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08下午,我們到云南麗江雪嵩村訪問了植物獵人—— 約瑟夫·洛克(Joseph Charles Francis Rock,1884-1962)的故居。
1884年1月13日,洛克生于奧地利維也納一個爵士家庭,6歲喪母,后來他暴躁專制的父親要求他去神學院,1902年,不堪重負的洛克只身逃離維也納開始在歐洲各地流浪。1905年他搭上了一輛開往美國的郵輪,以在廚房洗盤子為代價,得到了去紐約的機會,并得到了美國國籍。1907年因結核病移居美國夏威夷檀香山并痊愈。治病期間,洛克驚人的語言天賦爆發了,他自學了9種語言,同時受當地豐富的植物所吸引,在不到12年的時間里,從夏威夷森林與國土部門的一個植物采集員成為了一位植物學家,并在1911年進入夏威夷大學,主要從事植物學研究工作,還建立了當地第一所植物標本館,并在1911-1920年間擔任館長。
1920年他受雇美國農業部,到緬甸阿薩姆和泰國收集大風子樹種子(種油可治麻瘋病)。為農業部采集植物的工作完成后,洛克又受雇于美國地理學會,為其在華采集經濟植物和觀賞植物,并試圖尋找一種抗逆性強的甜栗品種引到美國。
洛克最初的采集地點主要在云南的思茅、紅河與黑水分水嶺的地方,1922年又到麗江地域和怒江流域及騰越采集;1923年又去了麗江、金沙江西岸、維西、康普、白馬山及西藏的察隅采集,1924年去四川的木里,采到木里杜鵑等植物,隨即回到美國。同年夏季,洛克受雇于哈佛大學阿諾德樹木園和比較動物學博物館來華采集。洛克從印度支那出發,然后經四川,北上甘肅,到達卓尼,在川甘交界的甘肅一側迭部采集了三個月。接著他過黃河到阿尼瑪卿山,在那個地區考察云杉和落葉松林,以及報春花、綠絨蒿等植物群落,然后經青海湖去了祁連山。于1926年夏秋返回下迭部采集。這次旅行考察,他共采得植物標本和種子含2000種左右,1927年他回到美國。1928年,洛克第二次為美國地理學會來華采集。同年4月至9月,他從麗江經永寧到四川木里,深入貢嘎山嶺腹地,再返回麗江,采集了幾千種植物標本,700多飛禽標本,還拍攝了240幅彩色照片和503張黑白照片。在大約兩年的時間里,他往來于川藏交界的巴塘等地采集,特別是一些前人未去過的地點。共采得植物約3000種,鳥類標本1700號。洛克的植物采集有自己獨特的風格,他經常把在不同地方采集到的同一物種的許多標本連續編號,以反映同一個物種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的種群變化。例如產于云南西部和西藏東南部的長粗毛杜鵑,洛克采集的30袋種子中就有個14編號顯示不同的種群。洛克在中國采集的植物標本收藏在史密森研究所、阿諾德樹木園等研究機構。
洛克不但曾引種我國的木里杜鵑、川藏絡葉報春和獨花報春等不少觀賞植物,而且還生動地向西方介紹過我國西南豐富的園林植物資源。1924年,他在與川北毗鄰的甘南迭部考察收集,不禁對那里眾多的美妙觀賞植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寫到:“在我的一生中,從未見到如此綺麗的風景。假如《創世紀》的作者到過迭部,那他一定會把亞當和夏娃的出生地放在這里。這里有高達二三十米高的蘋果樹,當然,這里的蘋果不會引誘夏娃。在迭部地區,我發現種類繁多的繡球、莢蒾和槭樹。在高聳的樹叢中有櫟樹、蘋果、花楸,甚至泡花樹。一種棠梨高達20米,直徑達兩尺;一種很好看的五加,拖著長度超過一尺的傘形大果穗。還有長著圓錐花序的各種楤木。在較平的地方有美麗的丁香、茶藤子、溲疏、山梅花和錦雞兒。我們看到4種不同的樺樹,還有鍛樹、檜、衛矛、梅、忍冬。它們之中有的高達6米左右,呈肉色象紙似的表皮長滿茸毛。此外還有茉莉屬植物、山楂(不是通常栽培種)、黃葉樹,以及我們從未見過的杜鵑、楊樹、薔薇、懸鉤子、小粟;最后但非最不重要的是冷杉和云杉?!?/span>
洛克到云南后,很快發現那里植物種類非常多,因此想通過在我國西南發現大量植物新種而一舉成名。但由于他去的地方是包括福雷斯特和沃德等不少西方采集者去過的地方,所以盡管他確曾采集約60000件植物標本送回美國,但未免令其失望的是新種并不多。
1922年,洛克在麗江建立了他的總部進行植物采集。他雇用當地的村民給他當仆人和助手,并和當地的少數民族頭領,以及永寧摩梭人、四川木里藏族的頭領建立深厚的友誼,便于他的植物采集活動。如李文彪,和洛克相處了20多年,為他擔任助手和趕馬人,洛克也曾贈送他皮箱、毯子;李士臣,陪伴了洛克20多年的貼身保鏢、向導、翻譯兼助手,因患牙病,洛克贈送他一套拔牙器械,還傳授給他制作動植物標本的方法和英語、漢語等語言,李士臣甚至曾隨洛克去過一次美國游玩;李士煜(李士臣的哥哥),洛克的木匠和助手,為洛克打造了所有的居家家具和實驗各種植物種子的裝土木盒,有的珍稀植物,就是在這些木盒子中移栽后帶到美國的,為了感激他,洛克從美國買回了一套木匠工具送給他。另外還有翻譯、廚師、內勤、園丁等人,洛克和他們都相處不錯。
除了植物獵人和植物學家的身份,約瑟夫·洛克還被稱為“西方納西學之父”,自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洛克在中國云南開始了長達27年的對東巴教儀式和東巴文文本的研究,發表了幾十種相關論著?!都{西語英語百科辭典》是其集大成之作,在納西學和東巴文的研究史上有著極為重要的價值。
1943年,二戰時期,美國國防部將洛克召回,要其幫助美國國防部繪制“駝峰航線”。洛克此次回美,他的行李箱中裝有大量研究納西文化的著述和他花了10多年心血完成的《英語納西語百科詞典》手稿在海上郵船被魚雷擊中而沉沒了。這個巨大的打擊使洛克重病一場。但1946年回麗江后,洛克又以驚人的毅力從頭開始研究。
據國外有關研究洛克的文章記載:洛克是個脾氣暴躁、終身未婚、執著于納西植物史地研究的工作狂。洛克,一個自學了9門語言的人,一個自學成為植物學家的人,一個性情急躁、一個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的人,一個面對挫折能勇敢站起來的人。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地方太多了。
當站在洛克故居的庭院當中時,我們似乎感覺到洛克先生仍在房間里整理標本、撰寫資料。他的確太愛這里了!他在夏威夷度過生命的最后時光里,他仍念念不忘納西文化的研究,直至生命的彌留之際,他還向友人傾訴:“與其孤單地死在這冷清的病床上,我更情愿回到(麗江)那美麗的群山之中長眠!”
洛克故居 (劉勝祥拍攝,劉亮制作與配音,201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