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語情深-騎坐的深淺(對事物理解的程度)
今天芳芳帶大家一起來閱讀《馬語情深》里的其中一篇文章,《騎坐的深淺(對事物理解的程度)》。作者李勇鋼老師。
當我們有了一定的(數百個)鞍時以后,對騎坐的認識也會有一個質的提高。水平高的教練總是說:看一個騎手騎坐的深淺,就是看他是騎在鞍子上、騎在鞍子中還是能夠騎到鞍子下面去。什么意思?實際上,他說的是人的重心。只有真正將自己的重心完全騎到馬鞍下面去的人,騎坐的功夫才真正夠深!能騎到馬肚子下面去的人,才是最深,才真正能做到人馬一體,控馬在自己的騎坐中。有了這樣的騎坐功夫,技術動作才會:想到既能做到(說的是騎手,不包括馬)。
喜歡(聽人轉述的)一位未曾相識的馬友說過的一句話:“沒事兒,去馬上坐會兒,跟馬聊會兒去……?!币驗檫@句話,我想此位仁兄對馬的認識一定已經很深入了。簡簡單單的一個“坐”字、“聊”字,要想真正做到,談何容易!會游泳的人一定都知道,想要手搭著欄桿靜靜地豎立在泳池中,十分不容易,因為你肢體的一點點緊張都會影響到你的重心,水的浮力都會將你的身體傾斜后托向水面。坐在馬背上也一樣,不論是你的腳、腿、膝蓋、或是肩部,總之,只要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緊張了,都會影響到你的騎坐,都會讓你的重心或多或少地上移,因而減少你對馬匹的控制能力。
最近發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騎法,有人用小腿騎馬,有人用膝蓋,而有人用坐骨,都是用不同的支撐點在騎馬。而我愈來愈感覺到,騎坐的真正含義,應該是騎手在兩腿之間擁有的、向下(重心)向內的一種綜合的力量。有了這種力量,騎手才能擁有一種用兩腿將馬抱起來的力量,或是專業騎手說的“用兩個小腿將馬肚子攬起來”的感覺。
總之,作為一名騎手,自己的親身體驗才是最真實的。實踐出真知!另外,騎的馬匹不同,騎手對事物的理解程度不一樣,觀點肯定也會是不盡相同的。所以,騎馬講究“感覺”二字。在有經驗的教練做指導的前提下,自己的真實感覺是很重要的。
說到感覺,詩歌―――正是人們抒發情感、表達美好感受的形式之一。所以,詩人也一定是要有感而發才能做出好詩。
吟詩者首先是要身臨其境,然后才會見景生情,最后因為此情此景,由于生活感受而突然激發創作靈感、萌生詩意,進而妙筆生花,詩性大發。杰出的詩人一定是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并對生活有了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理解之后才會吟出好詩,抒出豪情。生活中的我們,很多人都喜歡看詩、寫詩,但是,要想看懂、寫出好的作品,豐富的生活實踐和對事物深刻的理解程度才是我們能看懂、寫出好作品的基礎。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作者把人們對于詩的理解程度描述成
“詩有三境”:
其一,“物境”:如鏡中像,僅得形似。
其二,“情境”:指欣賞進入情感體驗階段,高物境一層。
其三,“意境”:則是超越形象的外在形式和一般性的情感體驗,“張之于意而思之于心”達到審美的高級階段。
透過審美形式,深入生命節奏的核心,體味萬物的神韻,表現深遠的情趣……
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現象是本質的外在表現,通過現象可以認識事物的本質。”
“認識是一個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發展過程?!?/p>
“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是認識總過程和認識運動的總公式。
……
因此,在對任何事物的學習過程中,通過“了解”達到“理解”,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以上就是芳芳馬術今天的分享,歡迎大家的收聽,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