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喜樂小語
喜樂的心乃是良藥
本文是純干貨,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黃帝內經》說“胃不和則臥不安”。在臨床中,我發現許多患胃腸道疾病者,都伴有輕重不同的睡眠障礙,在老年人中尤其突出。
胃為升降之樞、陰陽水火交濟之機,胃氣失和將影響營衛運行,陰陽不交而致失眠。
看似“胃不和”是“臥不安”的病因,實則臨床上二者常相互影響、互為因果。
胃腸道疾病可致失眠,失眠也可導致胃腸道疾病的發生,今天我們著重討論前者。
《醫宗必讀》:“不寐之故,大約有五:一曰:氣虛……一曰胃不和?!?/span>
由此可知,胃不和是造成不寐的重要原因。
中焦脾胃陰陽和合,則神明自安。
現代社會物質生活極大的豐富,人們的飲食結構大為改變,過食肥甘厚膩。
加上飲食不規律、暴飲暴食,易損傷脾胃功能,導致運化失常,宿食停滯,壅滯于中。
半夏瀉心湯出自張機的《傷寒雜病論》,原文為:傷寒五六日……柴胡湯證具……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原方本為少陽誤下之后“心下痞”,所謂“心下”,位于胸腹之夾界,此亦為陰陽部位上下交通之處。
脾胃居于心下,脾屬陰,胃屬陽,脾胃升降失常,陰陽不和,故病位在心下。
原方為半夏15g,黃芩、干姜、人參、炙甘草各9g,黃連3g,大棗4枚。
其中半夏辛溫散結消痞,與辛熱之干姜合用,散脾氣之寒;
黃芩、黃連苦泄而寒,降胃氣之熱,君臣相和,寒熱調平,辛開苦降。
人參、大棗、甘草甘溫調補,和脾胃,以復中焦升降功能。
諸藥相伍,脾胃和合,氣血生化有源,中焦氣機條暢,心火可下溫腎陽,腎水可上潤心陰。
陰陽和合,陽入于陰而成眠。
目前,臨床上多數醫師還是以陰虛、肝血虛、心脾兩虛論治失眠,如使用歸脾湯、酸棗仁湯等。
雖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如今病機屬于“胃不和”而不寐的大有人在。
因此,從調理脾胃出發亦是治療不寐的一種標本兼顧及不可或缺的辦法,且為不寐治療提供了一種新思路。
注意,不能一見到脾胃不和導致的睡眠不安就選用半夏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之證為虛實夾雜、寒熱錯雜,應仔細辨證后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