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廣西行政區劃,可以1957年為界,分為前后兩個時期。前期為廣西省,后期則為廣西壯族自治區。
這其中,廣西省初始非地方最高一級政區,而是隸屬于中南大行政區的二級政區,下轄市、自治區(行署級)、專區。1954年以后,廣西省才是地方最高一級政區,直隸中央政府。
當代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在其聚居地區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的一種政治制度,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權利的精神,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因而,從1951年設立龍勝各族自治區開當代廣西縣級以上民族區域自治之先河,到1957年設置省級廣西壯族自治區,標志著全廣西范圍內的民族區域自治格局全面形成。這一過程大致可分為3個階段。首先縣級(三級政區)自治區、自治縣的率先設置,繼龍勝各族自治區設置后,大苗山苗族自治區、三江侗族自治區、大瑤山瑤族自治區、隆林各族自治區等相繼在1952年、1953年設置。1955年分別改為自治縣,同年設置都安瑤族自治縣和巴馬瑤族自治縣,1957年又設置十萬山壯族自治縣和欽北壯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今廣西地區設置自治縣最多的年代。其次是行署級(二級政區)自治區、自治州的設置。1952年,廣西設置了桂西壯族自治區,是相當行政公署層級的二級政區,并于1956年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次年底才撤銷。再次是省級(一級政區)自治區的設置。1957年廣西壯族自治區的設立,標志著壯族區域自治在廣西范圍內得以實現,同時也使自治區以下沒有再設立壯族自治政區之必要,1957年撤銷桂西壯族自治州。1965年,原屬廣東省的欽州專區劃歸廣西,廣西撤銷欽州專區下屬的欽州壯族自治縣,保留東興各族自治縣。廣西“沿海”“沿邊”“沿江”的區位優勢形成。1983年至1990年富川瑤族、羅城仫佬族、環江毛南族、大化瑤族、恭城瑤族等5個自治縣相繼設置,使全自治區設置的民族自治縣從50年代的7個增加到12個,有利于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此外,根據有關法規規定,1952年開始,縣以下自治區(相當于區、鄉和后來的民族鄉)在部分市縣一度設置了10個。但鑒于在只有一個相當于縣轄區或相當于鄉的少數民族聚居區內,事實上不可能完全行使憲法中規定的各種自治權,因而不需要建立自治機關等情況,1956年以后,根據憲法等有關規定,縣以下相當于縣轄區、鄉的民族自治區,或撤或改為民族鄉。自治區、自治縣、民族鄉,設置齊全的民族區域自治格局,表明民族平等、團結、發展、共同繁榮的政治制度和基本國策,在廣西得到實實在在的落實。1998年,以省級自治區為龍頭,12個民族自治縣、62個民族鄉,與9個自治區轄市、5個地區、59個縣、10個縣級市、26個市轄區、3個市郊區、598個鄉、703個鎮一起,共同構成廣西一、二、三、四級政區,共同推動和日益適應廣西社會經濟的發展。
在實行全廣西民族區域自治的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市縣行政區劃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一,專(地)區的廢改;其二,撤地、縣改市;其三,實行市轄縣管理體制。其四,基層行政區劃由區、鄉、鎮發展到人民公社又回復到鄉、鎮。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廣西省行政區劃,從1949年10月起到1957年7月止,歷時7年。期間的行政區劃因革變更,主要有6大方面。
一是省一級行政區劃的隸屬。1950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治所南寧市。同時,為了適應政治、軍事和各項改革的需要,全國相繼分設華北、東北、華東、中南、西南、西北等六大行政區.廣西省隸屬中南行政區。1954年,中南行政區撤銷以后,廣西省直隸中央人民政府。
二是增置省轄市。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沿革》(測繪出版社1987年版)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區劃統計資料匯編(1949—1964)》(內部資料)記載,1949年廣西省直轄桂林、南寧等2個市。次年,原由專區管轄的轄柳州、梧州兩市改升為省轄市。1952年,廣西省劃轄原屬廣東省的北海市。1956年,廣西省又增置憑祥市。這是廣西設市史上第一個高潮,是廣西加快城市化建設邁出的重要一步。
三是設撤或更改專區、地區。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沿革》(測繪出版社1987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中華人民共和國縣級以上行政區劃沿革》(測繪出版社1987年版)和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政廳《廣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區劃統計資料匯編(1949—1964)》(內部資料)記載,1949年廣西省管轄南寧、武鳴、龍州、百色、慶遠、柳州、桂林、平樂、梧州、郁林等10個專區,1950年,慶遠專區更名宜山專區。1951年,撤銷武鳴專區。同年,梧州、郁林2個專區合并為容縣專區。1952年劃轄原屬廣東省的欽廉專區。同年,南寧、欽廉、龍州等專區分別更名賓陽專區、欽州專區和崇左專區。次年,賓陽、崇左兩專區合并置南寧專區,并撤銷柳州專區。1954年,又撤銷邕寧專區。次年,復析出欽州專區劃歸廣東省管轄,并更名合浦專區。1956年,百色、宜山兩個專區改為地區。
四是省級以下自治區(州、縣)的設置。1952年,桂西壯族自治區(行政公署級)和龍勝各族自治區(縣級)率先設置,隨后相繼設立隆林各族、三江侗族、大瑤山瑤族和大苗山苗族等縣級自治區,并于1955年分別更名為自治州或自治縣,又增設都安瑤族和巴馬瑤族等2個自治縣。至此,廣西省計轄1個自治州、7個自治縣。
五是設撤或合并縣。大規模地調整縣級行政區劃,全省從解放初期的90個縣減少到1957年的70個縣。
六是欽廉專區的劃進劃出。1951年5月14日,政務院批準,廣東省欽廉專區(包括欽縣、靈山、防城、合浦4個縣)和北海市,委托廣西省代管;廣西省平樂專區的懷集縣委托廣東省代管。次年,欽州專區(包括合浦、欽縣、靈山、防城等4個縣)及北海市,正式劃歸廣西省管轄;原屬廣西省之懷集縣,正式劃歸廣東省管轄。1955年,欽州專區及其所屬的欽縣、靈山、防城、合浦等4個縣和北海市劃歸廣東省管轄,并更名為合浦專區。
這個時期縣以下行政建制主要以區、鄉、鎮為主。
桂西壯族自治州的前身為桂西壯族自治區。
1952年2月22日,政務院125次政務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實施綱要》規定:“各民族自治區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土的不可分離的一部分。各民族自治區機關統為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并受上級人民政府領導。各民族自治區的行政地位,即相當于鄉(村)、區、縣、專區或專區以上行政地位,依其人口多少區域大小等條件區分之。”為了進一步貫徹這一精神,廣西省于當年10月19日成立佳西壯族自治區籌備工作委員會。并經政務院1952年12月9日批準,正式設立相當于行政公署級的桂西壯族自治區,成為廣西省以下最高民族區域自治建制。自治區人民政府于次日宣告成立。治南寧。劃轄百色、宜山、柳州、賓陽、崇左等5個專區及其34個縣或縣級自治區。
1953年4月23日,桂西壯族自治區合并賓陽、崇左等兩個專區,改置邕寧專區。同時撤銷柳州專區,并將宜山專區的都安縣改由桂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同年,桂西壯族自治區又撤銷邕寧專區,直轄其所屬的邕寧、賓陽、橫縣、武鳴、上林、馬山、崇左、隆安、龍津、大新、鎮都、扶綏、大新、上思、寧明等15個縣。
1955年7月12日,桂西壯族自治區增置并直轄憑祥鎮(縣級)。同年9月18日,桂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專區所屬的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宜山專區所屬的三江侗族自治區、大苗山苗族自治區分別更名為自治縣。同月21日,桂西壯族自治區撤銷都安縣,設立都安瑤族自治縣。同時,設立巴馬瑤族自治縣,屬宜山專區管轄。
1956年3月2日,經國務院批準,桂西壯族自治區更名為桂西壯族自治州。同時,將其所屬的百色、宜山兩個專區分別改為百色、宜山等兩地區,并設立地區工作委員會。同年11月16日,經國務院批準,憑祥鎮改設為憑樣市。
1957年3月27日,桂西壯族自治州直轄的鎮都縣更名為天等縣。至此,桂西壯族自治州直轄邕寧、賓陽、橫縣、武鳴、上林、馬山、崇左、隆安、龍津、大新、天等、扶綏、上思、寧明等14個縣,管轄百色地區及其田林、凌樂、百色、睦邊、靖西、德保、田陽、田東、平果、鳳山、東蘭、隆林、巴馬等13個縣,宜山地區及其天峨、南丹、河池、環江、羅城、宜山、忻城、來賓、石龍、柳江、柳城、融安、大苗山、三江等14個縣。同年12月20日,國務院第66次全體會議批準,撤銷桂西壯族自治州,其直轄縣市由新置的邕寧專區管轄,百色、宜山兩地區亦分別改為專區,屬縣依舊。
1949年底,廣西省設置南寧、桂林兩個省轄市,并相繼設立柳州、梧州兩個縣級市,分別由柳州、梧州兩個專區管轄。
1950年,原由專區管轄的梧州、柳州兩市改升為省轄市。
1951年5月14日,廣西省受政務院委托代管廣東省北海市(專區級)。
1952年3月8日,經政務院批準,廣西省正式劃轄原屬廣東省的北海市。由此,廣西省開始直轄5個市。
1955年5月31日,廣西省復析出北海市,劃歸廣東省管轄。至1957年,廣西省管轄南寧、桂林、柳州、梧州等4個省轄市。
南寧市
南寧市設置于1949年,為廣西省駐地。始置時未設市轄區。1952年開始設置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和郊區。1955年,南寧市撤銷第一、二、三、四區。次年,南寧市撤銷郊區。1957年,南寧市又復置郊區。
桂林市
桂林市于1949年11月22日解放。1951年,桂林市始置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南郊區、東郊區、西郊區等7個區。1954年,桂林市撤銷第四區、南郊區、東郊區、西郊區,合并設立近郊區。次年,桂林市又撤銷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自此至1957年,桂林市僅轄近郊區。
柳州市
柳州市設立于1949年,始為縣級市,為柳州專區管轄。次年,柳州市升為省轄市,并設立第一區、第二區和第三區。1951年,柳州市撤銷原三個區,重新設立第一區、第二區、第三區、第四區、第五區、第六區、第七區和第八區。1953年,柳州市撤銷第三、四、五、六、七、八等6個區。次年,柳州市又復置第三區。1955年,柳州市全部撤銷第一、二、三區。直至1957年不變。
梧州市
梧州市設立于1949年,始置時為縣級市,為梧州專區管轄。次年,梧州市升為省轄市。1953年,梧州市設立第一區、第二區、郊區和水上區等4個區。1955年,梧州市撤銷第一區、第二區和水上區。四由此到1957年,梧州市僅轄郊區。
1949年10月下旬至1950年初,隨著各縣市相繼解放,廣西省先后設立武鳴、南寧、龍州、百色、慶遠、柳州、桂林、平樂、梧州、郁林等10個專區,分管各市縣,并略有變更。
1950年,慶遠專區改為宜山專區。1951年1月25日,政務院批準,撤銷武鳴專區。同年5月14日,廣西省代管原系廣東省的欽廉專區。7月9日,又將梧州、郁林兩個專區合并改為容縣專區。1952年3月8日,廣西省正式劃轄原系廣東省的欽廉專區。同年8月11日,南寧、欽廉兩專區分別改稱賓陽號區和欽州專區,龍州專區則改為崇左專區。12月9日,百色、宜山、柳州、賓陽、崇左等專區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區管轄。
1953年4月23日,賓陽、崇左兩專區合并改置邕寧專區,同時撤銷柳州專區。同年,桂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報告備案,撤銷邕寧專區,原轄縣為桂西壯族自治區直轄縣。
1955年5月31日,國務院第十次全體會議通過,欽州專區復劃歸廣東省管轄,并更名合浦專區。
1956年3月2日,百色、宜山兩專區分別改為百色地區和宜山地區。
1957年12月20日,國務院第66次全體會議批準,復設邕寧專區,并將百色、宜山兩地區分別改為百色專區和宜山專區。至此,全省計轄6個專區。
邕寧專區
邕寧專區的前身是武鳴、南寧、龍州、賓陽、崇左等專區。
武鳴專區設立于1949年10月下旬,時轄平治、果德、那馬、隆山、都安、武鳴等縣臨時人民政府。治武鳴。1950年計轄武鳴、平治、都安、忻城、果德、隆山、上林、鎮結、那馬、遷江、隆安等11個縣。次年1月25日,武鳴專區撤銷,所屬武鳴、都安、隆山、上林、遷江等5個縣劃歸南寧專區管轄,隆安、鎮結兩縣劃歸龍州專區管轄,平治、果德、那馬等3個縣劃歸百色專區管轄,忻城縣劃歸宜山專區管轄。
南寧專區1949年底設立,治賓陽。時轄邕寧、綏淥、橫縣、同正、上思、永淳、扶南、賓陽等8個縣。1951年1月25日,南寧專區增劃轄原系武鳴專區的武鳴、都安、隆山、上林、遷江等5個縣。同年7月9日,南寧專區又劃轄原系郁林專區的貴縣。次年改為賓陽專區。
賓陽專區系1952年8月11日由南寧專區改名而來,初轄邕寧、橫縣、賓陽、上林、武鳴、馬山、貴縣、永淳、遷江等9個縣,治賓陽。其中,馬山縣系由原隆山、那馬兩縣合并而置。1953年4月23日,賓陽專區與崇左專區合并改稱邕寧專區。
龍州專區初設時轄龍津、明江、雷平、上金、思樂、養利、憑祥、崇善、萬承、寧明、左縣、龍茗、靖西、鎮邊等14個縣,治龍津。1950年,龍州專區增劃轄原系百色專區的天保縣和敬德縣。次年1月25日,龍州專區又劃轄原系武鳴專區的隆安、鎮結兩個縣。1952年8月11日,龍州專區改名為崇左專區,同時將靖西、鎮邊、敬德、天保4縣劃歸百色專區。
崇左專區系由龍州專區改名而來,治崇左縣,初轄鎮都、上思、扶綏、大新、麗江、崇左、鎮南、思樂等9個縣。其中,鎮都縣系由原龍茗、鎮結、向都等3個縣合并而置,扶綏縣系由原扶南、綏淥、同正等3個縣合并而置,大新縣系由原雷平、萬承、養利等3個縣合并而置,麗江縣系由原上金、龍津兩縣合并而置,鎮南縣系由憑祥、明江、寧明等3個縣合并而置,崇左縣系由原崇善、左縣兩縣合并而置。1953年4月23日,崇左專區與賓陽專區合并改為邕寧專區。
邕寧專區系1953年4月23日由賓陽、崇左兩專區合并而來,治邕寧縣。初轄原賓陽、崇左兩專區所屬的邕寧、賓陽、橫縣、武鳴、上林、馬山、崇左、隆安、龍津、大新、鎮都、扶綏、上思、寧明等縣和原屬宜山專區的都安縣。同年,邕寧專區撤銷,屬縣改由桂西壯族自治區直轄。1957年12月20日,復置邕寧專區,治南寧市,轄原直隸桂西壯族自治州的憑祥市及邕寧、武鳴、上林、賓陽、橫縣、上思、扶綏、崇左、寧明、龍津、大新、天等、隆安、馬山等14個縣和都安瑤族自治縣。
宜山專區
宜山專區的前身是柳州專區和慶遠專區。
柳州專區設置于1949年底。治柳州市。初置時轄柳州市及三江、武宣、中渡、融縣、象縣、榴江、柳城、雒容、來賓、柳江等10個縣。1950年,柳州專區的柳州市改升為專區級市,由廣西省直轄。1952年8月11日,廣西省政府報請政務院,并經政務院批復,柳州專區撤銷中渡、榴江、雒容等3個縣,合并設立鹿寨縣。同時將融縣更名為融水縣。次年4月23日,柳州專區撤銷,除鹿寨縣劃歸桂林專區管轄外,其余各縣均劃歸宜山專區管轄。其中,融水縣更名融安縣。同時撤銷三江縣,設立三江侗族自治縣。
慶遠專區設置于1949年底,治宜山。初置時計轄宜山、天峨、思恩、羅城、環江、南丹、河池、天河、東蘭、宜北等9個縣。次年,慶遠專區更名宜山專區,并析出東蘭縣,劃歸百色專區管轄。
1951年1月25日,宜山專區劃轄原屬武鳴專區的忻城縣。次年8月11日,宜山專區劃轄原屬南寧專區的都安縣,并撤銷思恩、宜北兩縣,合并設立環江縣。同年12月9日,桂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宜山專區劃歸桂西壯族自治區管轄。1953年4月23日.宜山專區析出都安縣,劃歸桂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并撤銷天河縣,將其行政區域并入羅城縣。同時劃轄原系柳州專區的融安、柳城、來賓、柳江、石龍等縣和三江侗族自治區及大苗山苗族自治區。1955年9月18日.宜山專區的三江、大苗山等兩個自治區分別改為自治縣。次年3月2日,宜山專區更改為宜山地區,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州。1957年12月20日,宜山地區撤銷,改設宜山專區,治所及轄縣依舊。
桂林專區
桂林專區設置于1949年底。治桂林市。初置時計轄永福、龍勝、灌陽、百壽、資源、靈川、臨桂、全縣、陽朔、義寧、興安等11個縣。1951年8月19日,廣西省人民政府報政務院備案,撤銷龍勝縣,設立龍勝各族自治區(縣級)。次年12月11日,撤銷義寧縣,原義寧縣的妙平鄉劃歸龍勝各族自治縣,其余劃歸靈川縣。1953年4月23日,再撤銷資源縣和百壽縣,原資源縣轄區分別并入全縣和興安縣,百壽縣并入永福縣。同時桂林專區劃轄原屬柳州專區的鹿寨縣。次年5月,復置資源縣。同年,桂林專區又撤銷靈川縣,其行政區域并入臨桂縣。1955年9月1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報告備案,龍勝各族自治區更名為龍勝各族自治縣。由此至1957年,桂林專區計轄永福、灌陽、臨桂、全縣、陽朔、興安、鹿寨、資源等縣和龍勝各族自治縣。
百色專區
百色專區設置于1949年底,治百色縣。初置時計轄百色、西隆、田陽、萬岡、西林、敬德、鳳山、田西、天保、樂業、向都、凌云、田東等13個縣。1950年,百色.專區析出敬德、天保兩縣,劃歸龍州專區管轄。同年,百色專區劃轄原屬慶遠專區的東蘭縣。次年1月25日,百色專區又增劃轄原屬武鳴專區的平治、果德、那馬等3個縣。隨后,撤銷那馬縣和南寧地區的隆山縣,合并設置馬山縣,屬南寧專區管轄。1952年8月11日,百色專區劃轄原屬龍州專區的靖西、鎮邊、敬德、天保等縣。同時,百色專區撤銷田西、西隆、西林等3個縣,設立田林縣和隆林各族自治區;撤銷樂業、凌云縣,合并置凌樂縣;撤銷敬德、天保兩縣,合并置德保縣;撤銷平治、果德兩縣,合并置平果縣。同年12月9日,百色專區屬桂西壯族自治區管轄。次年4月23日,百色專區撤銷萬岡縣,并改鎮邊縣為睦邊縣。同年10月,百色專區的隆林各族自治區更名為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1955年9月18日,百色專區將隆林各族聯合自治區更名為隆林各族自治縣。同月21日,百色專區增置轄巴馬瑤族自治縣,劃轄原東蘭、田東、鳳山縣三縣的部分地區。次年3月2日,百色專區改為百色地區,并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州。1957年12月20日,百色地區復更改為百色專區,依舊管轄百色、田陽、鳳山、田東、東蘭、田林、凌樂、平果、靖西、睦邊、德保等縣和隆林各族自治縣及巴馬瑤族自治縣。
平樂專區
平樂專區設置于1949年底。初治賀縣。始置時計轄平樂、蒙山、修仁、恭城、昭平、荔浦、富川、賀縣、信都、鐘山、懷集等11個縣。1951年5月14日,平樂專區的懷集縣委托廣東省代管。同年,平樂專區遷治平樂縣。次年3月8日,平樂專區正式析出懷集縣,劃歸廣東省粵中行政區管轄。同年8月11日,平樂專區撤銷修仁、信都兩縣。前者行政區域并入荔浦、鹿寨兩個縣,后者行政區域并入賀縣。1953年4月23日,平樂專區撤銷富川、鐘山兩縣,合并設置富鐘縣,治鐘山。同時增置轄大瑤山瑤族自治區(縣級)。1955年9月18日,大瑤山瑤族自治區更名為大瑤山瑤族自治縣。由此至1957年,平樂專區計轄平樂、蒙山、恭城、昭平、荔浦、賀縣、富鐘等縣和大瑤山瑤族自治縣。
容縣專區
容縣專區的前身是梧州專區和郁林專區。
梧州專區設置于1949年底,治梧州。初置時計轄蒼梧、桂平、藤縣、岑溪、平南、容縣等6個縣。1950年1月,梧州專區增置轄梧州市(縣級)。同年,梧州市升為專區級市,改由廣西省直轄。次年7月9日,梧州專區與郁林專區合并置容縣專區。
郁林專區設置于1949年底。治郁林縣。初置時計轄郁林、博白、興業、陸川、貴縣、北流等6個縣。1951年7月9日,郁林專區與梧州專區兩合并置容縣專區。同時,析出貴縣改歸南寧專區管轄。
容縣專區初由梧州、郁林兩專區合并設置時,治容縣。轄蒼梧、桂平、藤縣、岑溪、平南、容縣、郁林、博白、興業、陸川、北流等11個縣。1952年8月11日,容縣專區析出博白縣,劃歸欽州專區管轄。同時劃轄原屬賓陽專區的貴縣。次年4月23日,容縣專區撤銷興業縣,其行政區域分別并入郁林、貴縣兩縣。1955年5月31日,容縣專區復劃轄原屬欽州專區的博白縣。次年3月10日,容縣專區的郁林縣更名為玉林縣。由此至1957年,容縣專區計轄容縣、蒼梧、桂平、藤縣、岑溪、平南、玉林、陸川、北流、貴縣、博白等11個縣。
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二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宣告成立廣西僮族自治區,組成廣西僮族自治區人民委員會,以原廣西省行政區域為其行政區域。1965年10月12日,廣西僮族自治區更名為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全省范圍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同時,廣西壯族自治區市縣行政區劃也相繼進行許多重大調整。
首先是進一步調整民族自治區域,形成自治區、自治縣、民族鄉等三級民族區域自治格局。至1994年底,廣西壯族自治區計轄12個自治縣、60個民族鄉。
其次是撤地、縣改市逐漸形成規模。在原有4個地級市1個縣級市的基礎上,增加到1994年的7個地級市、9個縣級市。其中,地級自治區轄市作為地方二級政區建制,較之以往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各地級市先后設立縣級的城區和郊區,到1994年底,全自治區7個地級市下轄22個城區和4個市郊區;二是各地級市無一例外地實行“市管縣”,使自治區以下行政建制層級出現市、縣(區)、鄉(鎮)等三級制,全自治區7個地級市下轄11個縣。
再次是專(地)區撤改較大。廣西壯族自治區下屬各地區,大多由廣西省轄各專區改易而來。1958年7月19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平樂、容縣兩專區,分別設立梧州、玉林兩專區。同時,宜山專區更名為柳州專區。同年11月14日,邕寧專區更名南寧專區。1965年5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置河池地區。次月26日,廣東省的合浦、靈山、欽州、東興等縣(自治縣)和北海市劃歸廣西,廣西又設置欽州專區。由此至197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計轄南寧、柳州、桂林、梧州、玉林、欽州、百色、河池等8個專區。1971年,8個專區分別易名地區。1994年6月28日,撤銷欽州地區,改設地級欽州市。至此,全自治區計轄7個地區。
1949年12月4日,南寧解放。將南寧城及附近的16個自然村從邕寧縣劃出,成立直轄廣西省的南寧市。1950年1月23日南寧市人民政府正式對外辦公;2月初,南寧市郊擴大至21個自然村并設郊區工委(轄3個區)。1950年2月8日,廣西省人民政府成立,省會設在南寧。1952年10月將城區劃為四、五、六區(后改二、三、四區)。1952年12月,南寧亦為桂西壯族自治區(1956年改為桂西壯族自治州)駐地。1955年7月,南寧市人民政府改稱南寧市人民委員會;12月25日撤銷城區建制,成立13個街道辦事處。1957年,增設3個街道辦事處。1958年3月5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南寧市成為自治區首府。1958年7月,設立江寧、興寧、永寧3個市轄區,撤銷大部分街道辦事處,保留少數邊遠街道辦事處作為其所在區的派出機構。1958年9月,南寧專署和南寧市實行統一領導,即將南寧市劃歸南寧專署統一領導。1961年5月,南寧市與南寧專署分開,直屬于廣西壯族自治區。1962年1月撤銷城區建制,在市人委設立街道工作委員會。1968年4月13日,成立南寧市革命委員會,取代市委和市人民委員會。
1979年8月設立新城、永新、江南、朝陽、衡陽5個市轄區。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1980年4月5日批準(桂政發[1980]79號):南寧市朝陽區更名為興寧區,衡陽區更名為城北區。1980年6月28日第七屆南寧市人民代表大會決定撤銷南寧市革命委員會,恢復南寧市人民政府。1982年8月2日,國務院批準將南寧地區邕寧縣的那龍、江西、壇洛3個公社(即現在的那龍、雙定、壇洛、金陵、富庶、江西6個鄉鎮)劃歸南寧市管轄。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15號),南寧地區的邕寧、武鳴2縣劃歸南寧市管轄。1984年1月移交,4月,南寧市人民政府正式接管。1984年8月,市郊區建制恢復;12月,郊區人民政府成立。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南寧市常住總人口3221690人,其中:興寧區131865人、新城區426346人、城北區392726人、江南區192545人、永新區138319人、市郊區484900人、邕寧縣851904人、武鳴縣603085人。
2001年11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1]150號):撤銷南寧市市郊區,將原郊區的津頭鄉劃歸南寧市新城區管轄,將安吉鎮、三塘鎮和上堯鄉的虎邱村劃歸南寧市興寧區管轄,金陵鎮、雙定鎮、那龍鎮、心圩鎮和上堯鄉的秀廂、秀靈、萬秀、友愛、新村5個村劃歸南寧市城北區管轄,石埠鎮、江西鎮、壇洛鎮、富庶鄉和上堯鄉的永和、上堯、陳東、陳西、西明5個村劃歸南寧市永新區管轄,沙井鎮、那洪鎮、亭子鄉劃歸南寧市江南區管轄。2002年末,全市常住戶籍總戶數為825387戶,總人口為297.71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40.39萬人,全市非農業人口124.08萬人,農業人口173.62萬人。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121號):將原南寧地區管轄的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劃歸南寧市管轄。2003年1月22日,自治區人民政府下文,撤銷南寧地區,調整南寧市行政區劃,將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5個縣劃歸南寧市管轄;6月27日舉行5個縣劃歸南寧交接儀式。南寧市行政區劃為“五城區七縣”:興寧區、新城區、城北區、江南區、永新區、邕寧縣、武鳴縣、橫縣、賓陽縣、上林縣、馬山縣、隆安縣。行政區域總面積22293平方千米,市區面積1834平方千米,建成區面積124.7平方千米。2003年末,全市常住戶籍總戶數為165.66萬戶,總人口為641.67萬人。其中,市區人口145.77萬人;全市非農業人口167.99萬人,農業人口473.68萬人。
2004年9月15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4]79號):(1)撤銷南寧市城北區、永新區和邕寧縣,設立南寧市西鄉塘區、良慶區、邕寧區。(2)將原邕寧縣的四塘、五塘、昆侖3個鎮劃歸興寧區管轄,興寧區人民政府駐廂竹大道。(3)新城區更名為青秀區,將原邕寧縣的長塘、伶俐、劉圩、南陽4個鎮和蒲廟鎮的莫村劃歸青秀區管轄,青秀區人民政府駐仙葫大道。(4)將原邕寧縣的吳圩、蘇圩、延安3個鎮和原永新區江西鎮的同新、同華、錦江、安平、同良、同寧、同江、那廊、智信、揚美10個村劃歸江南區管轄,江南區人民政府駐壯錦大道。(5)將原永新區和城北區(不含原永新區江西鎮的同新等10個村)劃歸西鄉塘區管轄,西鄉塘區人民政府駐大學路。(6)將原邕寧縣的良慶、那馬、那陳、大塘、南曉5個鎮劃歸良慶區管轄,良慶區人民政府駐良慶鎮。(7)將原邕寧縣的蒲廟(不含莫村)、新江、那樓、鎮龍、百濟、中和6個鄉鎮劃歸邕寧區管轄,邕寧區人民政府駐蒲廟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南寧市常住總人口6658742人,其中:興寧區398789人,青秀區709721人,江南區567999人,西鄉塘區1153305人,良慶區344768人,邕寧區259721人,武鳴縣544478人,隆安縣300215人,馬山縣390900人,上林縣343590人,賓陽縣782255人,橫縣863001人。
2015年2月16日,《國務院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南寧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5]36號):同意撤銷武鳴縣,設立南寧市武鳴區,以原武鳴縣的行政區域為武鳴區的行政區域,武鳴區人民政府駐城廂鎮興武大道245號。
隋開皇十一年(591年),潭中縣改為桂林縣,后又改為馬平縣。大業元年(605年),馬平縣屬桂林。大業三年(607年),屬始安郡。唐武德四年(621年),馬平縣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為南昆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名為龍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龍城郡復名柳州。1946年設柳州市。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3]215號)同意將柳州地區的柳城、柳江2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1996年,柳州市面積5283平方千米,人口168萬人。轄柳北、城中、魚峰、柳南、郊區5區及柳江、柳城2縣。市政府駐柳北區。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柳州市總人口2099840人。其中:城中區74764人、魚峰區273589人、柳南區325893人、柳北區289416人、市郊區256730人、柳江縣523300人、柳城縣356148人。
2002年6月2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57號):撤銷柳州市市郊區。將原郊區的長塘鎮、沙塘鎮、石碑坪鎮、洛埠鎮、白露鄉和黃村鄉白沙、黃村、雅蓮3個村劃歸柳州市柳北區管轄,羊角山鎮的水南、架鶴、雞喇、社灣、陽和5個村和雞喇居委會劃歸柳州市魚峰區管轄,太陽村鎮、西鵝鄉和羊角山鎮的新云、門頭、帽合3個村以及黃村鄉的渡口、基隆、磨灘3個村劃歸柳州市柳南區管轄,柳東鎮和魚峰區的潭中街道劃歸柳州市城中區管轄。8月6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下發《關于調整柳州市部分市轄區行政區劃的通知》(桂政發[2002]40號)。
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國函[2002]88號)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撤銷柳州地區設立地級來賓市并調整柳州市行政區劃:撤銷柳州地區和來賓縣,設立地級來賓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興賓區建設大道;來賓市設立興賓區,以原來賓縣的行政區域為興賓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來賓鎮前衛路;來賓市轄原柳州地區的忻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興賓區。原柳州地區的縣級合山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將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調整后,柳州市行政區域面積擴大到1.86萬平方千米,人口增加到348.5萬人,其中市區人口94.4萬人。
2005年7月,柳州市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和撤并城區部分鄉鎮改街道辦事處,共撤銷12個鄉鎮,新增10個街道。撤銷柳江縣福塘鄉,原福塘鄉管轄的福塘、龍范、高興、北林、鳳山、鳳陽、橋木7個村委會整體歸洛滿鎮管轄,原福塘鄉管轄的三加村委會整體劃歸三都鎮管轄;撤銷柳城縣洛崖鄉,整體并入大埔鎮,大埔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柳城縣西安鄉,整體并入東泉鎮,東泉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鹿寨縣龍江鄉,整體并入寨沙鎮,寨沙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融安縣城東鄉、大巷鄉,整體并入長安鎮,長安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三江侗族自治縣周坪鄉,整體并入古宜鎮,古宜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城中區柳東鎮,新設河東、靜蘭2個街道辦事處;撤銷魚峰區羊角山鎮,新設白蓮、麒麟2個街道;撤銷柳南區西鵝鄉,新設南環、潭西2個街道,同時將原西鵝鄉管轄的文筆、山頭、西鵝、和平、長龍、老房6個村委會劃歸太陽村鎮管轄;撤銷柳北區黃村鄉、白露鄉,新設錦繡、白露、柳長、鋼城4個街道。
2010年12月,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準同意調整柳州市魚峰區和鹿寨縣行政區劃:將鹿寨縣雒容鎮整體劃歸柳州市魚峰區管轄,魚峰區人民政府駐地不變,其他城區行政區劃不變。雒容鎮位于鹿寨縣城西南部,總人口6.8萬人,總面積381平方千米,距離市區25千米。魚峰區位于柳州市市區東南部,面積約122平方千米。此次區劃調整后,魚峰區行政區域面積擴大3倍,柳州市市區面積由658平方千米增加到1039平方千米(一說1016.75平方米)。
2012年2月22日,根據自治區人民政府《關于同意將柳州市柳北區洛埠鎮整體劃歸魚峰區管轄的批復》(桂政函[2011]307號)以及《柳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印發柳州市行政區劃調整實施方案的通知》(柳政發[2012]35號)等文件精神,柳州市政府召開行政區劃調整工作會議,宣布將柳北區洛埠鎮整體移交給魚峰區管轄,洛埠鎮現行的管理模式不變。行政區劃調整工作從2012年1月1日起實施。
1912年廢臨桂縣入桂林府。1913年6月廢桂林府,改為桂林縣,屬漓江道(1914年改桂林道),1927年直屬廣西省。1940年析桂林縣置桂林市,余境復置臨桂縣。1981年5月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1]44號)將原桂林地區的陽朔縣劃歸桂林市管轄(7月實施);同時靈川縣大圩公社的潛經、草坪2大隊和茯荔大隊的吳家、楊家2生產隊劃歸桂林市管轄。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3]215號)將桂林地區的臨桂縣劃歸桂林市管轄。1990年2月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恭城縣,設立恭城瑤族自治縣。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準:將桂林市郊區更名為雁山區,并對桂林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劃作相應調整。(1)擴大疊彩區的行政區域,將原郊區大河鄉、穿山鄉的清風村劃歸疊彩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鳳北路。(2)擴大秀峰區的行政區域,將原郊區甲山鄉劃歸秀峰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西鳳路。(3)擴大象山區的行政區域,將原郊區的二塘鄉、柘木鎮的同心、平山兩個村和穿山鄉的安新村劃歸象山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銀錠路。(4)擴大七星區的行政區域,將原郊區的穿山鄉(不含清風、安新兩個村)、朝陽鄉劃歸七星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馬坪街。(5)雁山區轄原郊區的雁山鎮、柘木鎮的(不含同心、平山兩個村)、大埠鄉、草坪回族鄉。區人民政府駐雁山鎮。12月26日,桂林市實行區劃調整,將郊區更名為雁山區。
1998年8月27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8]73號):(1)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并,組建新的桂林市(地級)。市人民政府駐象山區榕湖南路。(2)新的桂林市轄原桂林市的臨桂縣、陽朔縣和秀峰區、疊彩區、象山區、七星區、雁山區以及原桂林地區的靈川縣、荔浦縣、永福縣、全州縣、興安縣、灌陽縣、資源縣、平樂縣、龍勝各族自治縣、恭城各族自治縣。9月8日,桂林市和桂林地區合并組建新的桂林市。【本站注:市府大院原大門開在象山區榕湖南路,后由于兩江四湖榕湖景區建設的原因,原大門封閉,改在五美路重開大門】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桂林市總人口4614670人。其中:秀峰區125924人、疊彩區134401人、象山區249135人、七星區227278人、雁山區67833人、陽朔縣264640人、臨桂縣424182人、靈川縣318036人、全州縣652963人、興安縣353920人、永福縣235368人、灌陽縣231288人、龍勝各族自治縣160796人、資源縣156946人、平樂縣394575人、荔浦縣346169人、恭城瑤族自治縣271216人。
2013年1月18日,《國務院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桂林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3]17號):一、同意撤銷臨桂縣,設立桂林市臨桂區,以原臨桂縣的行政區域為臨桂區的行政區域。臨桂區人民政府駐臨桂鎮興臨路1號。二、桂林市人民政府駐地由象山區五美路16號遷至臨桂區西城中路69號。
漢置蒼梧縣。唐省蒼字,置梧州,因蒼梧山得名。1927年設市。1943年廢市為蒼梧縣,1949年又置市。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15號)將梧州地區的蒼梧縣劃歸梧州市管轄。
1997年2月27日,《國務院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梧州地區和梧州市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1997]12號)同意對梧州地區和梧州市的行政區劃作如下調整::一、撤銷賀縣,設立賀州市(縣級),以原賀縣的行政區域為賀州市的行政區域。二、將梧州地區行署駐地由梧州市市區遷至賀州市八步鎮,梧州地區更名為賀州地區。賀州地區轄原梧州地區的富川、鐘山、昭平3個縣(自治縣)和賀州市。三、梧州市轄萬秀、蝶山、郊區3個區,轄蒼梧縣和原梧州地區的藤縣、蒙山縣,代管原梧州地區的岑溪市(縣級)。(全市總面積12588平方千米,總人口約273萬人。市政府駐蝶山區)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梧州市總人口2796087人。其中:萬秀區113969人、蝶山區186594人、市郊區80480人、蒼梧縣646855人、藤縣848648人、蒙山縣187918人、岑溪市731623人。
2003年1月2日,《國務院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梧州市市轄區和蒼梧縣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03]1號):一、同意撤銷梧州市郊區,設立梧州市長洲區。長洲區轄原郊區長洲鎮及龍湖鎮的新興、龍新、平浪3個村,同時將蝶山區的新興二路居委會、龍山里居委會、西堤三路第一居委會、西堤三路第二居委會以及蒼梧縣倒水鎮劃歸長洲區管轄。長洲區人民政府駐新興二路。二、同意將蒼梧縣旺甫鎮和原郊區城東鎮劃歸萬秀區管轄。萬秀區人民政府駐阜民路。三、同意將萬秀區塘源居委會、原郊區龍湖鎮的高旺、新民、旺步、塘源4個村和蒼梧縣夏郢鎮劃歸蝶山區管轄。蝶山區人民政府駐角嘴后路。【注:原郊區龍湖鎮新民村的第1、第2組劃歸萬秀區城東鎮管轄】
2013年,《國務院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梧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3]25號):一、同意撤銷梧州市蝶山區、萬秀區,設立新的梧州市萬秀區。以原蝶山區、萬秀區(不含旺甫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萬秀區的行政區域。萬秀區人民政府駐城南街道阜民路18號。二、設立梧州市龍圩區。以蒼梧縣的龍圩鎮、新地鎮、廣平鎮、大坡鎮的行政區域為龍圩區的行政區域。龍圩區人民政府駐龍圩鎮政賢路18號。三、將原萬秀區的旺甫鎮劃歸蒼梧縣管轄。蒼梧縣轄石橋鎮、嶺腳鎮、京南鎮、獅寨鎮、六堡鎮、木雙鎮、梨埠鎮、沙頭鎮、旺甫鎮。蒼梧縣人民政府駐地由龍圩鎮政賢路18號遷至石橋鎮東安街1號。
北海市因市區北面瀕臨海而得名,始見于清康熙初年,清嘉慶年以來沿稱為市。秦屬象郡地,漢為合浦縣地。清康熙元年(1662)設北海鎮標。1876年中英《煙臺條約》辟為通商口岸。1926年設“北海市政籌備處”,1929年置北海鎮。
1949年12月4日解放,當時為鎮,歸合浦縣管轄。1951年1月改為廣東省轄市,同年5月委托廣西省領導,1952年3月正式劃歸廣西。1955年5月重歸廣東,1956年降為縣級市,1958年降為合浦縣北海人民公社。1959年改為縣級鎮,1964年恢復為縣級市。1965年6月劃歸廣西壯族自治區。
1982年經國務院批準,北海市成為旅游對外開放城市。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國函字215號)批準:欽州地區的北海市改由自治區直接領導。1984年4月北海市被國務院確定為進一步對外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之一。1987年5月21日,國務院(國函[1987]84號)批準:將欽州地區的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7月1日實施)。
1990年7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桂政函[1990]20號):北海市郊區的地角鎮和西塘鄉的徐屋、譚屋、張屋、大乪、體育里、塘仔、石子嶺、三合口、沈四、油行、火燒床、屋仔、發寶、紅坎、沙井頭、丁屋、勞屋、上村、陳屋、莫屋、后塘、李屋等22個自然村,以及高德鎮的勒棚村劃歸海城區管轄;同時,將地角鎮改為街道辦事處,作為海城區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
1994年12月17日,《國務院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北海市市轄區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1994]137號):一、同意撤銷北海市郊區,設立銀海區。銀海區轄從合浦縣劃入的福成鎮,原郊區的僑港鎮、咸田鎮、高德鎮和西塘鎮,海城區的大墩海、南氵萬、新村3個居委會。區人民政府駐明珠大道。二、新設鐵山港區。鐵山港區轄從合浦縣劃入的南康鎮、營盤鎮。區人民政府駐南康鎮。三、擴大海城區的行政區域,將原郊區的潿洲鎮(含斜陽島)、高德鎮的馬欄、軍屯、開江、垌尾、翁山、赤西、高農8個村公所和第一、第二、沙腳、嶺底、廟山5個居委會及平陽村公所的螺殼村、龍溝蘆村,西塘鎮的西塘、西邊垌、驛馬三個村公所劃歸海城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北部灣大道。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北海市總人口1423236人。其中:海城區273413人、銀海區138852人、鐵山港區146370人、合浦縣864601人。
先秦地屬百越,漢屬合浦郡,南朝屬黃州。隋屬欽州、安海縣。明代以圩名置防城巡司。清劃欽州西部設防城縣,屬廣東省。1951年劃入廣西省,1955年再入廣東省。
1950年分設縣級東興市,1952年撤市并入防城縣。1957年分設防城縣(縣政府駐防城鎮)、十萬山僮族瑤族自治縣(縣政府駐東興鎮)。1958年十萬山僮族瑤族自治縣改為東興各族自治縣,同年防城縣并入東興各族自治縣,縣政府駐東興鎮。1965年防城各族自治縣劃歸廣西管轄,1978年12月25日更名為防城各族自治縣,縣政府移駐防城鎮。1984年設防城港區。
1993年5月23日,國務院批準,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設立防城港市(地級)、港口區、防城區,將欽州地區的上思縣劃歸防城港市【即:撤銷防城各族自治縣和防城港區,設立地級防城港市和港口區、防城區。原防城各族自治縣劃分為防城區和東興經濟開發區(縣級)】。1996年4月29日,民政部批準(民行批[1996]26號):設立東興市(縣級),以防城港市防城區的東興、江平、馬路3個鎮的行政區域為東興市的行政區域;6月3日,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東興市由地級防城港市代管。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防城港市總人口735952人。其中:港口區106403人、防城區316111人、上思縣205307人、東興市108131人。
據民國《欽州縣志》:“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取欽江為名。”一說,取“欽順之義”。秦屬象郡地,漢至晉屬合浦郡地,南朝宋元嘉年間于此置宋壽郡,南朝梁代設安州。隋開皇十八年(598)改安州為欽州,大業三年(607)改寧越郡。元朝時置欽州路。明初改欽州府,洪武九年(1376)改為欽縣,洪武十四年(1381)夏升為州。1912年改欽縣。1963年改欽州壯族自治縣,1965年改欽州縣。1983年改為欽州市(縣級)。1994年升為地級市。
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3]215號)撤銷欽州縣,設立欽州市,以原欽州縣的行政區域為欽州市的行政區域。1987年5月2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7]84號)將欽州地區的合浦縣劃歸北海市管轄。
1994年6月2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94]62號):(1)撤銷欽州地區、欽州市,設立地級欽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興路。(2)欽州市新設欽北區、欽南區。欽南區轄欽州、沙埠、康熙嶺、尖山、久隆、黃屋屯、東場、犀牛腳、大番坡、龍門港13個鎮,區人民政府駐欽州鎮;欽北區轄新棠、板城、小董、大垌、長灘、那蒙、大寺、貴臺、大直、青塘、平吉11個鎮和那香鄉,區人民政府駐欽州灣大道。(3)欽州市轄原欽州地區的浦北縣、靈山縣和新設的欽北區、欽南區。【注:2007年,欽州市政府遷至永福東大街11號】
1996年分欽南區設欽州港經濟開發區,直隸于市。1997年劃欽南區欽州鎮全部及沙埠鎮、尖山鎮部分設欽城管理區,直隸于市;2003年9月撤銷,并回欽南區。2006年7月分欽南區地設三娘灣旅游管理區。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欽州市總人口2894407人。其中:欽南區508922人、欽北區526582人、靈山縣1140799人、浦北縣718104人。
2003年8月,欽發[2003]21號文件將北至南北二級公路,西至欽州灣大道,東至欽江,南至欽北鐵路所圍合的區域,總面積為2.36平方公里,劃為欽北區城區建設范圍;同年10月欽北區行政辦公地點在該處動工興建。2006年1月欽北區委區政府搬入新址辦公。2007年4月,欽發[2007]11號文件將2.36平方公里內的牛頭灣、清水窩劃入欽北區轄管。2008年9月,欽州市政府辦發函批復設立長田街道(為欽北區政府所在地)。
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欽州市常住人口307.97萬人。
2012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12]75號)批復同意調整欽州市欽南區與欽北區部分行政區域界線,將欽南區管轄的向陽街道辦事處沙坡社區、永福社區,南珠街道辦事處白水塘社區、北營社區,水東街道辦事處小江社區、山塘社區劃歸欽北區管轄【注:此次調整是將欽南區的南珠、向陽、水東等3個街道辦事處中的18073戶56021人劃歸欽北區管轄(以子材大街為界)。調整后,欽州市政府所在地屬于欽北區】。
秦屬布山縣,為桂林郡地。漢設郁林郡。唐改南尹州,后改稱貴州。明降州為縣。1949年屬郁林專區,1951年屬南寧專區,同年屬賓陽專區,1952年屬容縣專區,1958年屬郁林專區,1971年屬玉林地區。1988年撤縣改為貴港市(縣級),仍屬玉林地區。
1995年10月27日,《國務院關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升格地級市的批復》(國函[1995]96號):一、同意貴港市升格為地級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港北區。二、貴港市設立港北區和港南區。港北區轄貴城、大圩、石卡、三里、覃塘、黃練、東龍7個鎮和附城、武樂、慶豐、根竹、中里、奇石、大嶺、五里、蒙公、山北、古樟、振南12個鄉、區人民政府駐江濱大道。港南區轄東津、橋圩、湛江、木格、木梓5個鎮和八塘、新塘、瓦塘、橫嶺、平悅、思懷6個鄉及貴城鎮南江村公所、木松嶺居委會,區人民政府駐江南大道。三、貴港市轄平南縣和新設立的港北區、港南區。桂平市由自治區直轄。【注:1995年,撤銷附城、慶豐、五里、八塘4鄉,設立港城、慶豐、五里、八塘4鎮;港北區實際管轄貴城、大圩、石卡、三里、覃塘、黃練、東龍、港城、慶豐、五里10個鎮和武樂、根竹、中里、奇石、大嶺、蒙公、山北、古樟、振南9個鄉;港南區實際管轄東津、橋圩、湛江、木格、木梓、八塘6個鎮和新塘、瓦塘、橫嶺、平悅、思懷5個鄉及貴城鎮南江村公所、木松嶺居委會】
1996年6月1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批復對地級貴港市行政區進行部分調整:一、同意桂平市由地級貴港市代管。二、原港南區南江村公所、木松嶺居委會,八塘鎮的高北、大新,新塘鄉的大鄭、西村、榪桕、山邊、三平、三岸、陳村,橫嶺鄉的新陸、蘇灣、新蒙、湴村等15個村公所(居委會)劃歸貴城鎮管轄。三、港南區人民政府駐橋圩鎮。6月22日,地級貴港市掛牌成立。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貴港市總人口3827945人。其中:港北區1020701人、港南區392427人、平南縣1055782人、桂平市1359035人。
2001年2月28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1]26號)同意將貴港市港北區貴城鎮的木松嶺居委會、南江、三平、山邊、大鄭、烏桕、三岸、新陸、新蒙、蘇灣、高北、大新、陳村、西村、湴村村委會劃歸港南區管轄,以上15個村(居)委會劃歸街道辦事處或鄉鎮管理的問題由貴港市政府研究決定。港南區與港北區以郁江為界。同意將港南區政府駐地由橋圩鎮遷回市區江南大道。
2003年3月6日,國務院(國函[2003]37號)批準同意調整貴港市港北區行政區劃設立貴港市覃塘區:設立貴港市覃塘區,將貴港市港北區的覃塘鎮、黃練鎮、東龍鎮、三里鎮、五里鎮、石卡鎮、蒙公鄉、山北鄉、古樟鄉、振南鄉、大嶺鄉劃歸覃塘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覃塘鎮覃塘大道。【3月31日桂政發[2003]17號批復】
1949年設郁林專區,1951年改容縣專區,1958年更名玉林專區,1971年改玉林地區。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同意撤銷玉林縣,設立玉林市,以原玉林縣的行政區域為玉林市的行政區域。1994年4月18日,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批復同意撤銷北流縣,設立北流市。
1996年,玉林地區總面積12855平方千米,總人口約457萬人。行政公署駐玉林市。轄玉林、北流2市和容縣、陸川、博白3縣。
1997年4月22日,國務院(國函[1997]26號)批準同意:(1)撤銷玉林地區和縣級玉林市,設立地級玉林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玉州區玉林鎮東門路。(2)玉林市設立玉州區和興業縣。玉州區轄玉林、福綿、南江、城西、名山、仁東、樟木、成均、新橋、城北、茂林、沙田12個鎮和石和、仁厚、大塘3個鄉。區人民政府駐玉林鎮民主路。興業縣轄原縣級玉林市的石南、城隍、大平山、蒲塘、北市、葵陽、沙塘、山心8個鎮和龍安、鐵聯、博愛、高峰、洛陽、小平山、賣酒7個鄉。縣人民政府駐石南鎮。(3)玉林市轄原玉林地區的容縣、陸川縣、博白縣和新設立的興業縣、玉州區,原玉林地區的北流市由自治區直轄。1998年5月9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同意北流市由玉林市代管。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玉林市總人口5086215人。其中:玉州區918229人、容縣621498人、陸川縣718439人、博白縣1247518人、興業縣531496人、北流市1049035人。
“百色”由“博澀寨”演變而來,系壯語,意為山川塞口地形復雜的地方。一說系壯語“拍洗衣服的地方”之意。據傳在鵝江與澄碧河匯合處,有一無底深潭,岸邊有村莊,村女經常在此洗衣,因而得名。
清置百色廳,1913年置縣。1949年末置百色專區,治百色縣。1956年3月改為百色地區,屬桂西壯族自治州。1957年12月復置百色專區,1971年改百色地區。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3]215號)撤銷百色縣,設立百色市,以原百色縣的行政區域為百色市的行政區域。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百色地區總人口3332096人。其中:百色市340483人、田陽縣291973人、田東縣360123人、平果縣392800人、德保縣276335人、靖西縣456292人、那坡縣170158人、凌云縣175573人、樂業縣144816人、田林縣136799人、隆林各族自治縣347462人、西林縣139282人。
2002年6月2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47號)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撤銷百色地區和縣級百色市,設立地級百色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右江區。百色市設立右江區,以原縣級百色市的行政區域為右江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向陽路19號。百色市轄原百色地區的田東縣、田陽縣、平果縣、德保縣、靖西縣、那坡縣、凌云縣、樂業縣、西林縣、田林縣、隆林各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右江區。6月19日,自治區政府以桂政發[2002]32號轉發國務院批文。
2005年,百色市撤并鄉鎮50個。其中:右江區5個、田陽縣5個、田東縣3個、平果縣5個、德保縣6個、靖西縣5個、凌云縣2個、隆林各族自治縣5個、西林縣3個。從6月8日起,全市正式啟動實施鄉鎮撤并工作,并在6月底前完成。
1997年2月27日,國務院(國函[1997]12號)批復同意:(1)撤銷賀縣,設立賀州市,以原賀縣的行政區域為賀州市的行政區域。(2)將梧州地區行署駐地由梧州市市區遷至賀州市八步鎮,梧州地區更名為賀州地區。賀州地區轄原梧州地區的富川、鐘山、昭平3個縣(自治縣)和賀州市。(3)梧州市轄萬秀、蝶山、郊區3個區,轄蒼梧縣和原梧州地區的藤縣、蒙山縣,代管原梧州地區的岑溪市(縣級)。
賀州地區面積1.22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99萬人。轄昭平、鐘山、富川瑤族自治縣3個縣,代管賀州市。轄67個鄉鎮。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賀州地區常住總人口1936849人,其中,賀州市850023人、昭平縣353298人、鐘山縣460021人、富川瑤族自治縣273507人。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國函[2002]51號)批準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撤銷賀州地區和縣級賀州市,設立地級賀州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八步區。賀州市設立八步區。八步區轄縣級賀州市的行政區域和鐘山縣的西灣鎮。區人民政府駐向陽路1號。賀州市轄原賀州地區的鐘山縣、昭平縣、富川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八步區。
2007年4月,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自治區政府批準設立平桂管理區,為賀州市政府派出機構,行使相當縣級的政府管理職能。9月19日,平桂管理區正式掛牌成立,轄區總面積2022平方公里,管理西灣街道、黃田鎮、鵝塘鎮、沙田鎮、公會鎮、水口鎮、望高鎮、羊頭鎮、大平瑤族鄉共9個鄉鎮(街道),總人口41.5萬人。(正式行政區劃:西灣街道、黃田鎮、鵝塘鎮、沙田鎮、公會鎮、水口鎮、大平瑤族鄉等1街道5鎮1鄉屬于八步區,望高鎮、羊頭鎮屬于鐘山縣)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賀州市常住總人口1954072人,其中,八步區613461人,平桂管理區392029人,昭平縣340647人,鐘山縣351124人,富川瑤族自治縣256811人。
2016年6月,《國務院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賀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同意設立賀州市平桂區。
漢時屬蠻地,歸定州、益州,宋朝、清朝時屬慶遠府。1914年設柳江道,1950年設立宜山專區,1958年劃歸柳州專區。1965年由柳州地區的宜山、羅城、環江、河池、南丹、天峨6縣以及百色地區的東蘭、巴馬、鳳山3縣,南寧地區的都安縣組成河池地區。
1983年8月30日,國務院批準:撤銷羅城縣,設立羅城仫佬族自治縣。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撤銷河池縣,設立河池市,以原河池縣的行政區域為河池市的行政區域。1986年11月1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6]152號):撤銷環江縣,設立環江毛南族自治縣。1987年12月23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7]185號):設立大化瑤族自治縣。1993年9月9日,國務院批準:撤銷宜山縣,設立宜州市。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河池地區常住總人口3523693人,其中,河池市318348人、宜州市549434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322116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332067人、南丹縣318844人、天峨縣141649人、鳳山縣164807人、東蘭縣246715人、巴馬瑤族自治縣218724人、都安瑤族自治縣543019人、大化瑤族自治縣367970人。
2002年6月1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52號)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撤銷河池地區和縣級河池市,設立地級河池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金城江區。河池市設立金城江區,以原縣級河池市的行政區域為金城江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江北東路。河池市轄原河池地區的南丹縣、天峨縣、鳳山縣、東蘭縣、巴馬瑤族自治縣、都安瑤族自治縣、大化瑤族自治縣、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金城江區。原河池地區的宜州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河池市常住總人口3369251人,其中,金城江區330131人,南丹縣278350人,天峨縣155017人,鳳山縣161457人,東蘭縣213028人,羅城仫佬族自治縣298261人,環江毛南族自治縣272328人,巴馬瑤族自治縣224637人,都安瑤族自治縣516629人,大化瑤族自治縣360802人,宜州市558611人。
2016年,《國務院關于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河池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2016〕190號):一、同意撤銷縣級宜州市,設立河池市宜州區,以原宜州市的行政區域為宜州區的行政區域,宜州區人民政府駐慶遠鎮金宜大道378號。二、同意河池市人民政府駐地由金城江區百旺路17號遷至宜州區中山大道6號。
2002年9月29日,國務院批準(國函[2002]88號)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撤銷柳州地區設立地級來賓市并調整柳州市行政區劃:(1)撤銷柳州地區和來賓縣,設立地級來賓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興賓區建設大道。(2)來賓市設立興賓區,以原來賓縣的行政區域為興賓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來賓鎮前衛路。(3)來賓市轄原柳州地區的忻城縣、象州縣、武宣縣、金秀瑤族自治縣和新設立的興賓區。原柳州地區的縣級合山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4)原柳州地區的鹿寨縣、融安縣、融水苗族自治縣、三江侗族自治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1949年設柳州專員公署,1952年并入宜山專員公署,1958年復置柳州專員公署,1970年改為地區行政公署。1983年10月8日,國務院批準(國函[1983]215號)同意將柳州地區的柳城、柳江2縣劃歸柳州市管轄。
1996年,柳州地區面積26811平方千米,人口約380萬人。轄鹿寨、象州、武宣、來賓、融安、忻城、三江、融水、金秀9個縣,代管合山1個縣級市。地區行署駐柳州市。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柳州地區總人口3522322人。其中:合山市131249人、鹿寨縣418665人、象州縣293548人、武宣縣347794人、來賓縣839790人、融安縣283029人、三江侗族自治縣304149人、融水苗族自治縣425608人、金秀瑤族自治縣134934人、忻城縣343556人。(今來賓市所轄區域總人口為2090871人)
1951年由崇善、左縣合并置崇左縣,取二縣首字為名。
夏至周屬荊州,秦時大部屬桂林郡,少部屬象郡,唐屬嶺南郡,宋屬廣南西路,元屬兩道江,明和清初屬南寧府、太平府、鎮安府。清末民初至1949年屬南寧專區、武鳴專區、龍州專區,1971年改南寧地區。
1996年,南寧地區面積29772平方千米,人口約543.9萬人,以壯族為多,行政公署駐南寧。轄橫縣、賓陽、上林、馬山、隆安、扶綏、崇左、天等、大新、寧明、龍州11個縣,代管憑祥市。
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南寧地區總人口4839536人。其中:憑祥市107046人、橫縣889733人、賓陽縣852881人、上林縣379986人、隆安縣313306人、馬山縣399439人、扶綏縣366397人、崇左縣306242人、大新縣314323人、天等縣311400人、寧明縣342993人、龍州縣255790人。(屬今崇左市境合計2004191人)
2002年12月23日,國務院(國函[2002]121號)批準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撤銷南寧地區設立地級崇左市并調整南寧市行政區劃:撤銷南寧地區和崇左縣,設立地級崇左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江州區石林大道。崇左市設立江州區,以原崇左縣的行政區域為江州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新民路。崇左市轄寧明縣、扶綏縣、龍州縣、大新縣、天等縣和新設立的江州區,原南寧地區縣級憑祥市由廣西壯族自治區直轄。原南寧地區管轄的隆安縣、馬山縣、上林縣、賓陽縣、橫縣劃歸南寧市管轄。2003年1月自治區批準崇左市代管憑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