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位于山西晉中盆地的汾水河畔,始建于周宣王時期,為有27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是我國現存的四座完好古城之一,史稱“古陶”。相傳在遠古時是堯帝的封地。秦漢時置京陵、中都二縣,有中都之別稱。北魏時改稱平遙。明清兩代屬汾州府,據朱元璋“高筑墻”的政策,重筑平遙古城,將夯土城垣擴建改筑為磚石城墻,呈方形,周長6.2千米,高約12米。平遙是遺存豐富的文物大縣,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0處,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二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97年12月被聯合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平遙城外觀呈四方形,城高12米,周長6.4千米,墻體由青磚裹實土砌成。古城四角有角樓一座,城墻四周各有垛口3000個、敵樓72座,傳說這是孔子3000弟子、72賢人的象征。環城有護城河,深寬各3米余,城門外設有吊橋,以利通行和防御。平遙古城又稱“烏龜城”,由整個城墻形制而得名。平遙城共有城門六道,南北各一,東西各二。南門如龜頭伸出,門外有二井,喻為龜眼;北門外形向東彎曲,好似龜尾東甩;東西四門分別向頭的方向彎曲,猶如龜腳。
平遙古城南街建有市樓,跨街而立,位于全城中心,高樓聳立,與城東清虛觀、大成殿等高大建筑遙相呼應。市樓屋頂為重檐歇山,黃綠彩色琉璃瓦鋪蓋,花紋南成雙喜字,北成壽字,底層成方形,縱橫各為三間,逐層收進,中層夾以平座,使樓身更顯挺秀高聳。市樓三層,高18.5米,木構為清式常例,橫跨南大街,下為通道,東西連接民宅。在樓東南側,磚階木梯可登上第二層樓面,中有菩薩像,兩墻有彩畫,繪有關公故事。
古城內街肆林立,票號云集,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清代中葉之后,平遙誕生了中國第一家票號“日升昌”,而平遙古城票號總數占到同期全國票號總數一半以上,其分支機構遍布全國,并打入日本、東南亞、俄羅斯等國。現在當年呼風喚雨的各家票號總部舊址大多都完好地保持著舊貌,“日升昌”票號舊址已被辟為“中國票號博物館”,向游人展示了中國近代百余年的金融發展史。
平遙普通的居民住宅大都為清代修建,這些住宅體形較大,用料講究,由于山西氣候干燥,又未經戰爭破壞,所以大多數保存得相當完整。住宅平面布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為三進院,呈“目”字型。院落之間多用矮墻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正房一般為三間或五間的拱券式磚結構的窯洞,在窯洞房的前部一般都加筑木結構的披檐、柱廊,上覆瓦頂。正房屋頂是平頂,一般在兩側砌磚梯可登上。平遙民居的外墻都用磚砌,做成清水磚墻,高達七、八米,對外不開窗戶,外觀堅實雄壯。院子里地面均用磚鋪滿,二門有木雕精細的垂花門,沿街巷的宅門更是講究。
平遙文廟位于縣城東南城隍廟街南側,其中大成殿規模宏大,為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是全國各地孔廟中唯一的宋代建筑。平遙文廟建筑依次排列為:欞星門、泮池、大成殿、明倫堂、尊經閣、敬一亭等,東西廡有時習齋、日新齋等。除大成殿外多為清代重建。大成殿面闊進深皆為五間,單檐歇山屋頂,座落在磚砌臺基上,圍繞以石欄桿,東、西、南各設石級,檐柱粗大,直徑達47厘米,屋檐下斗拱疏朗雄偉。
鎮國寺在平遙縣城北15千米處的郝洞村,建于五代北漢天會七年(963年),明清時寺廟頹敗,清嘉慶二十年(1815年)照原樣重修萬佛殿。寺分前后兩進院落,布局嚴謹。山門內塑天王4尊,亦稱天王殿,東西兩廊石碑20余幛,內容多為記載寺史。后院東為觀音殿,西為地藏殿,正中為三佛像。除觀音殿外,各殿塑像俱存,三佛樓內還保存有明代壁畫。萬佛殿及其殿內塑像為五代遺物。殿寬深各3間,平面近方形,殿頂為單檐歇山式。
雙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古城西南6千米的橋頭村,距太原97千米。其創建年代應在北魏早期,現存殿宇多為元明建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雙林寺建造在3米高的土臺上,坐北朝南,寺周圍筑有夯土堡墻,南墻有磚券拱山門,建筑總面積3711平方米。雙林寺由10座殿堂組成三進院落,寺廟規模適中,布局緊湊、和諧。各殿內共保存了宋、元、明、清歷代的2000多尊金剛、觀音、羅漢等彩色塑像,造型優美,神態栩栩如生,大的4米左右,小的僅幾十厘米。
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