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達拉宮位于西藏自治區拉薩市的紅山上,海拔3763米,是西藏現存最大的宮堡式建筑群,它集中體現了西藏建筑、繪畫、宗教藝術的精華。1994年,布達拉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布達拉宮整體建筑群分為四個部分,即:白宮、紅宮;原西藏地方政府的辦事機構、印經院和為達賴服務的作坊、馬廄;宮墻、宮堡、宮門;宮后的龍王潭、龍王宮及大象房。宮中雕柱林立,長廊交錯,宮殿、寺宇與靈塔融于一體,形成了獨具一格的藏式建筑風格。
白宮、紅宮為布達拉宮的主體建筑,共13層,東西綿延360余米,南北長約300米,建筑面積達9萬平方米。
白宮是歷代達賴生活起居和進行重大宗教、政治活動的地方,高7層,東西長約320米,南北寬約200米,主要由日光殿、東大殿、壇城殿、極樂宮等殿堂組成。
日光殿位于白宮的最高處,包括西日光殿和東日光殿兩組建筑,因終日陽光普照而得名。殿內設經堂、習經室、客廳、臥室等,還存放著歷世達賴用過的金銀器皿、珠寶珍玩。殿內陳設豪華,彩繪連壁,雕梁畫棟,繡毯鋪地,珠光寶氣。日光殿外有一座1600平方米的平臺,稱德陽廈,是專供達賴娛樂的場所,在這里可俯瞰全城景色。
東大殿全稱“東有寂圓滿大殿”,面積717平方米,是白宮內最大的宮殿。東大殿位于白宮第四層,建于17世紀中葉,是西藏地方政權進行重大政治、宗教活動的場所。殿門上懸掛著清政府所賜“振錫綏疆”匾額,四壁繪有藏族起源、藏傳記佛教發展史、一世至五世達賴傳記等內容的壁畫,制作精美,五彩繽紛。歷世達賴喇嘛在這里舉行坐床、親政大典等儀式。
壇城殿藏語稱“樂洛拉康”,因殿內存有3個銅制壇城(印度稱曼陀羅)而得名。這3座壇城是乾隆十六年(1751)開始鑄造的,每座壇城四方均有一道門和一座牌坊。12座牌坊均用金皮包制,上有“大清乾隆年制”銘文。殿內供奉密宗三佛:第恰佛、杰吉佛和桑旺第巴佛。這里還珍藏有雍正、乾隆兩帝御賜的藏、滿文經書等文物。
以紅宮為主體的建筑群位于布達拉宮的中部,竣工于1694年,是供奉歷代達賴喇嘛肉身以及進行各種宗教活動的場所。建筑坐北朝南,共6層,主要由8座達賴喇嘛靈塔殿、西大殿、彌勒佛殿、上師殿、殊勝三界殿、圣觀音殿和各種佛堂等建筑組成。
五世達賴靈塔是宮中建筑最早、最大的靈塔。始建于1690年,竣工于1693年,高12.6米,分塔座、塔瓶和塔頂三部分,靈塔內葬有五世達賴的肉身。靈塔共用純金3721千克包裹,所鑲各種珍貴的金剛石、紅綠寶石、翠玉、珍珠、瑪瑙等奇珍異寶15000多顆,價值是黃金的10倍以上。殿內有粗壯的方形木柱,上承托大斗和雙層十字斗拱,堂內懸掛著絲綢的幢幡、華蓋,地面遍鋪華美的毛織毯。塔前供奉著金燈、金水碗、明清瓷器、各式法器等供器。
十三世達賴靈塔建于1934~1936年,是宮內建筑最晚、價值最高的一座靈塔。塔高14米,據《十三世達賴靈塔移交清冊》記載,塔身用純金118870兩,靈塔上鑲嵌的大量鉆石、珍珠、松耳石、珊瑚、瑪瑙等珠寶翠玉用金絲串綴而成。殿內的壁畫繪有十三世達賴一生的主要活動,1908年赴京朝見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的畫面繪在顯要位置上。
西大殿是紅宮最大的宮殿,建筑面積725平方米,一些重大的佛事活動均在此舉行。殿內有48根方形木柱,上有精美雕刻。殿內斗拱、梁枋繪有彩畫和木雕鏤空佛像、木象、神馬、神獅等圖案花紋,色彩鮮艷,雕技精湛。殿內懸掛著乾隆二十五年(1760)乾隆皇帝御賜的“涌蓮初地”匾額。門楣上部、殿堂四周及內院回廊繪有壁畫,記述達賴五世一生的事跡。殿中設有達賴喇嘛寶座,還存有清康熙帝贈送的大型錦帳一對,是布達拉宮的珍寶之一。二樓畫廊有一套描繪當年修建紅宮時情景的壁畫,另外還有反映賽馬、射箭、摔跤等情景的畫面。
殊勝三界殿是紅宮最高的宮殿。建于清順治十八年(1679)。殿內供奉七世達賴請來的康熙皇帝長生祿位,上面為藏、漢、滿、蒙四種文字書寫的“當今皇帝萬歲萬萬歲”九個金字,還供奉著一幅由八世達賴請來的乾隆皇帝畫像,以后歷世達賴生逢藏年初一和皇帝生日,都要到此朝拜。大殿西側供奉有十三世達賴喇嘛用百萬兩白銀鑄造的十一面千手觀音像一尊。
南佛堂又稱持明殿,殿內主要供奉寧瑪派祖師蓮花生像,高2.3米,銀質,為17世紀作品。蓮花生像左右是蓮花的8個化身像。殿內佛座上裝飾有木雕孔雀、共命鳥、象、獅子等,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此外殿內經書架上還藏有17世紀末期刻制的《甘珠爾經》。
北佛堂又稱世襲殿,殿內供奉釋迦牟尼像和五世達賴像。釋迦牟尼像高2.28米,純金制作;五世達賴像高2.55米,純銀制作,均為17世紀塑造。此外,還有三世佛、八藥師佛、一世至四世達賴像等塑像30余尊。
上師殿主要供奉西藏歷代著名上師的塑像。佛龕中還供奉有吐蕃王朝贊普像、賢者像等造像數千尊以及佛塔百余座。
法王禪定宮藏語稱“曲吉卓豐”,是布達拉宮的最高點。此宮建于7世紀中葉,是松贊干布靜坐修法之處,為布達拉宮早期建筑之一?,F在,佛堂內供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尼泊爾赤尊公主、大臣祿東贊塑像,均為7世紀時期的泥塑,形象逼真,表情自然。文成公主像塑的是一位美麗、善良的漢族婦女形象。佛堂后的小白塔坐落在紅山山尖之上,又恰好是布達拉宮的中心,可謂巧奪天工。
龍王潭位于布達拉宮后,是拉薩著名的園林建筑之一。園林繞紅山山勢靈活布局,筑起不十分規整的多邊形圍墻,東西長610米,南北最寬處303米,最窄處20米。園林東南各開有大門,迎面兩側各有碑亭。園中部有一潭水,東西長270米,南北寬約112米,呈長方形。潭中有一孤島,呈不規則圓形,直徑約42米;島上建有樓閣,是按照佛教儀軌中壇城的樓式建造起來的。連接潭水間小島和陸地的是一座五孔石拱橋,橋長24.26米,寬3.5米,島上及潭水四周林木茂盛,一派蔥綠。
圣者佛殿又稱觀音佛堂,藏語稱“帕巴拉康”,位于法王禪定宮樓上,也是布達拉宮早期建筑之一。這里主供的觀音菩薩塑像高1.18米,以檀香木雕刻而成,是7世紀時松贊干布從尼泊爾和印度交界處迎到西藏的,距今已有1370多年的歷史。據傳這尊塑像是布達拉宮的“鎮山之寶”。達賴五世曾在此修行,殿內還有8尊順治皇帝賜給五世達賴的檀香木雕佛像,佛殿前懸掛著“福田妙果”匾額,為清同治皇帝的御書。
菩提道次第殿內供有藏傳佛教格魯派信奉菩提道次第教義的祖師宗喀巴的坐像,以及格魯派、噶當派名人銅像多座。
法王洞系7世紀吐蕃時期的建筑,被西藏佛教徒尊稱為“法王”的松贊干布當年曾在此修行。殿內有松贊干布、文成公主、赤尊公主以及土蕃王朝大臣噶爾東贊(祿東贊)和吞米·桑布扎(藏文創始人)等人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