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鳥島的片尾,我曾貼出來一幅巨形地畫,叫欽查燭臺。我還說因它引出本篇的納斯卡線條。事實上,從廣義說,雖然欽查燭臺不在納斯卡地區,但這幅地畫的描刻方式、手法,特別是描刻年代與納斯卡線條完全一致,所以它實際上是納斯卡線條的一部分。
納斯卡線條,國內亦稱納斯卡地畫,它位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魯南部的納斯卡荒原上,是存在了2000年的謎局:一片綿延數百平方公里的線條,構成各種生動的圖案,鑲刻在大地之上,至今仍無人能破解——究竟是誰創造了納斯卡線條、它們又是怎樣創造出來的、神秘線條背后意味著什么,因此納斯卡線條被列入十大迷團。
這些鑲刻在大地之上的圖案數以百計,以復雜的手法刻畫出魚類、螺旋形、藻類、兀鷲、蜘蛛、花、鬣蜥、鷺、手、樹木、蜂鳥、猴子和蜥蜴。還有眾多的幾何直線交錯,有如機場跑道。這些圖案分布在納斯卡河北部的一塊完整的高原臺地上,面積達500平方公里。由于圖案十分巨大,只能在三百米以上的高空才能看到圖案的全貌。這些圖案是將地面褐色巖層的表面刮去十余公分,從而露出下面的淺色巖層,這些坑道線條的平均寬度約為幾十公分,最寬的有10 米。這就是從飛機上看到褐色荒原上淺黃色線條組成的圖案。
這些長度不一的線條所組成的圖案十分巨大:細腰蜘蛛有50 米長,禿鷹130米,蜥蜴190米,卷尾猴110米,前面提到的欽查燭臺有180米,而一只蜂鳥,竟然有300米長。
,(兀鷲)
通過碳14測定,人們得出納斯卡線條的制作年代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也就是說,它們已經靜靜的躺在那兒兩千年了,直到1926年一位德國科學家發現了它們。從那以后,全世界無數的人前去觀看,考察,人們苦苦的思索著:是什么人制作了它們?兩千年前的科技條件下,他們是如何精確的在這么廣袤的荒原上刻畫出這些惟妙惟肖的動物?它們表達了什么,人們為什么要大費周章的畫它們,有什么作用或含義?還有,為什么兩千年來這些地表淺淺的圖案能一直保留至今?
納斯卡線條離我們剛剛游覽的鳥島有數十公里,從鳥島所在的皮斯科沿泛美州際公路向南,中間要穿越一座大山,從山間峽谷出來,就是寸草不生的納斯卡高原了。導游告訴我們,這就是納斯卡線條所在的荒原了。從車窗望出去,荒涼,貧瘠,滿目戈壁。沒有看到什么圖案。導游說,在地面上是看不到的,除非走進去看,能看到溝壑,但看不到圖案全貌,況且現在已經劃為保護區了,游客是不可以進入踩踏的。
公路邊有一個十二米高的觀景臺,花20 美金可以登上去看。導游說其實這是蒙人的,你想,站在12米的臺子上去看500 平方公里的圖案,這和站在地面上有多大區別。只有一個方式,坐飛機從空中看才能看到全貌。而我們正是在趕往機場。
.(樹,手,觀景臺,油罐車)
機場設在整個納斯卡線條區的東南角,是那種可乘坐4 人的觀光飛機。觀光客分坐兩邊,每人都有觀景舷窗。費用不菲,每人280 美元,而且要有可能暈機的心理準備。為了讓座艙兩邊的人都看到地面景象,在飛臨地畫上方時,飛機會大幅向一邊傾斜,讓你能直視地面,然后再盤旋回來向另一邊傾斜。所以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只要你不害怕,不暈機。
下面這張圖上的黃色虛線就是我們的飛行路線,從右下角的鯨魚開始,然后是紅色山巖上的宇航員,還有狗狗,卷尾猴。圖上甚至生動的畫上一架觀光飛機和它在地面上的投影。在投影經過的圖案中,那只禿鷹看上去很恐怖,像遠古時代的翼龍。我們拍攝的最清晰的則是一只300 米長、占地9 萬平米的蜂鳥,而現實中的蜂鳥比麻雀還小很多。最后看到的是一雙手和一棵根深葉茂的大樹,它們旁邊就是那個觀景臺。從上圖中它們與觀景臺以及剛好經過的大巴車和油罐車之間的比例,你就能想象這些圖案有多大,也就能想象站在觀景臺上你能看到什么。
納斯卡線條是當今世界十大謎團之一,無數人前去試圖破解這個謎團。但我們看完這些圖案后,心中的謎團不但沒能破解,反而更加迷惑不解,更加迷霧重重了。這些圖案上的動物基本上都不是這個荒漠地區的,比如鯨魚、蜂鳥、卷尾猴,那么當時的人怎么知道并畫出它們來的,又是用什么手段按比例放大并畫在動輒上萬平米的戈壁上的。特別是是那個宇航員圖案,讓人不得不想到這是外星人的杰作。還有,即使是石雕石刻,經過兩千年的風雨侵蝕也應該是面目全非了,可這些地畫為什么能保持新鮮如初呢?
荒漠,天高云淡。風沙不曾掩蓋,歲月不能磨蝕。這就是我看到的納斯卡,一個永恒的謎團。
預告:下篇是關于復活節島的。納斯卡線條是我們在秘魯的最后一個景點,我們將從利馬乘飛機前往智利首都圣地亞哥,然后馬不停蹄的飛往太平洋深處的復活節島,這將是我們南美十八飛的第九第十飛。
.手。
.蜘蛛。
樹。
雪水滋養的戈壁綠洲。
飛行證書。很有滄桑味道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