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得了糖尿病,離不開飲食控制,但許多糖友在飲食方面陷入了以下8個誤區,導致血糖不達標。
市面上,無糖食品打著“不含糖”的幌子,使得部分糖友放下戒心,敞開著吃,這是不合適的。
所謂無糖食品是以甜味劑來代替蔗糖,如阿拉伯糖、木糖醇、阿斯巴甜等,這些甜味劑可以增加食品的甜度,而不增加食物的能量。
所以,糖友為了改善口感,適當進食這些甜味劑(每天20克左右),并沒有太大影響。
但是,無糖食品并非意味著無碳水化合物或能量,就像無糖餅干,其中也是含有大量淀粉,淀粉被消化吸收后也會轉變為糖。
所以,無糖食品可以吃,但不能大量吃,并且要將熱量計入一天的總熱量中。
肯定地告訴大家:糖尿病患者可以吃水果,原因:
水果中含有的糖分包括葡萄糖、果糖和蔗糖,其中果糖在代謝時是不需要胰島素參與的,也就是說,并不影響血糖;
水果含有大量維生素、膳食纖維和礦物質,可以增加飽腹感,這些對糖尿病患者是有益的。
但是糖友吃水果的前提條件:血糖控制得比較理想:
空腹血糖<7.0mmol/L;
餐后血糖<10.0mmol/L;
糖化血紅蛋白<7.0%,且病情穩定(不經常出現高血糖或低血糖的情況)。
吃水果的最佳時間:應在兩餐之間,如上午10時、下午4時或睡前。
控制水果的進食量:每天水果的量約100克,同時要減去主食的攝入量,以保持攝入的總熱量不變。
在選擇水果時,不少人誤以為口感“不甜”的水果就可以多吃。
但事實上,甜度來自果糖和蔗糖等簡單糖,而影響血糖波動的是水果的總能量以及含糖量。
所以水果中的含糖量和口感上的甜度并不是一回事,不可單憑吃起來甜來判斷葡萄糖、果糖含量的高低。
糖友應選擇含糖量相對較低(含糖量<10%)、低升糖指數、低血糖負荷、水分多、偏酸、脆的水果, 如:青瓜、西瓜、橙子、柚子、檸檬、桃子、李子、杏、枇杷、草莓、櫻桃等。
不宜選用高糖水果(含糖量>20%):紅棗、紅果、特別是蜜棗、柿餅、葡萄干、杏干、桂圓等干果、果脯。
有的糖友自從得了糖尿病后,一日三餐都吃粗糧,再也不敢吃大米、白面,這也是不妥當的。
粗糧一般指未經過精細加工的天然食品,如糙米、全麥面、豆類等食物。
因粗糧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對于糖友來說,可以幫助降低糖友的餐后血糖,促進其腸道蠕動,防止便秘。
但是粗糧難以消化,如果長期只吃粗糧,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導致營養不良、貧血、抵抗力下降,得不償失。
糖友在進食主食時,根據自己的口感,可以加入25%-35%粗糧,這樣可以使餐后血糖不至于飆升,還能增加飽腹感。
有的糖友每天的主食量控制較好,但是重口味,喜歡油炸、煎、紅燒等烹調方法,這也是不適當的。
眾所周知:1克碳水化合物產生4千卡熱量;
1克蛋白質產生4千卡熱量;
1克油產生9千卡熱量;
食物經過油炸、煎、紅燒等烹調方法,不僅增加熱量,損失一部分維生素,肉中脂肪過度氧化還會產生致癌物,不適合糖友使用。
推薦糖友使用的烹調方法:燉、清蒸、燴、涼拌、煮、汆、煲等,既不增加脂肪,營養成分損失又少,清淡爽口,容易消化吸收。
蔬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和膳食纖維,且多數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較低,所以,有的糖友就認為:蔬菜無論什么品種,都可以大量吃,這是不妥當的。
糖友每天要保證蔬菜的攝入量達到300~500克,以深色、綠色蔬菜為佳,但是有的蔬菜淀粉含量較高,是可以用來代替主食的,如:紅薯、土豆、山藥、蓮菜、粉條、老南瓜等。
如果要吃這類淀粉類多的食物,應相應地減少主食量。并且食用蔬菜時,要限制炒菜用的油量,一般每人每天25毫升即可,能生吃的蔬菜盡量生吃,如西紅柿、黃瓜。
有的糖友認為:每天的主食需要控制,酒沒有必要控制了,這是不適當的。
1克酒精可以產生7千卡熱量,飲酒會讓血糖難以控制,飲酒后肝臟對酒精的代謝增強,影響肝臟對葡萄糖的代謝且糖原分解減少,所以飲酒還可能會誘發低血糖,所以糖友最好不要飲酒。
如果必須要喝酒,要避免空腹飲酒,同時要適當減少主食量,一定要限次(一周不超過2次)、限量(男性每次飲酒的酒精量不超過25克,女性不超過15克)。
得了糖尿病并不是不能在外吃飯,而是需要掌握好糖尿病的飲食原則,避開高糖、高脂、高鹽的食品,適量選擇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品,以及適合的蔬菜、沙拉、全麥面包等,以保證營養平衡。
在外進餐,往往食物含油多,熱量高,可以先用開水涮去菜上的油后再食用,以降低熱量的攝入,進食量仍應按照平日吃飯的量,每餐吃適量的瘦肉絲或肉片就可以了,并應食用一些純蔬菜或涼拌菜。
同時要掌握好吃飯、吃藥的時間,和平時一樣定時、定量、定餐,規律服藥,這樣即便在外進餐,同樣可以穩定血糖。
當然,相比在家用餐,控制血糖難度更大些,一定要多加注意。
如果您有以上8個飲食誤區中的一種或幾種,一定要盡快調整。
作者:濟源市人民醫院副主任護師 郭玉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