孜則負責為第五師團補充兵員。
1938年7月7日,大內孜調任第二十三師團參謀長,并與師團長小松原道太郎中將同日赴任,該師團是在日本熊本縣編成的,下轄步兵第64聯隊、步兵第71聯隊和步兵第72聯隊,由第23步兵團長小林恒一少將統領,師團司令部直屬搜索第23聯隊、野炮兵第17聯隊、工兵第23聯隊、輜重兵第23聯隊、獨立野炮兵第13大隊及衛生隊、通信隊、制毒訓練所、兵器勤務隊、病馬廠、防疫給水部,第1野戰醫院、第4野戰醫院,總兵力約15000余人。
在海拉爾地區的日軍
日軍第二十三師團原本是要被編入到華北方面軍作戰序列的,作為日軍在占領區維持治安使用,但是正值駐守在海拉爾的日軍騎兵集團,于7月11日被抽調到華北戰場,為了彌補騎兵集團留下的防務,因此第二十三師團就被派往海拉爾,承擔海拉爾地區的警備任務,隸屬于日本關東軍作戰序列。
小松原道太郎也曾長期在參謀本部第二部從事對蘇情報工作,還曾擔任日本駐俄國大使館陸軍副武官的輔佐官,更是日本陸軍中的“蘇聯通”,而大內孜與其資歷相比,還是相差甚遠,唯一略勝一籌的是,大內孜是二度在海拉爾任職,比較熟悉海拉爾地區的情況。
小松原道太郎
1939年5月11日,在中蒙交界的諾門坎地區,有十幾名蒙軍騎兵越過哈拉哈河到“滿洲國”境內放牧并巡邏,偽滿國境警備隊認為是越境挑釁行為,于是立即進行驅趕,蒙軍騎兵被迫退回哈拉哈河西岸,翌日又有60余名蒙軍騎兵再度進入這一地區,又一次引發雙方沖突。
針對蒙古騎兵的越界行為,大內孜與小松原道太郎、小林恒一等人,遵照日本關東軍司令部制定的預案,立即向諾門坎地區派出以第二十三師團搜索隊為基干的先遣部隊,由東八百花中佐率領,因此也被稱之為“東支隊”,當“東支隊”抵達國境線附近時,已經不見蒙軍騎兵的蹤影。
日軍騎兵
當“東支隊”回到海拉爾時,蒙軍騎兵又出現在國境線附近,如此反復無常的挑釁,令大內孜與小松原道太郎、小林恒一等人十分惱怒,遂在“東支隊”的基礎上,又于5月22日增派步兵第64聯隊編成“山縣支隊”,并由該聯隊長山縣武光大佐統領,再次趕到諾門坎地區,與蘇蒙軍進行作戰。
山縣武光
由于日軍長期在士兵中灌輸“日俄戰爭”的勝利,認為蘇軍不堪一擊,但通過與蘇軍繳火并激戰,才知道蘇軍力量非常強大,尤其是在坦克和火炮等重武器上,蘇軍要比日軍強大許多,而日軍官兵的武士道精神也不并是徒有虛名,于是交戰雙方在諾門坎區域展開了激烈地武裝較量。
鑒于雙方武裝沖突不斷升級,大內孜與小松原道太郎、小林恒一又于5月29日率領第二十三師團主力趕赴諾門坎戰區參戰,自6月中旬以后,關東軍司令部又派出陸航戰機參戰,交戰雙方激戰愈來愈烈,而且規模不斷擴大。
蘇軍進攻中
1939年7月2日凌晨,大內孜與小松原道太郎、小林恒一等人指揮所轄主力部隊,向外蒙邊境蘇蒙軍發起總攻,并于當夜抵近哈爾哈河東岸區域,7月3日凌晨,日軍作戰主力抵達哈爾哈河西岸巴音查岡高地,為了圍殲蒙騎兵第六師,大內孜率領作戰參謀等幕僚趕到作戰一線,指揮后續部隊渡河作戰,而蘇蒙軍則以猛烈地炮火進行攔阻,阻擊日軍增援部隊渡河,而正在渡河的日軍部隊,遭到蘇軍炮火攔截而傷亡慘重。
面對蘇蒙軍的反圍殲作戰,大內孜又決定將哈拉哈河西岸日軍撤回東岸,遂于1939年7月4日拂曉,集結部隊迅速后撤,但在撤退過程中,又突遭蘇軍遠程榴彈炮的急速射擊攔截,正在指揮日軍后撤的大內孜,因胸部被炮彈片擊中而當場殞命。
蘇軍炮兵
大內孜戰死之后,被日軍大本營追晉為陸軍少將,其生前曾獲得功四級金鵄勛章,而在此后的“諾門坎戰役”期間,日本關東軍的損失更加慘重,而1939年8月20日是戰役的轉折點,蘇軍從這一天開始進行了大規模反擊作戰,實力強大的蘇軍碾壓狂妄的日軍,并最終取得“諾門坎戰役”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