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聯元帥是蘇聯大元帥之下的第2級軍銜,高于軍兵種主帥(第3級)和大將(與軍兵種元帥同為第4級),是蘇聯職業軍人所能得到的最高軍銜(蘇聯大元帥只授予蘇聯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僅斯大林一人獲得,后來的勃列日涅夫也只給自己授了個蘇聯元帥),從1935年到1991年蘇聯解體,共有40人獲得了蘇聯元帥軍銜。有幾個蘇軍將領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建立了功勛,獲得了大將軍銜,離蘇聯元帥僅一步之遙,其所任職務為蘇軍總參謀長或為蘇聯衛國戰爭的方面軍司令,具備了獲得蘇聯元帥的資格,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一步沒能跨出去,與蘇聯元帥軍銜無緣。
蘇聯大將領章(1940-1943)
蘇聯大將肩章(1943-1974)
蘇聯大將肩章(1974-)
蘇聯元帥肩章
阿列克謝·因諾肯季耶維奇·安東諾夫 1896年出生,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給安東諾夫的定義是蘇聯軍事家,被稱為蘇聯軍事家的人一般擔任過總參謀長或國防部長或者軍種總司令。安東諾夫在蘇聯衛國戰爭開始時任基輔特別軍區副參謀長,后任南方面軍參謀長。1942年起先后任北高加索方面軍參謀長、黑海軍隊集群和外高加索方面軍參謀長,同年12月被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任命為第一副總參謀長兼作戰部部長。1943年免兼作戰部部長職務,轉任第一副總參謀長, 1945年2月4日起任蘇聯武裝部隊總參謀長。1946年任第一副總參謀長。1948年任外高加索軍區第一副司令,1950年至1954年任外高加索軍區司令,1954年起復任總參謀部第一副總參謀長,1955年任華沙條約締約國軍隊參謀長。1962年在莫斯科去世。
安東諾夫于1937年7月16日晉升師級指揮員軍銜;1940年6月4日,被授予少將軍銜;1941年12月27日,晉升中將軍銜;1943年4月4日,晉升上將軍銜;1943年8月7日,晉升大將軍銜,1945年6月4日,他被授予勝利勛章,是唯一一位獲得該殊榮的紅軍大將。
安東諾夫大將
在蘇軍中擔任總參謀長是有較大可能授予元帥軍銜,如安東諾夫的前任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是在任上晉升為蘇聯元帥,而華西列夫斯基得前任沙波什尼科夫任總參謀長時已經是蘇聯元帥,安東諾夫1942年12月任第一副總參謀長,當時的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經常擔任最高統帥部大本營代表前往前線,總參謀部實際是由安東諾夫負責,1945年2月任總參謀長后按理說應該授予蘇聯元帥的,據說是因為貝利亞的緣故讓安東諾夫與蘇聯元帥失之交臂。
蘇聯內務部長貝利亞
蘇聯元帥華西列夫斯基
尼古拉·費多羅維奇·瓦圖京(也被譯做瓦杜丁),1901年12月16日出生,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曾任蘇軍副總參謀長、沃羅涅日方面軍司令、西南方面軍司令、蘇聯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等職。1944年2月29日在烏克蘭第1方面軍司令任上烏克蘭民族主義游擊隊襲擊,負重傷后過了40多天后于4月15日不治身亡(傳說斯大林不同意給他用新藥盤尼西林,怕新藥有副作用耽誤了瓦圖京的治療),瓦圖京可能更適合當個參謀長,不適合當方面軍司令,其指揮大兵團作戰的能力遠不如朱可夫和羅科斯夫斯基,指揮作戰時屢次發生誤判,有的誤判造成了重大失利,但由于斯大林對他不錯,與朱可夫和華西利夫斯基關系也不錯,沒受到處罰,如不是遭襲身亡,作為衛國戰爭時的主要方向上的方面軍司令的瓦圖京晉升蘇聯元帥的可能性還是很大的。
瓦圖京大將
伊萬·葉菲莫維奇·彼得羅夫 1896年出生, 蘇聯衛國戰爭最善于防御的將領,敖德薩保衛戰、塞瓦斯托波爾保衛戰和高加索戰役的領導者,1943年2月被授予大將軍銜,由于在北高加索方面軍司令任上被指責“進攻不利、臨陣脫逃,擅離職守”,被降為西方面軍第33集團軍司令,軍銜降為上將,1944年4月任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司令,1944年8月任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于1944年10月26日再次晉升大將軍銜。在烏克蘭第4方面軍司令任上指揮4個集團軍進行在喀爾巴阡山的戰斗,與烏克蘭第一方面軍和烏克蘭第2方面軍協同作戰,解放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受到蘇聯最高統帥部的嘉獎,但因該方面軍軍事委員梅赫利斯向斯大林進了讒言,再次被解除職務,降為烏克蘭第1方面軍參謀長,并撤銷了即將授予彼得羅夫大將為元帥的命令。
彼得羅夫1935年11月26日被授予旅級指揮員軍銜,1939年11月4日晉升 師級指揮員軍銜,1940年6月4日授予少將軍銜,1942年12月14日晉升中將,1943年8月27日晉升上將,1943年8月27日晉升大將 ,1944年3月3日降為上將,1944年10月26日再次晉升大將。
彼得羅夫大將
烏克蘭第4方面軍軍事委員梅赫利斯
4.謝爾蓋·馬特維耶維奇·什捷緬科 1907年出生,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給什捷緬科的定義是蘇聯軍事家。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開始時是總參作戰部的上校副處長,1942年6月任處長,1943年4月起任總參作戰部第一副部長,5月升任部長,1943年11月斯大林親自提名破格提升36歲的什捷緬科中將為上將,1946年4月起任總參謀部副總參謀長兼管理總局局長。1948年11月升任蘇軍總參謀長并晉升大將。
因什捷緬科與貝利亞關系密切,斯大林否決了他晉升元帥的命令并在1952.6解除了其總參謀長的職務,降為蘇軍駐德集群參謀長。斯大林逝世后又返任總參謀部第一副總長。 還是因為與貝利亞關系密切,1953.7.15赫魯曉夫將什捷緬科降為中將并下放到西西伯利亞軍區(后并入西伯利亞軍區)當參謀長,朱可夫元帥擔任國防部長后,啟用什捷緬科為總參偵察總局局長,1956.8.31恢復了其大將軍銜,之后由于給朱可夫元帥通風報信,被撤職并再度被降為中將,1959年什捷緬科任伏爾加沿岸軍區第一副司令,1961.6任外高加索軍區第一副司令,1962.7任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64.4任蘇軍副總長,1962.7任陸軍總司令部參謀長,1964.4任蘇軍副總長,升上將,1968年,再次晉升為大將軍銜。
什捷緬科軍銜晉升時間(斯大林逝世前):1942年11月23日,晉升少將軍銜;1943年4月4日,晉升中將軍銜;1943年11月17日,晉升上將軍銜;1948年11月12日,晉升大將軍銜。
謝爾蓋·馬特維耶維奇·什捷緬科大將
蘇聯元帥朱可夫
伊萬·丹尼洛維奇·切爾尼亞霍夫斯基 :1906年出生,1924年加入蘇軍,1938年5月任團長,蘇聯衛國戰爭開始時任坦克第28師師長,1942年6月任坦克第18軍軍長,1942年7月至1944年4月任第60集團軍司令,1944年4月15日任西方面軍司令,1944年4月24日任白俄羅斯第三方面軍司令,1945年2月18日在前線視察時因遭德軍炮擊受重傷不治身亡。在蘇聯衛國戰爭中,切爾尼亞霍夫斯基表現了指揮員的堅強意志和在復雜情況下指揮作戰的本領,他指揮的部隊無論是在起初艱苦的防御戰還是在后來的進攻戰中都顯示了很強的戰斗力,在華西列夫斯基元帥的提攜下,他成為最年輕的集團軍司令和最年輕的方面軍司令,若不是英年早逝,晉升蘇聯元帥是沒有問題的(傳說斯大林已準備授予他蘇聯元帥軍銜)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大將
切爾尼亞霍夫斯基軍銜晉升日期:上尉,1936年;大尉,1937年;少校,1938年;中校,1940年7月;上校,1941年4月8日;少將,1942年5月5日;中將,1943年2月14日;上將,1944年3月5日;大將,1944年6月26日。
蘇聯軍事百科全書給切爾尼亞霍夫斯基的定義是蘇聯軍事首長,統帥,在蘇軍被稱為統帥的將領不多,一般是在衛國戰爭中擔任過方面軍司令并且帶領方面軍取得過不錯戰績的蘇聯元帥。像著名的瓦西里·伊萬諾維奇·崔可夫元帥因戰時只指揮過集團軍而沒有被冠予統帥稱號。
蘇聯元帥崔可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