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介紹:
黃 野,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主任醫師、教授
陳廣祥,江蘇省蘇州市立醫院關節外科主任、主任醫師、教授
“膝蓋是人體最為勞累的關節,非常容易磨損,我國膝關節癥狀性骨關節炎患病率為8.1%,按照總人口數推算,相當于近1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矯形骨科主任醫師黃野教授的門診中,每天都有形形色色的膝關節痛患者,尤其是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兩個人中就有1個關節痛,他們長期被疼痛折磨,不能走遠路、不能下蹲,膝蓋疼痛、腫脹、發冷……
膝關節是下肢的“運動軸”,在表面有一層非常光滑的軟骨,既能起到減少骨關節間的摩擦作用,又能起到緩沖壓力的作用,這層軟骨非常寶貴,一旦損傷是很難修復的,進而產生炎癥等疼痛反應。更糟糕的是軟骨脫落后,可能形成發炎、關節磨損、再發炎、磨損加重這樣的惡性循環。
對于老年人來說,如果沒有明顯的外傷,沒有明確以及風濕病、痛風等疾病,“年齡”就是膝關節最大的殺手。簡單說,骨關節是有一定使用年限的。到一定年限,關節部位的韌帶、軟骨就會自行退化,尤其是女性更為明顯,經常是上下樓、或蹲下后一起來關節疼痛,隨著年齡增加疼痛只會加劇,有的老年人連走路都困難。
對于年輕人,“肥胖”和“過度運動”是膝關節痛的主要原因。
江蘇省蘇州市立醫院關節外科主任陳廣祥舉例說,踢球、跑步、登山這些運動對于膝關節損傷比較大。原因是我們在慢走的時候,膝關節承擔的力量是你體重的1~2倍,如果爬山尤其是下山的時候,承擔的力量將增加到6倍,體重如果100斤,爬山時你的關節要承受600斤,更何況是過度運動。
另外,肥胖也會使膝關節長期處在一個負重狀態,軟骨面逐漸退變、磨損,有的患者在減肥后關節疼痛會明顯改善。對于比較胖的人建議選擇游泳、騎單車等運動方式,因為這樣的運動會將身體重量分散,不會都集中在關節上。
得了關節炎只能“換關節”?
醫生:還可以保膝治療
目前膝關節炎治療目前主要是緩解癥狀,包括保守治療、手術治療以及生活方式治療等。臨床中,醫生會根據患者關節炎輕重、年齡、活動量以及關節炎的種類進行針對性治療,比如大家熟悉的膏藥、止痛藥、注射玻璃酸鈉僅僅是癥狀緩解,減輕疼痛。
如果到中期和晚期,病情加重且影響到正常的生活,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式。對于是膝關節保留還是祛除?是修補還是關節置換?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以及患者醫院進行綜合判斷,黃野教授認為:“如果較早干預和治療,大部分的患者是不需要進行關節置換的,保膝的目的就是避免換膝,就像我們牙齒壞了一個洞,開始的治療是先把洞補好,而不是把這個牙都拔掉,保膝手術就像打補丁一樣,不用換掉整個膝關節。”
“保膝手術的專業名字是脛骨高位截骨術,聽著名字有截骨兩個字,其實是微創手術,只要在脛骨內側彎曲的地方切個小口, 骨頭鋸一個縫,放入3D打印導板,逐漸撐開到畸形矯正到預期,全程不用剝離肌肉,不用輸血。”黃野教授將手術過程簡單歸為三個步驟:截骨、矯正、固定。
其原理是使受損的膝關節內側不負重或者少負重,以此緩解疼痛并改善膝關節功能,術后可以早期扶拐下地活動,可以生活自理,不需要特別護理。相對來說說,更適用于單側關節受累的年輕的、活動要求高的膝關節炎患者。
與全膝關節置換手術最大的區別是保留了關節,疼痛消除后基本可以恢復得關節炎之前的狀態, 多項超過一千病例的大樣本薈萃分析提示, 87%-94%的患者術后可以重返運動場。其中85%的患者可以恢復患病前的運動狀態①②,可以騎自行、游泳、跑步等,也可以完全下蹲,并且下蹲后患者可以自行站起,生活不受影響。
3D打印技術讓保膝治療有了新突破
“3D打印技術讓保膝治療有了新突破,它解決了傳統截骨治療方式的瓶頸,協助術者準確掌握病變膝關節的整體形態,并通過3D打印微創矯形導板精確地確定截骨的平面與角度,提高了截骨的準確性,糾正下肢異常力線,降低術后并發癥的風險。”黃野教授表示,通過3D打印技術特別精制的導板工具,精準定位截骨位置、深度和角度,提高手術精準度和安全性,提升手術質量。
事實上,每個人骨頭的性狀不一樣,根據假體設計一定要在幾毫米的范圍內把骨頭截得精準。3D打印導板技術除了生物力學穩定性等優勢外,還增加了個性化精準定位與截骨,進一步減少并發癥和組織剝離的優點。與此同時,強生醫療研發團隊和上海第六人民醫院專家們合作為客戶研發了一款應用程序 (APP) —— 醫生在手機端可以方便地進行術前的數據測量、手術模擬等,有效縮短醫生術前規劃的時間,最大程度確保手術精確。
參考資料:
①Saito T, Kumagai K, Akamatsu Y, et al. Five- to ten-year outcome following medial opening-wedge high tibial osteotomy with rigid plate fix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n artificial bone substitute.[J]- Bone & Joint Journal, 2014, 96-6(3):339.
②Ekhtiari S, Haldane C E, De S D, et al. Return to Work and Sport Following High Tibial Osteotomy: A Systematic Review [J]. Journal of Bone & Joint Surgery American Volume, 2016, 98(18):15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