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某,女,70余歲
主觀資料
主訴: 胸悶憋氣,氣短一月余
現病史: 胸悶氣短,憋氣,常深吸氣才緩解,伴口苦干,心悸氣短,平素容易上火,手心灼熱發紅,脈細軟數,舌紅苔黃略膩
根據胸悶憋氣,脈細數,方選補陰益氣煎 生脈飲聯合治療
處置
甘草 10g 熟地黃 10g 升麻 3g 柴胡 3g
麥冬 12g 醋五味子 10g 陳皮 3g 明黨參 20g
山藥 30g
7付,水煎
后因便秘復診,問及胸悶憋氣等,云早已消失。
【來源】《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人參3~9克 當歸6~9克 山藥(酒炒)6~9克 熟地9~15克或30~60克 陳皮3克 炙甘草3克 升麻0.9~1.5克 柴胡3~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加生姜3~7片,煎至320毫升,空腹時溫服。
【主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不解,寒熱痰瘧,或防虛便結不通。
思考:
補中益氣湯由黃芪、炙甘草各五分,人參、當歸身、橘皮、升麻、柴胡、白術各三分組成,是李東垣創制的中醫名方。補中益氣湯治療脾胃氣虛,少氣懶言,四肢無力,困倦少食,飲食乏味,不耐勞累,動則氣短;或氣虛發熱,氣高而喘,身熱而煩,渴喜熱飲,其脈洪大,按之無力,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頭痛;或氣虛下陷,久瀉脫肛。現用于子宮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內臟下垂者。該方可以看做補中益氣湯的適應癥,但又溫補則上火的人適合服用。
此補中益氣湯之變方也。治勞倦傷陰,精不化氣,或陰虛內乏,以致外感不,寒熱 瘧,陰虛便結不通等癥。凡屬陰氣不足,而虛邪外侵者,用此升散,無不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