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繼續介紹蘇聯的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研制的米格系作戰飛機。本次介紹蘇聯米格系列的高能大作——米格-25高空高速偵察/截擊機。這是一個能充分反映蘇聯高超的系統工程成就的軍用飛機項目,給蘇聯帶來巨大軍事價值的同時,也給世界以強烈的震撼。
本文約4760字,主要從發展概況、主要特點、基本性能、型號類別、服役狀況、實戰應用和歷史故事等方面,對米格-25做一個簡要的全景描繪。文章內容大部分內容源自國外和國內的各種公開信息。
米格-25“狐蝠” Foxbat
發展概況
米格-25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1960年代研制的高空高速偵察/截擊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達到3馬赫的實用型截擊機。北約綽號“狐蝠”。
1950年代末,針對美國同時期研制的XB-70“女武神”高空高速轟炸機和A-12/SR-71系列高空高速偵察機,蘇聯決定研制一種專用的高空高速截擊機,任務交由米高揚設計局。
1961年3月,研制項目正式啟動,研制編號為Ye-155。方案確定后,研制進度很快。1964年3月6日,偵察型原型機Ye-155R-1首次試飛。同年9月9日,截擊型原型機Ye-155P-1首次試飛。
1967年7月9日,偵察型原型機Ye-155R-3和截擊型原型機Ye-155P-1一同亮相蘇聯圖希諾航空展,首次作公開飛行展示。
1969年,Ye-155R和Ye-155P投入小批量生產,正式命名為米格-25R和米格-25P,并于1971年正式服役。
米格-25的出現給當時的西方國家極大的震撼。不同于以往蘇式軍用飛機的簡潔流暢、硬朗剛健的外形,超快的飛行速度,高度的保密色彩,帶來西方人無盡的遐想和無限的恐懼,蘇聯的航空工業仿佛有黑科技加持,一夜之間超過西方國家。
米格-25系列到1984年停產,總產量1190架,其中,偵察型約占60%,截擊型占30%,教練型占10%。
1975年至1977年,米格-25專門改裝的用于創飛行紀錄的Ye166M,先后打破6項飛行世界紀錄,并保持至今。它的后續改進型米格-31,針對高亞音速機動性能和雷達電子設備做了改進,但拼高空高速性能,還得是米格-25。
主要特點
▲米格-25四視圖
米格-25主要圍繞突破3倍聲速和解決由此帶來的熱障問題進行設計的。采用兩側進氣,懸臂式中等后掠角薄翼型上單翼,雙發雙垂尾設計的氣動布局。
材料上放棄了不耐熱的鋁合金,大規模使用耐高溫、塑性好、易焊接的鎳基合金鋼。
機身采用全金屬半硬殼結構,焊接工藝制造,機體結構主要采用VNS-2鎳基合金鋼,占機體結構重量的80%,機翼前緣采用鈦合金,占比約8%,機頭和前機身使用D-19抗熱鋁合金,占比約11%。機身的焊接整體油箱結構占其容積的70%,機體上的焊縫長達4000米,焊點多達140萬個。
▼米格-25進氣道外側機體結構
大量的鋼結構解決了米格-25突破熱障和結構強度的主要問題,而且具有成本低和易生產的優點。
之所以不選擇鈦合金,是因為當時的技術將金屬鈦加工成復雜的飛機結構相對困難,加之鈦的成本十分昂貴,為了能夠便于大批量生產,最終選擇使用高強度不銹鋼。對比美國同時期只生產了兩架的XB-70和30余架的SR-71,米格-25的上千架的產量算是十分巨大了。
動力上采用新研制的R-15B-300大推力渦輪噴氣發動機。發動機尺寸巨大,粗獷豪放,充滿了蘇式暴力美學。
▼發動機噴口與人的對比
主機身內焊接油箱占據了機體70%的空間,燃油容量巨大。發動機艙用鍍銀的防熱隔板包住,駕駛艙和設備艙則采用復雜的通風冷卻。
米格-25試飛時最大速度達到了3.0馬赫,在實際飛行中,通常會被限制在M2.8以下,以免毀壞發動機,攜帶導彈后最大速度降為M2.5。受結構強度影響,機動性能相對一般,飛行過載通常限制在4.5G以內,但也有資料顯示,能在有限范圍內做高過載機動。
米格-25P 采用被稱為“旋風”A 的大型火控雷達,與蘇聯同期裝備的其他截擊機使用相同的核心處理設備,但使用了不同的天線,米格-25P 的天線孔徑是最大的,倒置卡塞格倫天線孔徑超過 1 米,雷達本體重量達到半噸,堪稱機載雷達中的“巨無霸”。
然而,由于蘇聯相對落后的電子工業水平,雷達系統雖然有碩大的體積,但功能卻十分單一,幾乎可以用簡陋來形容,其掃描線基本與機身軸線重合,完全不具備下視-下射能力,以其超過一米的超大雷達孔徑,對典型轟炸機目標的探測距離卻只有 100 公里。旋風 A 雷達的基本電子元件以巨大的真空管為主,雖然標稱峰值功率高達 600 千瓦,但絕大部分以熱量的形式散失掉了,功率利用率很低。而且由于真空管雷達的波束控制能力低下,導致雷達只能以單脈沖體制進行簡單的對空搜索。當捕獲目標以后,該雷達只能以單目標跟蹤模式對目標鎖定并導引機載導彈發起攻擊。憑借著巨大的體積,旋風 A 雷達擁有了 120° 的水平扇面的搜索范圍和12° 的俯仰搜索范圍,并具有自動搜索/跟蹤的能力。雷達系統可以直接通過經過升級的空中自動化截擊系統與地面指揮站進行作戰信息的交互。
基本性能(米格-25P)
尺寸數據
翼展:14.02米
機長:24.07米
機高:6.10米
機翼面積:61.40平方米
機翼后掠角:41°
機翼展弦比:3.20
重量數據
空機重量:15000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360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7500千克
最大機內油量:14570千克
最大載彈量:4000千克
飛行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1200千米/小時(海平面)
M2.83(高空)
M3.0(極速)
實用升限:24000米
最大升限:28000米
限制過載:4.5g
最大爬升率:208米/秒
作戰半徑:920千米
轉場航程:3000千米
動力裝置
2臺MNPK聯盟R-15BD-300渦輪噴氣發動機,單臺最大推力86.24千牛,加力推力109.83千牛。后期換裝索洛維耶夫設計局研制的D-30F(PS-30F)渦輪風扇發動機,加力推力151.96千牛。
機載設備
“旋風”A2/A3雷達,TP-26-SH1型前視紅外搜索/跟蹤系統。
武器
機炮:
1門6管23毫米GSh-6-23機炮,,備彈260發。
導彈:
可掛載2至4枚R-40(AA-6)“毒辣”遠程空空導彈,4枚R-60(AA-8)“蚜蟲”近距空空導彈。
型號類別
米格-25R:“狐蝠”-B,批量生產的偵察型,機頭裝有5臺“澤尼特”相機,主要任務是進行晝間高空偵察。
米格-25RB:“狐蝠”-B,米格-25R的改進型,改進了偵察設備,加裝了自動轟炸系統,具有高空轟炸能力,1970年12月正式服役。
▼俄羅斯空軍的米格-25RB
米格-25RBV:“狐蝠”-B,米格-25RB的現代化改裝型,改進了電子偵察裝備,外形與米格-25RB完全一樣。
米格-25RBT:米格-25RB和米格-25RBV的改進型號,改裝了新型的電子偵察設備。
米格-25RBN:米格-25RB的夜間偵察改進型,可攜帶10枚攝像照明彈 ,只生產了1架。
米格-25RBS:米格-25RB的改進型,單座雷達偵察機,加裝了側視雷達。
▼俄羅斯空軍的米格-25RBS
米格-25RR:“狐蝠”-B,1969年有8架米格-25RBV被改裝成專門用于高空輻射采樣的高速研究機。
米格-25RU:“狐蝠”-C,米格-25R基礎上發展的雙座教練機,兩個座艙一前一后呈階梯布置,并不連貫。
▼俄羅斯空軍的米格-25雙座教練機
米格-25RBK:“狐蝠”-D,米格-25RB基礎上發展的專用電子偵察型號,裝備了“立方體”-3M電子偵察系統,升級了電子對抗系統。
米格-25P:“狐蝠”-A,批量生產的截擊型,后期批量生產型,機翼、垂尾、腹鰭和翼尖小翼等有較大變化,火控雷達升級為“旋風”A2/A3。1969年開始批量生產,1972年正式服役。
米格-25M:改進的截擊型,換裝了R-15BF2-300發動機(最大推力98.6千牛,加力推力129.71千牛),只改裝了2架。在其基礎上研制了創紀錄用的驗證機Ye166MM,先后打破6項飛行世界紀錄,并保持至今。
米格-25PD:受1976年別連科駕駛米格-25P叛逃日本的影響,在米格-25P的基礎上研制的改進型,執行新的生產標準,換裝新的“藍寶石”-25雷達,在雷達活動架上同軸安裝了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同時改進了電子對抗系統。1979年開始服役。
米格-25PDK:米格-25PD的出口型,采用米格-25PD的機體加米格-25P的雷達和航空電子設備。
米格-25PDZ:米格-25PD的基礎上,加裝了空中加油設備的型號。
米格-25PU:米格-25P基礎上發展的雙座教練型,取消了作戰設備,最大平飛速度降至M2.65。
米格-25BM:機頭變得更細長,裝備先進的“美洲虎”一體化電子對抗/瞄準系統,1976年首次試飛,1982年至1985年批量生產,產量不到100架。
米格-25MP:改進型,前機身和進氣道經過重新設計,換裝了D-30F渦輪風扇發動機,機翼改為三梁結構,加大了弧形邊條翼,改進了后緣襟副翼,更換了主機輪布置方式,雷達升級為“旋風”-100,后經進一步改進,重新命名為米格-31。
▼米格-31
服役狀況
米格-25主要在蘇聯/俄羅斯空軍服役。1979年敘利亞購買了30架米格-25PDK和8架米格-25RB,隨后伊拉克購買了20架米格-25PDK和一些米格-25RB,利比亞購買了30架米格-25PDK和5架米格-25RB。米格-25PDK還出口至阿爾及利亞(16架),米格-25RB出口至保加利亞(4架),阿爾及利亞和印度(6架)。目前在阿爾及利亞和敘利亞仍有部分處于現役。
實戰應用
1971年,4架米格-25R偵察機進駐埃及,隨后展開了對以色列的偵察活動。在一次行動中,以色列空軍派出F-4戰斗機進行攔截,但當米格-25R打開發動機加力逃脫后,很快拋開了尾追的F-4,甚至將F-4發射的AIM-9“響尾蛇”空空導彈也甩到了后面。根據當時以色列的記錄,米格-25的飛行速度已達到3馬赫,令以色列地面指揮人員目瞪口呆。
▼難得一見的照片,飛過金字塔上空的蘇聯駐埃及米格-25
1991年1月17日,海灣戰爭初期,一架伊拉克空軍的米格-25PD戰斗機在巴格達以西空域加速爬升,高速逼近正在空襲任務航線上的美國海軍F/A-18戰斗機編隊,雖然該空域執勤的預警機和編隊指揮機都發現了這架米格-25,但米格-25憑借高速的優勢和靈活的戰術,繞至F/A-18編隊后側,迅速鎖定了其中一架并發射了導彈,導彈準確命中目標,米格-25則高速機動脫離了戰場。
▼飛行員祖海爾·達烏德和座駕米格-25
▼擊落“大黃蜂”的伊拉克空軍米格-25PD戰斗機的模型
伊拉克空軍對更先進的米格-29深感失望,雖然米格-25技術過時,卻維護了伊拉克空軍最后的聲譽。戰后伊拉克空軍在一份名為《經驗教訓和建議》的報告中表示:“專用于防空任務的飛機在雷達探測距離、雷達跟蹤能力和武器射程上應該等同甚至優于敵國戰斗機,米格-25就是如此,該機在敵軍掌握空中優勢的情況下仍能發動攻擊并擊落敵機。”
歷史事件
1976年9月,蘇聯發生了一起震驚世界的駕機叛逃事件。
1976年9月6日,蘇聯空軍上尉維克多·伊萬諾維奇·別連科駕駛一架米格-25戰斗機從蘇聯的邱谷耶夫卡機場起飛。完成任務后,他沒有按要求返回,而是飛向了東南方的日本。他先將飛行高度由8000米降到1000米以下,以免遭到雷達捕獲及防空武器襲擊,隨后按動了告急按鈕———飛機發出連續的呼救信號,造成飛機失事的假象。30分鐘后,別連科到達日本北海道上空。日本防空作戰值班員發現這架蘇聯飛機后,命令值班飛機予以攔截,巡邏的“鬼怪”飛機一度已標出其方位,但由于米格-25的飛行高度太低,很快從雷達上消失了。別連科駕機繼續下降,到達250米高度時,他看到了機場,這是日本的函館民用機場,距別連科起初想降落的日本空軍基地僅150千米。正當他試圖降落時,航線上出現一架正在起飛的波音-727客機。為避免撞機,別連科急轉彎貼向地面,以每小時360千米的速度沖向跑道,飛機沖出跑道,在地面犁出了一條溝痕后停在了金屬天線前。
查明飛行員身份后,美國情報人員立即趕到現場,迫不及待地開始檢測這一天降大禮。幾天后被拆卸的米格-25由一架運輸機在戰機護航下,運至東京近郊的空軍基地,隨后被大卸八塊。美國飛機制造、武器裝備、電子、冶金和空氣動力學方面的專家把飛機仔仔細細研究了一個遍。
至此,西方發現米格-25并非他們想象的“全能戰斗機”,而是一種專用的高空高速截擊機。米格-25的鋼結構讓西方驚掉了下巴,落后的電子管技術更讓西方認識到蘇聯電子技術的滯后,而別連科的口供也證明了米格-25截擊型帶導彈高速飛行時,仍存在穩定性問題,所以截擊型達不到偵察型3馬赫的速度。對此,美國人感慨:“這種飛機的制造過程,反映出蘇聯工程師極善于用取之不盡的聰明才智來彌補資源的局限。他們非常巧妙地把新老工藝結合起來,在較短時間內及花費不多的情況下,制造出了這種技戰術性能的飛機,而西方要達到這樣的性能則需要投入巨額經費。”
致敬!一代神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