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的起源
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由無意識的發現,到有意識的運用銳利的小石頭刺激某一些部位,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通過不斷的實踐、認識,現實踐、再認識,久而久之形成了以石治病的方法,后稱之為“砭術”。
關于針灸的最早記述是《山海經》:“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又說:“有石如玉,可以為針。”
關于針灸的發源地。《素問.異法方宜論》說:“砭石者,亦從東方來。”近年,山東微山縣城山出土的東漢畫像石上的“扁鵲針灸行醫圖”可以證明。
隨著人類智慧和生產的發展,后又出現了骨針、竹針等針具。
關于灸的產生發展和應用,是人們在熏烤食物時由于溫熱刺激了皮膚而感到舒適,或因此而減輕了疼痛,從此人們留下灼熱也能治病的印象。
據記載,《素問.異法方宜論》:”臟寒生滿病,基宜灸焫。”。春秋時期,醫緩提出了“攻(灸)、達(針)法。)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十一脈灸經”記載的都是灸法治療。
戰國時期,名醫扁鵲取“三陽五會”,用砭石治愈了虢太子的尸厥。《內經》的問世,標志著針灸理論的形成。書中對經絡腧穴、針灸方法及禁忌等,做了詳細的論述。
《內經.靈樞》所載針灸理論更為豐富而有系統,故《靈樞》又稱為“針經”。它的歷史作用引起世界各國的重視。
秦漢三國時代,經濟文化,衛生各個領域有了良好開端。1968年河北滿城發掘的西漢劉勝墓中,就有金針銀針九根,這一發明證明早在兩千年前已經使用金銀制造的針具,而且工藝高超,這些漢代金針直到現在,有的還完好無損。
《難經》記載了五輸穴與八會穴,重視押手的作用。東漢張仲景著作《傷寒論》以及華佗的醫事活動等,結針灸皆有一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