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是歷史的說法,但華到底是不是因胡而亂,其實大有講究。一朝一代之亂,其實往往都是先從內而亂,別人才能趁虛而入,這在中國歷史上基本是不斷重復的悲劇。
如此,則說“五胡亂華”,還不如說“五胡入華”。用成語說,并非人家叩門而入,而是自己開門揖盜。
內亂的根本也很簡單,就像《水滸傳》說的那樣,亂自上作。
這段歷史涉及的區域、民族、文化都頗復雜,但歸根結底,不過上面所說的原因。細瑣之事,其實也不復雜,一文即可明白。
公元304年,中原風云變色,匈奴人劉淵,打起'興復漢室'的旗幟,追尊蜀漢劉禪為孝懷皇帝,自稱漢王。自漢高祖以下,皆尊三祖五宗以祭祀。妻呼延氏為王后,署置百官,任命丞相。國號為漢。
此時,正是西晉永興元年。西晉的貴族們正在窮奢極欲,殊不知漢人的江山已經風雨飄搖。而掀起波浪的,卻是個異族,雖然他姓劉。
沒錯。劉淵不是漢族。
劉淵先祖,正是讓漢初諸位皇帝頭疼不已的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初,漢高祖劉邦為求穩定,以宗室之女許配冒頓單于,二人相結為兄弟。高祖賜冒頓單于劉姓。少數民族向來只注重實惠,不在乎虛名,高祖既賜之,單于則受之。于是子孫皆姓劉。
漢武帝劉徹雖將匈奴打得體無完膚,但并非滅亡,只是逃遁。匈奴仍在。
以至于東漢之時,公元25年,烏珠留若鞮單于之子右奧鞬日逐王比自稱南單于,入西河美稷,公元184年―190年,羌渠單于派其子于扶羅率兵助東漢,討黃巾軍。
羌渠單于死于內亂(沒錯,匈奴之滅,其實內因甚重,看來天下之事,大體一樣),扶羅率兵眾留駐東漢,自稱單于。后董卓叛亂,于扶羅劫掠太原、河東,后駐扎河內。
于扶羅死,其弟呼廚泉繼位,于扶羅之子劉豹為左賢王,即劉淵之父。
后,曹操分呼廚泉兵眾為五部,命劉豹為左部帥,其余部帥也都由劉姓擔任。
而劉淵在洛陽做人質,司馬昭結其心。西晉時,武帝司馬炎甚是賞識劉淵。
劉淵生的比較奇怪,據說生時掌心有紋路如淵水,故而叫劉淵。臂長善射,體力超群。身高八尺四寸,須長三尺多,心口上有三根紅色的毫毛,長三尺六寸。時人以為奇。
劉淵,匈奴族,匈奴首領冒頓單于之后,稱漢王,建漢國(后改為趙,泛稱前趙,亦作漢趙),308年稱帝。
劉淵才能一般,主靠石勒(羯族),此人可單篇去講,此處不再多論。
公元279年,劉豹死,劉淵為左部帥,后晉武帝又命之以北部都尉。
劉淵此人,受中原文化熏陶略甚,寬仁治下,為人所服。逐漸結連匈奴五部,中原豪杰也是爭相歸附。
晉惠帝時,八王之亂,匈奴人秘議逃竄,共舉劉淵為大單于。
劉淵請求回故地,司馬穎拒絕。
但不久,司馬穎自己遭并州刺史東贏公司馬騰、安北將軍王浚起兵討伐,力難支撐。
劉淵進言說:'二鎮暴虐驕橫,兵眾十萬,力所難抗,請準我回故地,集結匈奴五部前來相助。'
唇槍舌劍一番,最終司馬穎同意,并任命劉淵為北部單于、參丞相軍事。
劉淵得以回左國城(今山西離石),劉宣等人便為劉淵上大單于的稱號,二十日之間聚眾五萬,定都離石。
值得說明的是,這其中有很多漢人。異族聚集如此之快,有一個原因就是晉漢人對他們確實欺負得很狠。
于是共謀反晉。
反晉的宣言很是赤裸裸:
帝王豈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東夷,顧惟德所授耳。今見眾十余萬,皆一當晉十,鼓行而摧亂晉,猶拉枯耳。上可成漢高之業,下不失為魏氏。雖然,晉人未必同我。漢有天下世長,恩德結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嶇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漢氏之甥,約為兄弟,兄亡弟紹,不亦可乎?且可稱漢,追尊后主,以懷人望。
是啊,帝王人人可以做。并非只有漢人,大禹是西戎,周文王是東夷,不也是戎狄蠻夷之輩么?
于是劉淵反了。先是稱王,至公元308年,劉淵正式稱帝,大赦境內,改年號為永鳳。
但劉淵這皇帝,并不長命,公元310年,劉淵便病死了,在位六年,謚號光文皇帝,廟號高祖。
但這并不是結束,只是開始。
自晉惠帝永興元年(304)劉淵自立,約十三年,晉愍帝被虜,中國在北方之政府亡。從此南北分立。東晉雖存,卻也是夾縫中的對峙,實在是苦無力氣。
自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至陳后主禎明三年(公元589),凡二百七十三年,南方最終并于北方。
但這也不是結束。
劉淵,開了一個好頭。
因為自此之后,少數民族長期活躍于中國的政治舞臺。隋如此,不用說。
大唐的天下,更是多民族的大舞臺,聽名字便知道,長孫無忌、安祿山等無一漢族,即便連唐皇帝自己,也有異族血統,唐太宗李世民有鮮卑血脈,何況大唐還有女人如武則天等卷入。
唐衰而沙陀入據中原,雖不久覆滅,然契丹、黨項、女真、蒙古、滿洲,又紛紛竊據,甚且主政中國日久。
自五胡亂華到清亡,共一千六百零八年,中原江山,從未少得了少數民族。
劉淵豈非只是開始?!
晉時生活
實則秦時,非漢族便已活躍,否則秦趙何以修長城?漢高祖何必有困厄?漢武帝何必東征西戰?諸葛亮何必七擒孟獲?
而諷刺也正在于,非漢族入主中原,打的旗號卻是漢族的,比如劉淵,便是'興復漢室'的旗幟。
何以如此?確實是個問題。
只能先從晉說起。
西晉的江山,學的是曹魏。
當年的漢,自安帝永初以來,政權始終在外戚、宦官手中,至靈帝中平六年(公元189)董卓入洛陽,共八十六年之亂。
當時,名士如云,但實則多是好名嗜利之徒。曹操、諸葛亮雖行督責之治,但收效甚微。
曹魏之時,曹爽等人,雖有志氣,但所圖太大,不為時俗所順悅;又兵爭未久,人心積相猜忌,進思僥利,退計自全,乃不得不用陰謀以相爭奪。
陰謀詭計,正人君子向來不是奸邪小人之敵。曹爽于是被司馬宣王所覆。
晉初,滅吳之后,百廢待興。晉武帝自顧不暇,根本無暇顧及戎狄。而西晉,因為曹魏覆滅是因為不封兄弟子侄,以致大權旁落,國家顛覆。于是西晉施行部分封建。雖是帝制,但也有諸侯。
封建即周的制度。周的封建,導致的結果是,諸侯自大,春秋戰國相繼為亂。諸侯是自行其是的,因其政權、政令獨立,自己發展,難免逐漸坐大。不把天子放在眼里。
所以,便有八王之亂。話說透了,八王之亂,不但是自己人打自己人,而且是兄弟父子之間的亂殺亂砍。晉武帝自己后半段就是糊里糊涂的過的。晉武帝的嫡系子本有兩個,但老大早亡。剩下的司馬衷是個傻癡之人,被立為太子之時,方才九歲。
這時候有些大臣便不懷好意了,主張廢掉傻太子。
晉武帝對這個兒子也不滿意。但他不愿意權力落入非嫡系,比如,像宋太祖趙匡胤之后,皇位由弟弟趙光義這一系承接,此后很難再回嫡系。
最關鍵的是,他這個傻兒子有個兒子,也就是晉武帝的小孫子,卻很聰敏。就像康熙喜歡孫子乾隆那樣,晉武帝也喜歡孫子司馬遹。
所以,晉武帝決意傳位給傻傻的司馬衷。
但那時候的西晉,已經局勢不穩。傻子能鎮得住?
晉武帝走后,癡皇帝的丑媳婦賈南風便策劃陰謀。
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楚王司馬瑋進京殺楊駿開始到六月司馬瑋被殺為止。三個月中,兩個大臣楊駿、衛瓘被殺,兩個藩王司馬亮、司馬瑋喪命。
此后,賈南風徹底奪權,與大臣及宗族相互砍殺。
后來,幾乎所有宗族王室都參加了。根戰國時的合縱連橫一樣,今日聯合打別人,明日聯合別人打朋友。永康二年,司馬倫與孫秀興兵反擊司馬冏,戰敗,死者近10萬人。
僅一次內亂,涂炭如此。
旁的也不必多說了。
這就是是亂自內生。
但內亂不止這些。
西晉的根子上也亂了。從晉武帝司馬炎自己開始。司馬炎雖然在中國皇帝中不算的是大奸大惡,但才能也只是守成而已,不足以在開創之世立足。
晉的江山,是從宣、景、文三朝而來,但無論如何,是篡竊而來。本身社會積病過多,急需拯救。晉武帝卻又開了個頭。
滅東吳之前,晉武帝確實是個盡職盡責的皇帝。何況朝中能人輩出,伐吳之議,羊祜、杜預屢陣之,張華贊之,賈充始終沮遏,而晉武帝親自總統諸軍。
軍事上順風順水,東吳的孫皓便即投降。
政治上也做得不錯,因為篡位之初,為穩定期間,必須廣開言路,事必躬親。
但晉武帝也許是才能不足,當寬不寬,當嚴不嚴。竹林七賢中的山濤,曾隨晉武帝至宣武場講武,山濤當時身體有病,晉武帝便命他乘步輦從。因與盧欽論用兵之本,以為不宜去州郡武備。晉武帝贊說:''天下名言也。”
但贊歸贊,就是不用。
可見,廣開言路是廣開言路,但你說你的,朕就是不用。
武帝天資,本近夸毗,平吳以后,便懶了。史言其'耽于游宴;寵愛后黨;親貴當權,舊臣不得專任;彝章紊廢,請謁行矣。'
晉武帝(265年——290年在位)。西晉開國皇帝。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 。265年襲父爵晉王,數月后逼魏元帝曹奐禪讓給自己,國號晉,建都洛陽,改元泰始。280年滅吳,統一全國 。滅吳后,司馬炎逐漸怠惰政事,奢侈腐化。太熙元年(290年)病逝,謚號武皇帝,廟號世祖,史稱晉武帝。葬峻陽陵 。
晉武帝好色,泰始九年,晉武帝下詔聘公卿以下子女,以備六宮。但同時,也派快馬,馳傳州郡,召充選女。大夫公卿之女,及世族子女,并充三夫人、九嬪。大康二年,詔選孫晧妓妾五千人入宮。
此時晉武帝宮中,女人近萬。而晉武帝博愛,不獨寵,對很多人都寵愛。
這就很難選擇,于是晉武帝不知到底該睡那個,便弄了一個羊車,自己坐著羊車,隨意走,羊停在那個嬪妃門前,便宴寢其處。于是眾宮人取竹葉插門前,以鹽汁灑地,引羊來吃。
晉武帝乘羊車臨幸后宮圖
但人終歸是人,七年之間,晉武帝臨幸的,也不過三百七十人而已。
怠荒如此,復何暇為久遠之計哉?
朝臣們也不是好東西。
晉的天下本就是欺負孤兒寡婦得來的,而黨羽多是傾險之徒。晉文帝新執朝權,恐方鎮有異議,使賈充詣諸葛誕,充當特務,陰察其變。
賈充對諸葛誕說:'天下皆愿禪代,君以為何如?'
諸葛誕厲聲說:'卿非賈豫州之子乎?世受魏恩,豈可欲以社稷輸人?'
但這種責問,并不能阻止陰謀。
衛瓘以知數殺鐘會,又怕有后患而戕鄧艾,即杜預亦譏其將不免。然預父恕,與晉宣帝不相對付,以致幽死,杜預還是晉文帝的妹夫呢!
稍知歷史的,便知道衛瓘、鐘會、鄧艾、杜預,都是大名鼎鼎的名人。鄧艾善兵,滅蜀有他。因口吃,還留下一個成語叫'期期艾艾'。
此外晉初元老,如石苞、鄭沖、王祥、荀、何曾、陳騫等,不是鄉原之徒,便是茍合之士。
誰能獨當一面?
沒有!
西晉初,任用人才,不是功臣之后,便是外戚之輩。比如山濤為宣穆皇后中表親,鐘會作亂,文帝欲西征,而魏諸王公并在鄴,乃使行軍司馬,給親兵五百人鎮鄴。但,鐘會并不因為是親戚,便靠得住。事情完全搞砸了。
晉武帝常告誡群臣,要節儉,不要奢侈,但以言教不如以身教。他自己建造大廟,致荊山之木;采華山之石;鑄銅柱十二,涂以黃金,鏤以百物,綴以明珠。后宮更是奢侈。
群臣自然模仿。
晉武帝幸王濟家——王濟是晉武帝女兒常山公主的駙馬——吃一頓飯,餐具皆琉璃器,一道蒸菜非常美味,晉武帝問如何這般好吃?答曰:'以人乳蒸之。'
晉武帝聽完不高興,食未畢而去。然不能有所懲戒。
清人扇面,石崇家
魏晉服飾
當時的富豪,窮奢極欲到不能想象的地步,貴戚如王愷、羊銹、賈謐,勛臣如何曾、曾子劭、石崇、任愷、庾敳、和嶠、王浚,莫不僭侈而無極。
即便是身在竹林七賢中的王戎,能立功業的劉琨、陶侃,也是如此。
百余年的喪亂,人民所求者,不過是休養生息。但為政者如此,何以治世?
內亂如此。
外亂一至,必然傾覆。
何況,外亂從未停止。
兩漢之世,四裔種落,遍及雜居,人民或奔塞外,居于異族之地,異族或如塞內,雜居漢族之中。人心本就不是穩固,一旦郡縣、豪民加以侵役,積怨思叛,自所不免。后漢有羌亂,已是征兆,姜維數戰,多是異族,伐魏反倒其次。泰始以后風塵之警,則永興以后大亂之萌芽。
晉初異族所亂,西北最烈。
晉武帝泰始五年,以雍州隴右五郡,(隴西,南安,天水,略陽,武都)及涼州之金城,梁州之陰平漢道,置秦州。(以上地名,皆在今西北甘肅陜西)。
傅玄上疏說:
'胡夷獸心,不與華同,鮮卑最甚。本鄧艾茍欲取一時之利,不慮后患,使鮮卑數萬,散居民間,此必為害之勢也……今使烈往,諸胡雖已無患,必且消彌,然獸心難保,不必其久安也……惟恐胡虜,東入安定,西赴武威,外名為降,可動復動……則惡胡東西有窟穴、浮游之地。宜更置一郡于高平川,因安定西州都尉……以通北道,漸以實邊。'
而《陳騫傳》言:“騫言于武帝曰:胡烈、牽弘,皆勇而無謀,強于自用,非綏邊之才。”
晉武帝不聽。
結果是,二人失羌戎之和,皆被寇喪沒。
泰始六年,六月,涼州叛。胡烈屯于萬斛堆,為羌虜所害。
泰始十年,六月,西域戊己校尉馬循討叛鮮卑,破之,斬其渠帥。
咸寧二年,五月,汝陰王駿討北胡,斬其渠帥吐敦。
咸寧二年,七月,鮮卑阿羅多等寇邊。
咸寧四年,六月,涼州刺史楊欣與虜若羅拔能等戰于武威,敗績,死之。
……
總之,胡亂不止。
楊欣失羌戎之和,欣為虜所沒,河西斷絕。晉武帝一聲長嘆:'誰能為我討此虜,通涼州者乎?'
朝中一片寂靜,無人能答。真有點“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的感慨。
馬隆說:'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
晉武帝說:'必能滅賊,何為不任?顧卿方略何如耳?'
馬隆說:'陛下若能任臣,當聽臣自任。'
這次晉武帝聽了。以馬隆為武威大守。自募勇士三千人,無問所從來。
公卿僉進言說:'六軍既眾,州郡兵多,但當用之,不宜橫設賞募,以亂常典。'
晉武帝難得明白一次,沒聽。果然,馬隆平定了涼州。
但此后,再也沒有如此輝煌了。
惠帝元康四年,五月,匈奴郝散反,攻上黨,殺長吏。
八月,郝散帥眾降,馮翊都尉殺之。
六年,五月,郝散弟度元帥馮翊、北地馬蘭羌、盧水胡反。攻北地,大守張損死之。馮翊大守歐陽建與度元戰,連敗。
八月,雍州刺史解系又為度元所破。秦、雍氐、羌悉叛,推氐帥齊萬年僭號,圍涇陽。
十一月,遣夏侯駿、周處等討之。處,吳將魴子。為御史中丞,糾核不避寵戚。梁王彤違法,處深文按之。朝臣惡其強直,使隸駿西征。中書令陳準知彤將逞宿憾,言'處吳人,有怨無援,宜詔孟觀以精兵萬人,為處前鋒'。朝廷不從。時賊屯梁山,有眾七萬,駿逼處以五千兵擊之,又絕其后繼。
七年,正月,處遂敗死于六陌。陳準與中書監張華以趙、梁諸王,雍容貴戚,進不貪功,退不懼罪;士卒雖眾,不為之用,上下離心,難以勝敵;啟遣孟觀討之。觀所領宿衛兵,皆超捷勇悍。并統關中士卒。身當矢石,大戰十數,皆破之。
九年,正月,獲萬年。征梁王彤,以河間王颙代鎮關中。
是歲,十二月,賈后廢愍懷大子,大難旋作,邊務更無人措意矣。
自劉淵起。公元304年至公元439年(西晉永興元年至北魏統一),南至今淮河,北至陰山,西至蔥嶺,東至海,東北至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至瀾滄江以東,相繼建立了十六個分裂割據政權(實則不止十六個)。即西晉永興年建立的成(巴氐)、漢(匈奴),西晉亡后建立的前趙(匈奴)、后趙(羯)、前涼(漢)、前燕(鮮卑)、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鮮卑)、西秦(鮮卑)、后涼(氐)、北涼(匈奴)、南涼(鮮卑)、南燕(鮮卑)、西涼(漢)、夏(匈奴)、北燕(漢)。
有趣的問題是,從以上文字可以看出,少數民族建立起的國家,國號稱“漢”或“秦”或“夏”。這可真是諷刺。
而匈奴、鮮卑、羯、氐、羌史稱五胡,所以又稱為五胡十六國。
到公元317年,司馬睿在建康稱帝,改元建武,史稱東晉。
中國開始了南北對峙時期。無數血雨腥風,皆跋涉黃河長江,滾滾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