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作為清末民初的一位重要政治人物,對當時的中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袁憑借其手中軍權推翻清政府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萬封建帝制,這是具有進步意義的。后成為總統后,袁世凱對近代中國政治、經濟、軍事、教育等方面都有一些積極影響。雖然在執政末期,背上了復辟帝制、同日賣國的罵名(關于日本提出的滅亡中國“二十一條”,袁深知此條約對中國的危害,但又不愿得罪日本,最后經過重重談判,中國被迫簽訂《中日民四條約》),但我們還是不應該局限于其一個時期所作所為而全盤否定一位歷史政治人物,我們本著尊重歷史的原則,反對“一刀切”的史學研究。如今,我們對袁世凱的評價多為負面,其也屬是自己咎由自取。在自己死后,其手下北洋派系四分五裂,各派為爭權奪利,開始了中國長達數十年的軍閥混戰,使得中華大地,生靈涂炭,民不聊生。
現在,我們從根源說起,講述袁世凱的一生。
袁世凱戎裝照
1859年9月,袁世凱出生于河南項城顯赫富貴之家。
1879年,袁兩考科舉,皆未中,遂從軍。
1882年,袁世凱隨清軍出兵朝鮮,平定壬午兵變,因立戰功,被清政府委任留朝練軍,袁開始在朝鮮發跡。
1884年,袁指揮清軍在朝平定甲申政變,擊退日軍,再立新功,獲得了李鴻章的賞識和提拔。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袁世凱親眼目睹清軍戰斗力低下,遂萌發了效仿西方練兵的設想。
1895年12月,在清政府支持下,袁世凱開始在天津小站練兵,建立起北洋新軍。其培養的手下親信,日后大都成為北洋政府的軍政要員。
袁世凱小站練兵
1898年9月,袁世凱在戊戌變法中占位后黨,被慈溪任命為山東巡撫。
1901年11月,李鴻章逝世,袁世凱出任北洋大臣兼任直隸總督,開始大力推行清末新政,頗有成效。
在隨后幾年時間里,隨著袁世凱軍權越來越大,逐漸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覺和恐慌,于是清廷利用明升暗降的方法削弱袁的軍權,但袁因手下嫡系親信眾多,并沒有對其太大影響,袁在北洋新軍中的地位依舊如前。
1908年,袁世凱卸甲歸田,在老家韜光養晦,坐等東山再起。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清政府指揮不動北洋新軍,只得重新啟用袁世凱,袁認為時機已到,重新出山,但不再為清廷賣命,而是坐等一個掌權的時機。并與南方革命黨人暗暗接觸,并達成一致,孫中山先生拿總統一職換得袁世凱擁護共和,推翻清政府統治。
袁世凱稱帝
1912年初,北洋軍閥領袖袁世凱憑借其手中兵權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成果,逼溥儀退位,自己當上了中華民國大總統,但袁大頭不滿于此,仍然想嘗一嘗當上皇帝的滋味,盡管當時民主和共和已經深入人心,但是袁世凱急不可耐,一意孤行,于1915年12月,復辟帝制,自封為皇帝,年號洪憲。消息一出,舉國震驚,各地軍閥強烈反對,紛紛宣布起義,引發了護國運動,討伐袁世凱,袁北洋軍節節敗退,隨著起義省份越來越多,到最后竟發展為袁嫡系馮國璋、段祺瑞等也不聽命于己。此時袁世凱的北洋軍內部已經四分五裂,眾叛親離,袁被迫于1916年3月宣布取消帝制,但護國軍運動并沒有停止,同年6月6日,袁世凱最終在全國一片罵聲中因病而死。時年57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