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大將排名第八位的是羅瑞卿,時任公安部長,公安部當時中央人民政府直屬機關,但由于公安部屬于半軍事化單位,羅瑞卿還兼任公安部領導的公安軍司令員兼政委職務,所以羅瑞卿授銜,并授予大將軍銜,公安軍副司令員程世才、副政委李天煥被授予中將軍銜。
羅瑞卿大將
1926年,羅瑞卿考取黃埔軍校武漢分校,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在土地革命時期的任職符合上將授予標準,與大將尚有距離:
1929年任閩西紅軍第59團參謀長,當年6月,與所部編入朱德領導的紅四軍,先后任紅四軍縱隊下屬的支隊黨代表等職務。
1930年初,羅瑞卿擔任紅四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司令員劉安恭,黨代表張幸秋,參謀長郭化若),劉安恭犧牲后,1955年開國中將郭化若代理縱隊司令員職務,是羅瑞卿的上級。
1930年10月,羅瑞卿擔任紅四第11師政委(師長張子清),1932年3月任紅四軍政委(軍長王良),1933年1月任紅一軍團政治部保衛局長(軍團長林彪,政委聶榮臻,政治部主任羅榮桓),羅瑞卿從長征開始,一直擔任這一職務持續到長征勝利到達陜北,之后擔任陜甘支隊第二縱隊政治部主任(縱隊司令員彭雪楓,政委李富春,副司令員劉亞樓,參謀長肖勁光)
彭雪楓如果活到新中國成立后,大概率授予大將軍銜,劉亞樓僅獲上將軍銜,而羅瑞卿在抗戰和解放戰爭的任職與老資格的肖勁光有一定的差距,因此,羅瑞卿在紅軍時期的經歷和任職僅符合上將授予條件。
抗戰時期,羅瑞卿擔任抗大副校長(校長林彪),1940年5月擔任八路軍野戰政治部主任(地位低于八路軍政治副主任傅鐘)。
1945年黨的“七大”,羅瑞卿當選中央候補委員,十位大將中,張云逸當選中央委員,羅瑞卿等七人當選中央候補委員,這是一個很重要的資歷條件。
1945年8月,羅瑞卿擔任晉察冀軍區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1946年6月任晉察冀野戰軍政委,這兩個職務是一個介于大將和上將之間的職務, 因為肖克時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楊得志時任晉察冀野戰軍司令員,這兩位軍事干部在1955年只是上將。
1948年5月,羅瑞卿擔任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第二兵團(第十九兵團)第一政委(司令員楊得志,第二政委楊成武),華北軍區政治部主任也是一個介于大將與上將之間的職務,譚政時任東北野戰軍政治部主任,但于1948年底擔任東北野戰軍副政委,1949年初擔任第四野戰軍副政委、第四政委,職務高于羅瑞卿。
新中國成立后,羅瑞卿擔任新中國第一任公安部長,并兼任公安軍司令員兼政委。
縱觀羅瑞卿在中國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的經歷和任職條件,屬于授予上將偏低,授予大將偏高的人物,他授予大將并不是政工代表, 也不能代表華北軍區,作為紅一軍團的代表也缺乏依據,況且公安部是屬于半軍事化的政府組成部門,不一定必須參加授銜,他以公安軍司令員職務參加授銜勉強成為理由,但是羅瑞卿長期負責安保工作,是主席充分信賴的干部(親自提名公安部長),入圍大將行列可以成立,排名第八位,位居王樹聲和許光達之前合情合理。
需要指出的是,羅瑞卿是十大將中黨內、政府任職最高者,1959年4月,擔任國務院副總理,1959年9月,擔任中央軍委秘書長、解放軍總參謀長,1962年當選中央書記處書記,1965年擔任國防委員會副主席。
粉碎“四人幫”后,羅瑞卿再度復出擔任中央軍委秘書長職務,1978年7月15日,在聯邦德國做手術失敗逝世。
王樹聲大將
王樹聲以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的資歷和作為紅二方面軍的代表人物入選開國十大將。
1926年,王樹聲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與領導麻城暴動和黃麻起義,歷任紅軍團長、副師長、師長等職務,1933年7月,王樹聲擔任紅四方面軍兼第31軍軍長等職務,屬于鄂豫皖根據地的創建人之一,為創建鄂豫皖根據地、川陜根據地和創建紅四方面軍,做出較大貢獻。王樹聲在紅軍時期的任職符合大將軍銜標準。
抗戰時期,王樹聲擔任的職務介于上將和中將之間。
1938年,王樹聲擔任晉冀豫副軍區司令員、代司令員(司令員倪志亮,政委黃鎮),這是一個二級軍區(歸太行軍區領導)。倪志亮在紅軍時期曾經擔任紅四方面軍參謀長職務,僅授中將。
1940年,王樹聲擔任太行軍區副司令員,1944年,擔任河南軍區司令員。1945年10月,擔任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兼政委李先念)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兼政委。
王樹聲在抗戰時期的任職符合上將授予條件。
解放戰爭時期,王樹聲在地方部隊任職,先后擔任鄂西北軍區司令員兼政委、鄂豫軍區司令員。
1949年5月,擔任湖北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李先念,后陳再道,政委李先念,副司令員王紅坤、王樹聲)
解放戰爭時期,王樹聲的任職,符合上將軍銜標準。
縱觀王樹聲在中國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的任職條件,紅軍時期他作為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鄂豫皖根據地創建人之一,符合大將軍銜授予標準,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長期在地方部隊任職,戰功乏善可陳,按理不應該授予大將軍銜,他被授予大將軍銜是作為紅四方面軍的代表人物而入選,也合情理之中。
許光達大將
許光達被授予大將軍銜,引起爭議,因為以他在中國革命各個歷史時期的任職條件和貢獻,授予上將是合適的,在上將中,不乏比許光達資歷、職務、戰功更具優勢的將領。比如曾任西北野戰軍(第一野戰軍)副司令員張宗遜,東北野戰軍(第三野戰軍)參謀長劉亞樓,西北野戰軍第一兵團司令員兼政委王震等,紅二方面軍副總指揮、八路軍120師副師長、第四野戰軍參謀長肖克,都比許光達更有資格入選大將。
許光達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五期。
1927年8月,在江西寧都趕上參加南昌起義的部隊,任第11軍葉挺)25師(周士第)75團3營排長、代理連長。
1929年9月,作為中央代表赴洪湖蘇區開展軍事斗爭。1930年6月,擔任紅6軍參謀長(軍長孫德清,政委周逸群),7月擔任紅二軍團(賀龍)第十七師師長。
1931年3月,擔任紅3軍第8師22團團長,紅8師師長、25團團長。
1932年1月,許光達在戰斗中負傷,赴蘇聯療傷,直至1937年11月回國,離開中國革命戰場長達五年。
抗戰時期,許光達擔任抗大訓練部長、教育長、第三分校校長。
1941年1月,許光達擔任中央軍委參謀部部長(在中央軍委參謀長葉劍英的領導下工作)。
1942年春,許光達奔赴前線擔任八路軍120師獨立第二旅旅長、第二軍分區司令員。1945年8月擔任晉綏軍區下屬的雁門軍區(司令員呂正操)副司令員、司令員。
解放戰爭時期,許光達擔任晉綏野戰軍第三縱隊司令員。
1949年2月,許光達擔任第一野戰軍第三軍軍長,6月擔任第一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
以許光達在解放戰爭時期擔任的最高職務——第四野戰軍第二兵團司令員來判斷,符合上將授予標準。但是許光達擔任兵團司令員職務遠遲于華北戰場的楊得志、楊成武等人,也遲于中原戰場的陳賡、謝富治,遲于東北戰場的肖勁光、肖華、程子華、黃克誠,遲于華東戰場的陳士榘、唐亮、許世友、韋國清等人,授予大將很難服眾。
新中國成立后,許光達擔任我軍第一任裝甲兵司令員。
1955年大授銜,當許光達得知自己作為擬授大將候選人后,深感不安,立即寫信給毛主席和中央軍委,請求降銜,并稱自己的革命經歷和戰功不如王震等人(從西北野戰軍層面),但毛主席和中央軍委仍然決定授予許光達大將軍銜。在降銜沒有批準的情況下,許光達請求將自己的行政四級降為行政五級,獲得批準。
許光達在紅軍時期、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的任職,符合上將軍銜標準,1932—1937年在蘇聯療傷、學習,五年時間脫離中國革命如火如荼的斗爭,戰功乏善可陳,被19授予大將軍銜,是作為紅二軍團的代表入選(另一位紅二軍團代表的合適人選、385旅首任旅長盧冬生1945年犧牲。)
也有一種說法,許光達之所以被授予大將軍銜,是為了和蘇軍裝甲兵司令員(大將軍銜),在談判中軍銜對等,這個說法存疑。
許光達授予大將軍銜明顯有拔高的成分,名列最后一名毫無爭議。
綜合以上分析,開國十大將的排名,粟裕、徐海東的排名前兩位毫無爭議,第三位黃克誠偏高了,第六、七位的肖勁光、張云逸偏低了,后面三位羅瑞卿、王樹聲和許光達合情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