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瀉為澤瀉科多年生沼生草本植物澤瀉的干燥塊莖。生長在沼澤邊緣。主要產于福建、四川、江西等地。福建、江西產的稱為“建澤瀉”,質量比較好。別稱:水澤、如意花等。冬季莖葉開始枯萎時采挖,洗凈,干燥,除去須根及粗皮。以個大、質堅、色黃白、粉性足者為佳。
中醫認為,澤瀉性味甘淡、寒。歸腎、膀胱經。具有利水滲濕、泄熱等功效。
早在《本草匯言》中就有記載:“利水之主藥。利水,人皆知之矣;丹溪又謂能利膀胱……水火二字,并行不悖。”
澤瀉甘淡滲利,利水消腫作用比茯苓強。治療水濕內停,水腫、小便不利,如《傷寒論》五苓散常與豬苓、白術、茯苓等利水藥物一起使用。
在《本草衍義》中也有記載:“澤瀉,其功尤長于行水……五苓散主之。方用澤瀉,故知其用長于行水。”
治療妊娠浮腫,喘息氣促,可以與桑白皮、檳榔、赤茯苓等藥物一起使用。
澤瀉性味寒,能清降下行,善除膀胱濕熱。治療濕熱蘊結的熱淋,小便短赤,淋瀝澀痛,常常與木通、車前子等一起使用,用來增強清熱通淋的功效。治療濕熱下注的帶下證,常常與苦寒燥濕的藥物,比如龍膽、苦參、黃柏等一起使用。
澤瀉又能瀉腎的虛火。治療腎陰不足、相火偏亢的遺精、潮熱、盜汗,比如《小兒藥證直訣》中的六味地黃丸,與熟地黃、山茱萸、山藥等滋陰降火藥一起使用。
另外,由于澤瀉利濕的功效,還可以用來治療痰飲停聚,上犯清陽的頭暈目眩,比如《金匱要略》中的澤瀉湯,與利濕或燥濕的白術一起使用。
在這里給你分享一些方子。
1.治療臌脹水腫:用白術、澤瀉各25克,都研成細末,每次煎服15克,用茯苓湯服下,做成丸劑也可以,每次服用30丸。
2.治療妊娠氣壅、身體腹脅水腫、喘息促、大便難解、小便難出:可以選用澤瀉50克,桑白皮50克,木通50克,枳殼50克,赤茯苓50克,檳榔50克,上述藥物全部搗碎為散,每次取20克,用水200毫升,加生姜0.25克,煎至水剩一大半。去掉渣滓,于每餐飯前溫水服下。
需要注意的是,澤瀉性寒,腎虛精滑無濕熱者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