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悔啊!我以為就是工作累了不舒服,最多也就是多配幾支藥,哪里想到是這么嚴重的毛病。”一位在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就診的趙先生說。 2022年3月份,杭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公眾號分享了患者趙先生的經歷: 42歲的趙先生近兩個月時常感覺疲乏、惡心想吐,偶爾還有胸悶氣急等情況。 他以為是過年期間連續值夜班太累了,也沒多想。一直到身上的紅斑丘疹影響生活,自己擦藥也不能改善,才去了醫院。 到醫院一檢查不要緊,醫生發現趙先生血壓高達201/105 毫米汞柱;腎功能檢查中肌酐高達1612微摩爾每升,已接近正常人肌酐平均值的20倍。 遺憾的是,因為就醫太遲,趙先生確診終末期尿毒癥,腎功能衰竭已不可逆,等待他的將是長期的透析維持治療。 更令醫生感到惋惜的是,其實,趙先生早在三年前就曾在醫院就診時查出血肌酐336微摩爾每升,遠超正常的數值范圍,但他始終未在意。 其實,如果三年前趙先生能夠及時治療、定期復查,結果或許完全不一樣。 要知道,多數腎臟疾病可以控制、改善,甚至早期是可以逆轉的。 但是如果拖著不治,就會像趙先生一樣需要一直做透析,甚至是做腎移植。
腎臟是個“任勞任怨”的臟器,不像胃會有餓、脹、痛的感覺,也不像心臟會有悶痛、心慌的感覺,更不像肺會有喘、憋的感覺。
腎臟在受損初期常常沒有任何不適的癥狀,比如蛋白尿,既不痛也不癢,如果不查尿常規,可能根本發現不了。
而當我們真的因為腎臟病進展而出現水腫、惡心、全身乏力等癥狀時,往往腎臟功能損傷已經非常嚴重,醫務人員對此也多是回天乏術。
那么,我們該如何才能及早發現慢性腎臟病?
最簡單易行的辦法就是每年做體檢,此外,還要了解一下腎臟的“報警信號”!
腎系疾病引發的水腫,在早上比較明顯,有些人甚至會腫到眼睛都睜不開。
此外,腎病患者還可能會出現下肢,尤其是腳踝部位的水腫,往往是晨輕暮重的情況。
正常情況排尿時會產生一些泡沫,但泡沫比較大,很快容易消散,如果泡沫細小而密集,漂浮在尿液的表面,長時間不消散,那就提示很可能存在蛋白尿。
尿液顏色像洗肉水一樣,或者像濃茶一樣,提示很可能存在血尿。
食欲減退、惡心、嘔吐雖然多見于消化道疾病,但在腎衰竭的患者中也非常常見。
腎臟在人體的血壓調節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很年輕就出現高血壓,建議要檢查腎臟,明確是不是腎病導致的高血壓。
不明原因的貧血和乏力、皮膚瘙癢、尿量減少等也可能與腎有關。
雖然出現上面這些癥狀,不代表一定有腎臟病,但建議去腎內科查一下尿常規和腎功能。
低鹽、低油、正常蛋白飲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
保持合理的體重;
戒煙限酒;
堅持運動鍛煉;
情緒平和樂觀;
充足睡眠;
預防感染;
高血壓的患者嚴格控制血壓;
糖尿病的患者嚴格控制血糖;
每年認真體檢;
不亂用藥。
很多朋友因為各種原因無法定期進行全身或專科體檢,在此,小郎中推薦給大家一個省時又廉價,且能有效發現早期腎臟病的檢查——尿常規。
在尿常規的檢查單上,大家可以主要觀察這兩個指標:尿蛋白和尿紅細胞。
尿蛋白的正常值是陰性,可以表示為“-”,一旦尿蛋白不是陰性就要盡快到腎臟內科就診。
而尿紅細胞增高多提示有可能存在腎臟或泌尿系統的疾病,如腎炎、泌尿系結石、尿路感染等情況,如確實伴有不適癥狀,也需要及時到腎內科或泌尿科就診篩查。
⊙圖片來源:網絡
⊙版權聲明:文章源于網絡,如侵權請聯系責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