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古人總是先成家,后立業的。古代男子一般16到17歲左右就娶妻生子,古代女子一般14到16歲嫁作他人婦,年紀輕輕就過上相夫教子的生活,所以古人說:成家立業。
不像現在的大學生,畢業以后,總是先急著找工作就業,或者自己創業,不會馬上結婚。起碼會在有經濟收入后,才會想著娶妻生子,所以28、29歲,甚至30歲以上的大齡青年比比皆是,還美其名曰:先立業,后成家。
那么,為什么古人和現代人不同,總是先成家后立業呢?究其原因,不外乎4個方面。
增加人口的需要。在古代,由于生產力低下,糧食產量低,經濟落后,生活困難,無法吃飽穿暖;加上苛捐雜稅多,戰爭頻發,人們在貧困交加之余,整日擔驚受怕,身體素質不好;更重要的是由于醫療條件落后和貧窮,人們有病也只能靠忍,沒錢治療,導致古人的壽命比較短。據林萬孝的《我國歷代人平均壽命和預期壽命》文章所述,古人的平均壽命在各個朝代都有所不同,夏、商時期18歲,周、秦大約為20歲,漢代22歲,唐代27歲,宋代30歲,清代33歲。壽命短暫人丁稀少,就需要大力增加人口,所以古人早早就結婚成家。
增強國力的需要。古代戰爭不斷,戰爭導致大量人員傷殘和死亡。據統計,人類有史記載以來,每一天都在發生戰爭,世上完全沒有戰爭的日子大概不超過200天。戰爭造成人員的傷殘和死亡,就需要新的人員進行補充,加之古代經濟落后,發展生產也需要大量的人員,所以為了增強國力,就需要古代男女先成家后立業。
滿足傳宗接代思想觀念的需要。中國古人延續香火傳宗接代的思想觀念是很重的。就像 《孟子 離婁章句上》說的“不孝有三, 無后為大”。古人認為:不孝有三種,一是父母有過錯而不勸說,一味順從,陷父母親人于不義之中;二是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當官吃俸祿來供養父母;三是不娶妻生子,斷絕后代。在這三種不孝中,最大的不孝是“無后”。所以古人要先成家后立業,一切都等生下兒子繼承香火傳宗接代后再說。
社會安定的需要。在古代,古人們都認為“男有室女有家“后,男人才會安心求取功名開創事業,為國盡忠;女人才會心有所屬身有所依,安心的相夫教子管理家庭,社會才能更加穩定和諧。因此為了減少剩男剩女現象,有的朝代還會制定男女婚配的年齡,頒布”處罰條例“。到了年齡不結婚的,就設立”官媒“,強制男娶女嫁,強制結婚,抗拒不從者進行嚴厲懲處,所以古人要先成家后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