涿鹿之戰是我國歷史上記載的最早最詳實的戰爭,交戰雙方分別是炎黃聯軍和蚩尤。此戰過后,軒轅氏稱天子,華夏文明進入了黃帝紀元,不同血緣部族之間開啟了大規模的融合。
我們常說的黎民百姓,其中黎民指的就是蚩尤統率的九黎,而百姓最初則指的是炎黃聯軍中擁有姓氏的首領貴族。黎民百姓后來衍生為指代大眾,也正是逐鹿之戰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黃帝和炎帝的部族均發祥于黃河中游的陜西,在長期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姬氏族和姜氏族兩大血緣部族,其對應的考古學類型分別是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
炎帝部族在公元前5000年左右遷徙至黃河中下游地區,創造了以紅陶為典型特征的仰韶文化類型,并輻射河南、陜西、山西、河北、山東西北等地,成為天下共主,時間長達2000年。史載:“神農氏七十世有天下”。
然而,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末代炎帝在位時期,黃帝部族東進,在河南新鄭建立有熊國。黃帝遷徙至黃河中下游,自然與世居此地的炎帝部落產生沖突,阪泉之戰爆發。最終,末代炎帝戰敗,黃帝成為新的部落共主。
而考古發現也證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這一時間節點上,象征仰韶文化的紅陶逐漸被龍山文化的灰陶所取代,并且二者不存在繼承關系。換言之,當時的確發生了“改朝換代”事件。
不過,炎帝的臣服并不意味著黃帝統治的穩固。新的“炎帝”向黃帝重新發起了挑戰,而這位新任炎帝就是上古時期赫赫有名的戰神—蚩尤。
蚩尤部族最初發祥地在何處,目前未有定論。但據《逸周書》“昔天之初,命蚩尤宇于少昊”可知,黃帝東進時,蚩尤的九黎部族當時正聚居在魯冀豫三省交界的少昊之地,屬東夷集團,其對應的考古文化類型是仰韶文化的后岡類型,與炎帝同源,而與黃帝不同。
所以,當炎帝向黃帝臣服時,“蚩尤作亂,不用帝命”,蚩尤自立為新的炎帝,同黃帝展開了帝位的爭奪,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涿鹿之戰。
涿鹿,即今河北西北的涿鹿縣。考古發現也證實,在涿鹿所處的洋河、桑干河流域存在著后崗一期文化(蚩尤)、廟底溝文化(炎帝)以及龍山文化(黃帝)相互交替或相互交融的情況,并且中間很少出現直接承襲的文化關系,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
這表明,上古曠世大戰的確是在冀西北一帶展開的。
但問題來了,炎黃部落和蚩尤部落都居住在黃河中下游一帶,并且一東一西,這兩大部族爆發的戰爭,最合理的交戰地點應該是在豫東魯西,但為何卻要跑到遠離黃河的冀西北打這一仗呢?
1972年,中科院院士竺可楨采用物候法繪制了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曲線,并得出結論:在近五千年中的最初二千年,即從仰韶文化到安陽殷墟,大部分時間高于現在2℃左右,即“仰韶溫暖期”。
但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曾出現了短暫的氣候失常,引發洪災和旱災。
事實上,后世關于涿鹿之戰的記載中,也都有天災的痕跡。
如《山海經》中“蚩尤請風伯雨師,縱大風雨”、“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蓄水”、“應龍處南極,殺蚩尤與夸父。不得復上,故下數旱,旱而為應龍之狀,乃得大雨”?!吨駮o年》“一百年,地裂,帝陟”(黃帝遭遇地震被迫遷徙)。
2020年5月,在鄭州鞏義市雙槐樹遺址(仰韶文化中晚期)發現了明顯的地裂縫隙,印證了黃帝時期的確存在頻繁的天災。
由此可知,溫暖期突然出現的氣溫異常突變,迫使生活在黃河中下游地區的氏族部落紛紛北上遷徙尋找新的生存地,涿鹿之戰正是在這一大背景下爆發的。
炎黃和蚩尤的戰爭應該持續了很長時間,留下了“黃帝與蚩尤九戰九不勝”,以致黃帝“遂不敵,乃仰天長嘆”的傳說。只可惜,在沒有文字記載的遠古時期,人們只能通過口口相傳來記憶這次曠古之戰,最終定鼎乾坤的涿鹿之戰因影響巨大自然記憶深刻,成為了炎黃與蚩尤之戰的代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