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開封地名志》綜述


            一

開封歷史悠久。戰國時魏,五代時梁、晉、漢、周,北宋和金都在此建都,為中國七大古都之一。自元代至新中國建立初期,為河南省省會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54年省會遷往鄭州開封為省直轄市豫東重鎮。1982年2月由國務院首批頒布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

開封市地處豫東平原,北依黃河,與新鄉隔河相望;南接許昌、周口,東毗商丘,西連河南省會鄭州,地跨東經113°5215-115°0242北緯34°11′45-35°0120,東西長約126千米,南北寬約92千米,總面積為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359平方公里。開封距鄭州國際機場50千米,隴海鐵路貫穿全境,京廣、京九鐵路橫跨東、西兩部,國道106、國道310縱橫交匯,京港澳高速、連霍高速公路相互交織,交通位置十分優越。

2014末,開封市轄4,5個區116 個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其中36個鎮55個鄉25個街道辦事處,2232村民委員會,289個社區居委會。全市總人口514其中5158.64355.4全市有回、滿、蒙古、藏、土家、壯、朝鮮等44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9

開封地處黃河沖積扇平原地勢平坦。境內河流眾多,以黃河大堤為界,以北屬黃河水系以南淮河水系。黃河流經境內全長88千米經多年泥沙沉積形成懸河素有"北方水城"之稱。市境河道總長226.8公里,湖泊坑塘總面積9.54平方公里,總儲水量約40萬立方米。開封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2014年,全市耕地總面積412298公頃,是河南省重要的農業種植區是全國著名的小麥、棉花、花生、大蒜、西瓜及泡桐生產和出口基地是全國三大花生產區之一,糧食總產量278.55萬噸。全市8個產業聚集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36戶,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613億元,增長15.9%;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29億元,增長19%。服務業投資300億元。全市生產總值完成1492.06億元,增長9%。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完成285.16億元,增長4.4%;第二產業增加值完成678.02億元,增長11.5%;第三產業增加值完成528.87億元,增長9.7%

開封為八朝古都,在漫長的歷史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形成了典型的中原古都特色民俗文化。開封城的布局仍保留著宋代都城棋盤式的格局。城內以御街為中軸線。大小200余條街道縱橫交織,不少街道的名稱為明、清時期眀沿襲而來,今仍有“五門六口”、“七角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說。開封的夜市馳名中外,北宋時期,東京就是一座”不夜城"。如今的開封夜市,仍有當年的古都遺風。鼓樓夜市、學院門夜市、西司夜市等規糢最大、最具代表性。每年金秋10月開封菊花花會,已成為開封乃至河南眾多旅游資源中的一個獨具特色的品牌。開封的汴繡、木板年畫、蠟像、仿宋官瓷、彩、剪紙等,工藝精湛,古今聞名。

開封有著豐富的旅游資源。全市風景名勝、文物古跡遍布。城市格局悠久,古城風貌濃郁,北方水城獨特的顯著特點,特別是開封作為北宋國都長達168年,遍市全市的名勝古跡,特色濃郁的民俗文化,為開封發展旅游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2000年榮獲中國優秀旅游城市“稱號”。2014年,開封市共有文物保護單位263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13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8處;市區景區形成了“景在城中、城在景中、河湖相連北方水城年末,開封有清明上河園、包公祠、龍亭公園、大相國寺、開封府、鐵塔公園、中國翰園碑林7個國家AAAA級旅游區。

 

開封地名最早出現在公元前21世紀至16世紀的夏,據《竹書紀年》載,夏第七帝杼(前2052)自原(今河南省濟源市)遷都老丘(今開封市祥符區杜良鄉國都里村),歷六世至甲遷都西河(今安陽市東南),在此設都217年。

春秋時,鄭莊公(743-701在今祥符區朱仙鎮東南古城村筑城,名啟封,后人記載“取啟拓封疆”之義。也有學者認為,此地曾為夏啟封地范圍,故名啟封。今開封城春秋時為儀邑,戰國時期稱大梁。今日之開封即由大梁之地和啟封之名演變發展而來。

戰國時,魏國為圖中原,于魏惠王六年(364)自安邑(今山西夏縣西北)遷都大梁,并整修城池,開挖鴻溝,發展工商農業,使之成為著名都城。魏國在大梁歷六世140年。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秦大將王賁率兵攻魏,引鴻溝水淹大梁城,城毀魏亡。是年,秦在大梁置浚儀縣,治所在大梁城(今開封市區西北)。因大梁曾稱浚,浚水東流至儀邑,縣取二地名首字,故稱浚儀。水經· 渠水注》 引《陳留風俗傳》 曰:“縣北有浚水,像而儀之,故曰浚儀。”于啟封置啟封縣,均屬碭郡。

漢代,為避景帝劉啟諱,于景帝元年(156),改啟封縣為開封縣,開封之名由此始。魏晉時,開封縣屬滎陽郡。十六國時期,戰亂頻仍,開封、浚儀兩縣歸屬屢變,但均為地方縣治。后趙石勒四年(322),浚儀縣始為陳留郡治。

南北朝時期,兗州陳留郡浚儀縣、司州滎陽郡開封縣由東晉歸屬南朝宋,不久又歸北魏。北魏明孝昌三年(527),開封縣歸陳留郡,至此兩縣同屬一郡。北魏分裂后,東魏天平元年(534),孝武帝在浚儀設梁州,轄陳留、開封、陽夏三郡。浚儀縣為陳留郡和梁州治所。開封縣為開封郡治所。北周建德五年(576),武帝宇文占梁州,因城臨汴水,改名汴州,轄浚儀、開封二縣,州治浚儀。此為開封稱汴之始。

隋朝仍置汴州。煬帝時開大運河,通濟渠由滎陽、汜水經汴州入淮,連接溝直達江浙。汴州城成為大運河重要交通樞紐,至此汴州地位日益顯現。

唐代,高祖武德四年(621),置汴州徙總管府。七年(624),改汴州為都督府。太宗貞觀元年(627),汴州都督府升為河南道,汴州城為道、州、縣治所。睿宗延和元年(712),開封縣治移汴州城,與浚儀縣同為汴州附郭,原開封縣治廢。德宗大歷十四年(779),永平節度使李勉兼汴州刺史徙鎮汴州,于建中二年(781)修汴州城及節度使衙署。興元元年(784)宣武軍節度使治所由宋州(今商丘)移至汴州。李勉所筑汴州城規模宏大,城池堅固。五代和北宋的東京里城就是在李勉所筑城垣的基礎上加固補修的,也就是今日開封城的雛形。

五代時期,北方連年戰亂,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向東南轉移。開封位居汴水之濱。交通便利,后梁、后晉、后漢、后周相繼在此定都。后梁開平元年(907),朱溫稱帝,定都汴州,稱東京(又稱東都),置開封府。后唐同光元年(923)十月,李存勖滅后梁,建唐朝,史稱后唐,定都洛陽。降開封府為汴州,領10縣。后晉天福元年(936)十一月,契丹軍滅后唐,建立晉朝,史稱后晉。初都洛陽,次年遷都汴州。天福三年(938),升汴州為開封府,稱東京。轄浚儀、開封、陳留等15縣。后漢天福十二年(947)六月,劉知遠改國號為漢,史稱后漢。由晉陽(今山西太原)遷都汴州,仍稱東京。后周廣順元年(951)正月,郭威即帝位,以汴州為都,稱東京,轄縣不變。改國號為周,史稱后周。后周顯德三年(956),世宗柴榮增筑開封外城,城內規劃諸司公廨、營房、倉庫和街道。干道拓寬至能通大車的三十步。經過擴建,外城周長48223,成為天下之要會也

北宋建隆元年(960)正月,后周殿前都點檢趙匡胤在開封東北四十里的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稱北宋,仍都東京開封。置開封府,轄浚儀、開封等17縣。景德五年(1008)初,因在皇宮左承天門上發現天書《大中祥符》三卷,改年號為大中祥符。大中祥符二年(1009),改浚儀縣為祥符縣。北宋的建立,開始了開封歷史上的鼎盛時期。時東京有皇城、內城、外城,城郭宏偉,布局合理。汴河、金水河、蔡河、五文河穿城而過。城內街道以4條御街為主,縱橫交錯,水陸交通發達。沿街店鋪林立,商業興隆,人口達150萬。成為當時國際上知名的大都會。

靖康二年(1127)金人占領東京,北宋滅亡。金統治東京后,設立傀儡政權。天會八年(1130),改東京為汴京。天會十五年(1137),設汴京路開封府,路、府治所均設在開封。貞元元年(1153),立汴京為南京,改汴京路為南京路。貞祐二年(1214),金受蒙古勢力侵擾,被迫將都城由燕京(今北京)遷至南京開封,置南京路。并對城垣、街道和皇宮進行了修整。天興二年(1233),蒙古軍攻陷南京開封,金亡。

元代,設河南江北行中書省,省治開封。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南京路為汴梁路,南京改稱汴梁。元末,劉福通率農民起義軍于韓宋龍鳳四年(1358)攻克汴梁,建都于此,國號韓宋。次年敗走,汴梁仍屬元治。

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推翻元朝統治,建立明朝。五月,改汴梁路為開封府,將開封縣并入祥符縣,至此二縣合一,置南行中書省。八月,定開封為陪都,稱北京。至洪武十一年(1378)撤,復稱開封。

清代,初承明治。順治二年(1645),清軍占領開封,仍以開封為省會,府治、縣治均設于此。康熙元年(1662),重修開封城池。清末,開封城區劃為東、西、南、北和南關5個區。道光五年(1825),儀封縣并入蘭陽縣,取兩縣名各一字,稱蘭封縣。1954,蘭封縣、考城縣合并,各取首字,改名蘭考縣。

民國時期,改革清代政區設置,廢府、州、廳制而存道、縣,以道承省領縣。民國2年(1913),廢府改道,撤開封府,將樣符縣改名為開封縣,屬豫東道。開封仍為河南省會,城區仍設5區。民國16(1927)廢道,民國18(1929)成立開封市。市、縣同城不相屬,次年撤市。民國21年(1932)8,設行政督察區,開封縣屬第一督察區。民國27(1938)6月,日軍占領開封,省會遷至豫西,開封縣政府劃歸第十二行政督察區,后又劃歸第一督察區。同年10,日偽成立開封臨時市政公署,次1月成立偽開封縣公署,屬偽豫東道。3月將偽河南省政府由安陽遷入開封。民國34(1945)8月日本降后,偽政權隨之滅亡,國民黨政府恢復開封原建置。

中國成立,隨著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特別是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境內地名日益增多,城市街道名稱和城鄉行政區劃名稱不斷增加種類由簡到繁。各種、站、場、水、橋梁等水電和交通設施名稱也大量出現。194810月開封第二次解放,11月成立開封特別市,組建區、鎮人民政府,全市設7個行政區,屬豫皖蘇解放區。19495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在開封成立,省會開封。開封縣政府于同5月遷往朱仙鎮,市、縣分處兩地。并改設5行政區,實行“以警代政”,撤銷區政府,改設區公所,為市人民政府派出機構。19513月改設4個行政區。1952年結束“以警代政”,建立一、二、三、四區人民政府,并重建40個鎮政府。19535月成立回族自治區,將40個鎮縮編為24個鎮。195410省會遷往鄭州,開封為省直轄市。1955鄭州專區專員公署改名為開封專區專員公署(簡稱開封專區),駐地由滎陽遷開封,轄開封、蘭考、杞縣、通許、尉氏、新鄭、密縣、滎陽、鞏縣、中牟10個縣將市內5個區合并為4區,原第一區改稱南關區,原第二區和三區南部改為鼓樓區,原第四區和第三區北部改為龍亭區,回族自治區管轄范圍不變。全市共設16個街道事處、120個居民委員會。1956年回族自治區改為順河區,后稱順河回族區。1958818日,郊區成立了開封第一個人民公社-東風人民公社,隨后相繼成立人民公社80個,實現了全市人民公社化。“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稱“革命委員會”。同年12開封市由開封專區領導。19593月,開封縣劃歸開封市。次年8月撤銷開封縣,與原開封市城郊區合并為開封市郊區。1962開封市復為直轄市。1983年實行市帶縣體制,撤銷開封專區,所轄之開封、蘭考、尉氏、通許、杞縣劃歸開封市,原龍亭、順河回族、南關、鼓樓和郊區5個區仍沿襲。1986年,開封市轄杞縣、通許縣、尉氏縣、開封縣、蘭考縣5個縣;龍亭區、順河回族區、鼓樓區、南關區、郊區5個市轄區20059月,撤銷郊區、南關區,設立金明區和禹王臺區。其中金明區轄城西、梁苑2個辦事處,杏花營鎮、西郊、水稻2鄉和1杏花營農場。禹王臺區轄三里堡、新門關、繁塔、官坊、菜市5辦事處,南郊、汪屯2鄉。20149月,撤銷龍亭區、金明區,設立新的龍亭區,以原龍亭區、金明區的行政區域為新的龍亭區的行政區域。同年10月,撤銷開封縣,設立開封市祥符區,以原開封縣的行政區域為祥符區的行政區域。年末,開封市轄杞縣、通許縣、尉氏縣、蘭考縣4個縣;轄龍亭區、順河回族區、鼓樓區、禹王臺區、祥符區5個區。其中龍亭區轄北道門、北書店、午朝門、大興、城西、梁苑6辦事處,北郊、柳園口、西郊、水稻、杏花營5鄉鎮和1杏花營農場。順河回族區轄清平、鐵塔、曹門、宋門、工業、蘋果園6辦事處,土柏崗、東郊2個鄉。鼓樓區轄相國寺、新華、臥龍、州橋、西司門、五一、南苑、仙人莊8辦事處。禹王臺區轄三里堡、新門關、繁塔、官坊、菜市5辦事處,南郊、汪屯2鄉。祥符區轄城關、陳留、朱仙、八里灣、仇樓、曲興6個鎮,半坡店、羅王、劉店、袁坊、杜良、興隆、西姜寨、萬隆、范村9鄉。杞縣轄城關、高陽、圉鎮、傅集、葛崗、陽堌、五里河、邢口8鎮,城郊、裴村店、宗店、板木、竹林、官莊、湖崗、蘇木、沙沃、平城、泥溝、西寨、柿園13鄉。通許縣轄城關、豎崗、玉皇廟、四所樓、朱砂、長智6個鎮,馮莊、孫營、大崗李、邸閣、練城、厲莊6鄉。尉氏縣轄城關、洧川、永興、蔡莊、張市、朱曲、十八里、水坡、大營、莊頭10鎮,邢莊、大馬、崗李、門樓任、大橋、南曹、小陳7鄉。蘭考縣轄城關、堌陽、考城、南彰、紅廟5鎮,城關、三義寨、東壩頭、爪營、谷營、小宋、孟寨、許河、葡萄架、閻樓、儀封11鄉。

開封,古稱大梁,又稱汴京、汴梁。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發達的地區。根據考古提供的資料,早在一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有人在此繁衍生息。尉氏縣的斷頭崗新石器早期裴李崗文化遺址、同劉龍山文化遺址、杞縣竹林仰韶文化遺址、鹿臺崗商代文化遺址等都證明了新石器時代此地人口已相當稠密。他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開始使用語言,并給一些山脈河流命名,產生了最初的地名。早在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開封就出現了第一個有文字記載的地名—老丘。隨著社會的發展與歷史的變遷,民族的遷徙,王朝的更替,經濟的盛衰以及語言文化的發展,開封的地名經歷了紛繁復雜的變化。構成了一部內容豐富色彩斑爛的地名演變史。

(一)、政區地名

開封政區地名為其行政區域內國家機關所轄有明確邊界線的地域名稱。有層次性、地域性、不重復性和相對穩定性的特點。就其命名的的特點可分為以以古國、古城、故城名命名;以村莊名作鄉、鎮名、以位于縣、市的方位或地理位置命名等。

1以古國、古城、故城作政區名  杞縣以古杞國命名,周代禹之后東婁公封地于此,稱杞國。開封市以市政府駐開封古城命名。原開封地區,專員公署駐開封城。杞縣圉鎮鎮,鎮政府駐地圉鎮,為北魏圉城縣故址。尉氏縣洧川鎮,鎮政府駐地洧川,金代置洧川縣,以故城名命名。

2以村莊名作鄉、鎮名  鄉、鎮命名一般按鄉、鎮人民政府駐地的自然村(鎮)名命名。如杞縣高陽鎮,鎮政府駐高陽;尉氏縣大營鄉,鄉政府駐大營;祥符區劉店鄉,鄉政府駐劉店;蘭考縣堌陽鎮,鎮政府駐堌陽;禹王臺區汪屯鄉,鄉政府原駐汪屯,后遷高樓。

3以位于縣、市的方位或地理位置命名 東郊鄉、西郊鄉、南郊鄉、北郊鄉,城西街道,市區的南關區等均以位于開封市東、西、南、北城郊而命名。順河回族區以轄區內有惠濟河縱貫南北,所轄區域大部沿河分布,故名。

4以古建筑物名稱命名 鼓樓區、龍亭區、繁塔街道、鐵塔街道,以轄區內有古代建筑鼓樓、龍亭、繁塔、鐵塔命名。

5以街道名稱命名 臥龍街道、清平街道、大興街道、菜市街道分別以轄區內有臥龍街、清平南北街、大興街、菜市街命名,但街道辦事處并不駐該街。也有的辦事處駐地為命名的街道,如新門關街道辦事處、官坊街道辦事處分別駐新門關街和官坊西街。蘋果園街道辦事處駐蘋果園小區內。

6以官職、避諱命名 尉氏縣以古獄官名作縣名,尉氏于秦始皇三年(前242)置縣。“古獄官曰尉氏”,尉氏原為“鄭之別獄”,以這里為食邑,故人們又稱此邑為“尉氏”。避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歷史文化現象。封建帝王為廣顯自己的尊嚴,對于他和他祖宗的名字,既不準說,也不準寫。不管是人名、地名、物名,只要與他們名字中的一個字相同或讀音相同,就得回避或改用其他的字。如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鄭莊公在此筑城,名“啟封”,司馬遷寫《史記》時,因避漢景帝劉啟之諱改“啟”為“開”,更名“開封”。

7以植物名命名 如水稻鄉,1965年取“引黃種稻改土、前景富裕在望”之義命名。

(二)、聚落地地名

1以姓氏命名 在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以姓氏命名地名成為自然村名稱的主要命名方法。在全市的自然村中,姓氏地名約占70%。其特點是將姓氏與地名通名相結合,構成地名。常見的地名通名有村、寨(砦)、屯、莊等,另外還有用崗、樓、集、園、灘、鋪、堂、店、寺、墳、場(廠)、營、堡等作地名通名的。如蘇村、李寨、趙屯、郭莊等,再如楊崗、黃崗、仇樓、李樓、傅集、胡集、李園、董園、袁灘、李家灘、曹堂、田堂、周鋪、劉陳鋪、劉店、李店、魯寺、崔寺、王墳、趙墳、前米廠、郭廠、高場、馬場、宋營、張營、王堡、劉堡等。不帶地名通名的如后于、大范、小范、小石、段馬劉等。

2以建筑物命名的地名 其中以寺廟、祠堂命名的居多。如尉氏縣的八里廟、蘆醫廟、龍王廟;開封縣的二郎廟、玉皇閣、樊廟、花神廟;蘭考縣的紅廟、憨廟、高寺、金廟;杞縣的劉堂、張堂、王和寺、雙龍廟;通許縣的玉皇廟、肖廟等。以其他建筑物命名的,如通許縣的四所樓、東牌路(有牌樓);禹王臺區的高樓、倉樓、李樓;金明區的三間房,杞縣的八卦亭、潘樓、西馬樓;尉氏縣的魁元府、獨馬樓、張同府、石橋、大橋;開封縣的阮樓、柳樓、應城府等。

3以人名或職官名作地名 蘭考縣的蔡長久、子芳、劉金堂;尉氏縣的李世河、杜伯;杞縣的侯相禹、張漢谷、張樂亭、張博士;開封縣的尚德崗、劉滿崗、張振玉、張九莊、王明壘、通判(職官名命名)等。在通許縣自然村以人名作地名的較多,如張土橫、張端宇、張百匡、張道營、李觀化、西仲舒崗(相傳董仲舒死后葬此),以職官名命名的地名王進士、陳子侯、王承相等。

4以吉言命名 尉氏縣的永興,龍亭區的仁和屯,鼓樓區的豐收崗,開封縣的太平莊,蘭考縣的向陽村、義和村,杞縣的龍虎寨、興隆橋,通許縣的康平莊、共和村等。

5以地理特征命名 在農村聚落中,一般直接根據地理地貌命名,主要有崗、坡、堤、堌、丘、嶺、墩、臺、洼、灣、河、(渡)口、灘等。由于地處黃河沖積平原上,以崗作地名的較多,其次是洼、灣作地名通名。用崗作地名通名的如開封縣的韓崗、獨樂崗、黃崗,通許縣的苗崗、邢崗、孟崗,杞縣的曹崗、朱崗,蘭考縣的袁崗、蔡崗,尉氏縣的崗李、常崗,順河回族區的南神崗、沙牛崗等。也有直接表示地貌特征的地名,如崗頂、土山崗、豎崗、沙土崗、大青崗等。用洼作地名通名的如下洼、南婁洼、蔡洼、賈洼、史洼、舒洼等。以臨水、臨河、渡口等地理特征作地名通名的,如五里河、三里灣、魏灣、老河灣、楊灣、梅灣、八里灣、北河口、邢口、趙河、陳河、袁潭、趙大湖等。直接用地貌特征表示地名的如水坑、蒲口、馬頭、東水汶、西水坑、大雙溝、小雙溝、泥溝、小河、河流、水流、大灣、小灣、靛池、西夾河、前滹沱等。以堤、坡、堌作地名通名的如落堤、汴河堤、堤劉、堤宋、蓮花坡、周花坡、坡莊、下坡、水坡、坡李、東王堌、東蔡堌等。以丘、嶺、灘墩、臺、圪珰等作地名通名的,如西白丘、蔡丘、前嶺、西沙灘、下沙灘、李家灘、灘里、許墩、牛墩、前臺、南臺、鳳凰臺、楊圪珰、丁圪珰。以其他地理特征作地名的,如高凸頂、婁拐、拐王、拐韓、南土韋塢、東壩頭、白云山、五峰山、五岔口、埽街等。

6以商貿業經營活動場所命名  以經營場所店作地名通名的較多,其次是以農村定期買賣貨物的市場命名,不少地名就是以窯、集、市、房等作地名通名的。如杞縣的西店、石店、前王窯、中王窯、宗店、李店、紙房、青龍店、閻店,開封縣的李店、仇店、南北店、小店王、半坡店、劉店,通許縣的申店、辛店,蘭考縣的盆窯、油坊王、閻店、王茂店,尉氏縣的張市、牛集等。其他以經濟特征命名的地名如香王(以做香料聞名,清代封店號香王)、席蘇(蘇姓做席子聞名)、王大瓢(以賣飯瓢大出名)等。

7以歷史典故、民間傳說、故事命名  尉氏縣麥仁店的傳說。傳漢代王莽攆劉秀時,劉秀逃命,饑餓難忍 恰遇村姑為其兄送麥仁湯,被劉秀求得喝了,后劉秀命名該村為麥仁店。再如北鬧店,傳北宋時,此為南方來東京開封府的必經之路,有數家店鋪,武松曾在此鬧店,后該村取名鬧店。通許縣的萬彩嶺相傳北宋時,奷臣潘洪被皇帝貶官后,畏罪潛逃,楊景為報仇除奷,追潘洪至此處嶺上,用亂槍將潘洪扎死,后該村稱萬槍嶺,后諧音稱萬彩嶺。杞縣的焦喇,相傳春秋時,此處屬鄭地,一對鴻雁被人射傷,經一老嫗精心護理養好傷后放生。這對鴻雁每年春去秋回,繞老嫗屋頂盤旋三匝,鳴叫數聲才離去,群眾認為祥異,取村名為鳴雁,后模擬雁音改名焦喇。

8以植物名稱命名  蘭考縣的雙楊樹、楊槐樹、葡萄架;杞縣的四棵柳、李槐柏;祥符區的槐林、北桃林、前棗林;龍亭區的杏花營、果園(老君堂)、楊樹底;禹王臺區的蘆花崗、西柳林;通許縣的前王菜園、棗林;尉氏縣的榆林郭、花李、桃花趙、栗林、紅蓮張、射竹峰、錦被崗等。

9以軍事活動場所和駐兵地點命名  此類地名后面多帶營、屯、房等,通許縣的前六營、孫營、宋營;杞縣的東營、西營、史馬房(駐扎騎兵)、傅馬房、秦馬房;尉氏縣的大營、歇馬營;蘭考縣的三營、馬站、韓營(由漢營演變)、回回營;祥符區的杜營、川軍營等。

10、以交通、驛站、遞鋪命名 通許縣的五里鋪,尉氏縣的小河鋪(明清時的驛站鋪司)、三十里鋪、十里鋪、花村鋪等。

11以古墓、古城遺址命名 該類地名以古墓名作地名的較多,其次為以古城、古遺址命名的地名。以古墓命名的如尉氏縣的雙冢,為隋朝武將鄧伯簡、鄧伯道兄弟的墓在此得名。通許縣的梁墓崗有梁顥之墓得名;杞縣的翟陵有東漢太守翟守義與王莽大戰,戰死后葬此故名;墳角為明萬歷年間進士周皋葬此故名。開封縣的趙墳、牛蘭冢、柏樹墳;蘭考縣的張君墓等。以古城遺址命名如開封縣的古城村因有古啟封城遺址得名;小黃有古小黃縣城遺址故名。尉氏縣的雞王村,因村南有古雞鳴城遺址得名;通許縣練城,北魏孝文帝時丞相高歡所筑練城遺址故名;杞縣的圍鎮,有古圍城縣縣城遺址得名等。

12、 以方位、數字命名  一般為在地名專名不變的情況下,為了便于相近的地理實體區別而產生的,以方位、數字加以區別,一般也稱作派生地名。在農村聚落中如東三趙、西三趙、鄭店一、鄭店二、前臺、后臺、南官莊、北官莊、大馬營、小馬營等。

13因地名雅化而更名 由于開封歷史久遠、社會變遷、語言發展和語音演變以及人們心理習慣等因素使有些地名發生這樣或那樣的變化,人們命名地名時避俗趨雅,一些具有書面色彩的語詞出現在地名里使用雅詞越來越多俗詞越來越少。如杞縣沙沃鄉的逍遙寨,原名小姚寨,后雅稱逍遙寨。雅陵崗,明代稱壓陵崗,,傳為鴉陵崗,后雅稱雅陵崗。五里河鎮的臘梅莊,清代魏姓于此建村,名魏莊,因當時村民常去縣城拉煤,俗稱拉煤莊,后雅稱臘梅莊。市區的街道中如秀水胡同,由臭水胡同改稱。西司胡同,因諧音不雅,經命名后又改為商業大院。

14因讀訛、寫訛、簡化而更名的地名  祥符區范村鄉的角綠崗,清咸豐年間京官孫樹在土崗旁建樓,稱村名爵樓崗,后演變為角綠崗。周里崗,因周、李二姓居崗上名周李崗,后演變為周里崗。傳里寨,李姓在此擺渡,水退后船廢,周圍漸居成村,名船里寨,后演變為傳里寨。瓦屋里,清代,王、吳、李三姓居此村名王吳李,后又合并劉集、范莊,演變為瓦屋里。蘭考縣的爪營,清乾隆年間此處為黃河灘區,種瓜的較多,當地武官朱良在此安營駐兵,逐漸形成村莊名瓜營,后河務官在呈文中誤將“瓜”寫成“爪”,經御批后已不便更改,遂改稱“爪營”。地名的簡化如開封縣半坡店鄉的趙家寨演變為趙寨、孔家莊演變為孔莊等。

(三)、市區街路巷地名

1以官府命名 開封縣街(曾為開封縣衙所在地)、徐府街(明代徐達裔孫府第)、前營門街(清代游擊營署所在地)、河道街(清代省河道署所在地)、省府前街(民國時期省政府所在地)、法院街(民國時期地方法院所在地)、財政廳東街(民國時期省財政廳東側)等。   

2以學院、學校命名 如學院門街、學堂門街等。

3以寺廟命名 如鐵娘娘廟街、玉皇廟街、老君堂中街、鐵佛寺街、卷棚廟街、家廟前街、文殊寺街、白衣閣街、觀前街、孝嚴寺街、無梁廟街等。

4以城門命名 如曹門大街、西門大街、新門關街、宋門關大街、曹門南街等。

5以交通設施命名 橋命名的如磚橋街、板橋街、惠濟橋街等。其他的如東閘口街、西閘口街、機場北路等。

6以吉言或愿望命名 在市區的街道中,取自生產、建設、發展含義的,如建設路、工農路、益農街、勤農街、生產后街、成功街、大興街等;取自進步積極向上含義的,如自由路、博愛胡同、平等街、民享街、民生街、新政北街、前新華街、南聚奎巷、復興北街、宏學街、建安街、育新街、育紅街等;取自文明、祥和、安康含義的,如文明街、迎賓路、幸福街、祥和苑、賢人巷、太平南街、清凈街、朝陽胡同、陽光街、五福路等;有紀念意義的如中山路、五一路等。

7以地理特征命名 東順城街、順城北街、順河北街、西關街、濱河路、河沿街、洪河沿街、西支河街、西坡街、東蔡河灣街、胭脂河街、大袁坑沿街、后河街、內環東路、包公湖北路、四通巷、劉家胡同等。

8以商貿業經營場所命名 開封城區歷史上為北宋等時期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商貿業發達,市區的街道以商店、商場命名的不少,如南書店街、北書店街、山貨店街、商場后街、城西商場街;以作坊、行業命名的有黑墨胡同、醬醋胡同、大紙坊街、小紙坊街、炭場胡同、油坊胡同、前炒米胡同、燒雞胡同、當鋪胡同、刷絨街、打線胡同、水車胡同、鏇匠胡同、磨盤街、弓箭街;以市場命名的有鵓鴿市街、草市街、菜市街、柴火市街、馬市街、北羊市街、魚市口等街。

9以植物或苑、園命名  如花園街、棗園街、杏花園街、翠園路、東苑小區、西苑小區、梁苑新村、馬齒莧街、槐樹院前街等。

10以軍營、驛站、遞鋪等命名  如一營房街、營街、三里堡街等。

11以古遺址命名  如大梁路、魏都路、宋城路;楊正門村因位于北宋東京外城楊州門遺址上得名,南鄭(正)門村因位于外城新鄭門遺址上故名,金明大道以古金明池命名。

12以方位、數字等命名  在市區的街道中也有此類地名,如生產前、中、后街,南、北劉府胡同、三、四道胡同,東、西半截街和半截街,西后街、東后街等。

13以姓氏命名  如劉家胡同、高家胡同、惠家胡同、屈家胡同等。

其他命名除以上所列舉的,市區還有一些街道也有命名特點。如以自然地理實體名稱黃河命名的黃河大街,夷山大街以古代開封城內有夷山命名;以鄭、汴兩市名的簡稱命名的鄭汴路;用企業名作地名如酒廠路,20世紀50年代所修,因通開封酒廠而得名。

參考文獻:1、《中國地名來歷類說》 邵明武 

2、《河南縣市地名由來初探》  王洪瑞 著

3、《開封市志》2000 年版  開封市地方史志編委員會

4、《開封市志1986-2004》開封市地方史志編委員會

5、《開封市地名志》2000年版 開封市民政局 編

6、 《開封市老街志》開封市地方史志辦公室 編

7、 《杞縣地名志》  杞縣民政局 編

8、 《開封市統計年鑒》2015卷 開封市統計局 編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城市歷史之開封市
河南縣名說
開封市的區劃調整,河南省的重要城市,為何有9個區縣?
開封市各區縣:杞縣人口最多,祥符區面積最大,尉氏縣GDP第一
中國地理:河南省(開封篇)
開封的故事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西城区| 石河子市| 墨竹工卡县| 汽车| 广宁县| 塘沽区| 邵阳市| 观塘区| 安吉县| 泰顺县| 罗定市| 比如县| 沙河市| 普宁市| 西和县| 浑源县| 珲春市| 荆门市| 宝兴县| 公主岭市| 牡丹江市| 龙口市| 柘城县| 云浮市| 湖北省| 夏津县| 永城市| 清流县| 乐平市| 遂昌县| 建湖县| 朝阳市| 闽清县| 宝清县| 黑河市| 伊宁县| 白朗县| 水城县| 泸州市| 肇庆市| 黄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