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聽了我校一位語
教師:今天,老師有兩首歌曲想送給同學們,但是每人只能選一首。喜歡的就舉手,好嗎?
學生:好!(聲音特別響亮而且興奮)
教師:第一首是《男兒當自強》,第二首是《誰說女子不如男》。喜歡第一首的請舉手。
學生:(舉手了,除了一個男生外,其余的男生全部舉手,而女生卻沒有一個舉手的。)
教師:能唱一唱嗎?
學生:能。(唱)
傲氣面對萬重浪
熱血像那紅日光
膽似鐵打骨如精鋼
……
做個好漢子
熱血熱腸熱
比太陽更光
教師:唱的太好了,掌聲呢?(掌聲響起來)喜歡第二首的請舉手。
學生:(舉手了,但這次卻全部是女生。)
教師:剛才男生都唱了。我們女同學也不能落后啊。預備,起。
學生:(女生唱)
劉大哥講那話理太偏
誰說女子享清閑
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
……
許多女英雄也把功勞建
為國殺敵是代代出英雄
這女子們哪一點不如兒男啊
教師:為什么我們班的男同學特別喜歡《男兒當自強》???
甲1:《男兒當自強》是唱給我們男生的歌,所以我們喜歡。
教師:我記得應該有一個男生是不喜歡這首歌的,是吧?
甲2:老師,他不是不喜歡,而是不會唱。(學生和聽課的老師都笑了。)
教師:女生們,那么,你們又為什么特別喜歡《誰說女子不如男》呢?
甲3:這是歌頌女子的歌,我們當然喜歡啦。
教師:那么說,男同學就喜歡唱給男生的歌,女同學就喜歡唱給女同學的歌。換言之,就是男同學就只喜歡男英雄,女同學就只喜歡女英雄了,是不是?
學生:不是的。
甲4:我喜歡民族英雄岳飛。(一個女學生)
教師:女同學也喜歡岳飛,還有嗎?
甲5:我喜歡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一個男學生)
教師:男同學也喜歡花木蘭,而且還知道她替父從軍的事,很好。還有誰喜歡我們這位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的,請舉手。
學生:(舉手了,這次班里除了五個學生之外,其余的全都舉手了。)
教師:你們五個人為什么不喜歡花木蘭呢?
甲6:我們對花木蘭不了解呀。
教師:喲,原來是這樣啊。你看,我光顧著和大家聊天了,怎么把正事給忘了呢?書歸正傳。今天老師就和大家一起來見一見這位替父從軍的女英雄花木蘭。(板書課題:《木蘭詩》)誰能把木蘭詩的相關知識給我們介紹介紹?
甲7:《木蘭詩》選自宋朝郭茂倩編的《樂府詩集》,是一首北朝樂府民歌?!?span lang="EN-US">
甲8:木蘭詩是一首敘事詩,充滿傳奇色彩,故事情節曲折,富有戲劇性,風格剛健清新,表現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邁的氣概。塑造了一個巾幗英雄形象,為千古傳誦的名篇。
教師:很好。你們知道的內容快要超過老師了,繼續加油,將來一定會大有作為的。現在,大家想不想學習《木蘭詩》?
學生:(異口同聲大聲說)想!
教師:有沒有信心學好它?
學生:有!(信心十足)
教師:非常好,你們的聲音讓我聽到你們的決心了。坐起來,下面請聽老師把文章給大家范讀一遍,聽的時候注意標記停頓符號。我可以開始了嗎?
學生:可以了。
教師: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教師是把整篇文章背下來的)。剛才讓大家標記的停頓符號都標好了嗎?
學生:標好了。
教師:剛才老師是怎么讀《木蘭詩》的,你注意到了嗎?
學生:老師是背誦的。
教師:是呀,老師能背下來,你們能不能呢?
學生:能!
教師:學完這篇課文以后,每一位同學都要會背誦。能完成任務吧?
學生:能?。曇舨淮螅?span lang="EN-US">
教師:不夠自信。
學生:能?。曇繇懥粒?span lang="EN-US">
教師:下面我們就先完成這樣幾個小任務:第一,掃除生詞障礙,小組完成;第二,讀通課文,理順文意;第三……第一個任務,3分鐘,最先完成的小組將獲得加分獎勵。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有兩點值得我們學習借鑒。一是對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教師把今天的學習內容在不知不覺中就放到了學生的面前,激發他們的學習動機,讓他們覺得今天的內容是非常需要學習的,從心眼里想學,水到渠成。當學生有了這種學習需要和欲望的時候,學習動機就自然的產生了。“學習需要是學習動機的基本構成要素之一,它是主體的一種追求學業成就的傾向,是個體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學生頭腦中的反映。它的主觀體驗形式是學生的學習愿望或學習意向。這種愿望或意向是驅使學生學習的根本動力。” 學生的學習動機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在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對教師來講,學生的學習動機既可以作為教育的目標,又可以作為教育的手段。作為教育目標,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是教育目標之一,我們所要培養的學生應該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不斷提高自己的愿望,并能把這種動機力量持續終身,學而不止,奉獻人類;作為手段,動機就像智力、學習經驗等認知因素一樣,影響學生的學習行為。”[1]我們在教學中,可以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來提高其學習成績,也可以通過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來鞏固其良好的學習效果。本節課對學生興趣的激發就非常好的做到了這一點。
二是范讀文章。教師把文章非常熟練的誦讀下來,這是一大亮點。這樣做既給學生樹立了效仿的最佳學習榜樣,又給學生以暗示,我都會背了,你們就看著辦吧。這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對學生的學習期待。學習期待是學生對學習活動所要達到的目標意念。這樣做的目的是基于以下理論:“第一,中學生的興趣愛好比較廣泛,但是興趣穩定性不夠,一旦興趣沒有了,行動也就停止了;第二,中學生在意志品質方面,堅韌性、頑強性不夠,所以在遇到困難時容易氣餒,放棄目標;第三,中學生的目標雖然遠大,但容易與現實脫節,特別是自己的能力水平達不到目標要求時,便容易放棄對目標的追求。”[2]因此我們在教學工作中要把學生的學習需要轉化為學習期待。學習期待使學生有了明確的行為指向,即通過學習活動,達到學習目標,實現學習期待,滿足學習需要,從而圓滿的完成我們的教學任務。
本節課總體上是很成功的,教師的精彩導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動機,漂亮的范讀,為學生樹立了學習榜樣,明確了努力的方向,從而有效的促進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調動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使之成為課堂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