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類傳播活動的四個歷史階段:一是(口語傳播時代)、二是(文字傳播時代)、三是(印刷傳播時代)、四是(電子傳播時代)
2、傳播學的四大奠基人:(拉斯韋爾)、(盧因)、(拉扎斯菲爾德)、(霍夫蘭)
3、傳播學領域的兩大學派:(經驗學派)、(批判學派)
4、傳播過程的三種模式:一是(立足傳播者的直線傳播模式)、二是(兼顧傳播者與受眾者的循環模式)、三是(著眼全局的系統模式)
5、人際傳播:人際傳播,就是個人與個人之間借助語言符號和非語言符號而彼此交流信息、溝通感情、協調行為的社會活動。
6、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
一、拉斯韋爾的“三功能說”:(1)環境監視功能、(2)社會協調功能、(3)社會遺產傳承功能
二、賴特的“四功能說”:(1)環境監視、(2)解釋與規定、(3)社會化、
(4)提供娛樂
三、施拉姆的功能理論:(1)政治功能、(2)經濟功能、(3)一般社會功能
四、拉扎斯菲爾德和默頓的功能觀:(1)社會地位賦予功能、(2)社會規范強制功能、(3)作為負面功能的“麻醉作用”
7、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傳播主體、傳播技巧和傳播對象(受眾的差異和特征)
8、國際傳播的主體:(1)政府組織、(2)非政府組織、(3)個人
二、名詞解釋
1、大眾傳播:所謂大眾傳播,就是專業化的媒介組織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和產業化手段,以社會上一般大眾為對象而進行的大規模的信息生產和傳播活動。 2:子彈論:子彈論又稱為魔彈論、靶子論、皮下注射論,是效果研究早期通行的理論。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大眾轉播具有強大的轉播效果,其情形猶如子彈射向坐以待斃的靶子。
3:意見領袖:大眾傳播媒介的信息不是一步到位地傳達給受眾,這個過程其實分為兩步。第一步是從大眾媒介到受眾中的一小部分人,這一小部分人由于在傳播中表現活躍,于是被稱為“意見領袖”又譯為輿論領袖。
三、簡答題
1、“沉默的螺旋”理論的基本內容和現實意義各是什么?
答:“沉默的螺旋”理論是以人的從眾心理為依據,認為人們總是害怕處于孤立狀態,當自己的意見與大多數人的意見不相符合時就不會說出自己的觀點來。 現實意義:“沉默螺旋”理論將一種普遍的心理規律運用到效果分析中,提供了一個有效的理解途徑,并且與現實有著相當的吻合程度,因此,很快得到了傳播學界的重視與認可。
2、大眾傳播的社會功能是什么?(拉斯韋爾、賴特、施拉姆、拉扎斯菲爾德對此的觀點各是什么?)——同填空題第六題
四、論述題
1、試論述多維視野中的受眾觀念及其現實意義?
答:(1)作為靶子的受眾,子彈、及其代表。子彈論又稱為魔彈論、靶子論、皮下注射論,是效果研究早期通行的理論。它的基本思想,就是大眾轉播具有強大的轉播效果,其情形猶如子彈射向坐以待斃的靶子。
(2)作為差異性個體的受眾:個體在需求、心理結構、先天條件、后天習性、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對個人的形成起關鍵的作用,因而大眾傳播對個體的影響因人而異。
(3)作為差異性群體的受眾:可細分為三種觀點:第一種認為:受眾是由性別、年齡、宗教、政黨、文化程度、職業等社會要素構成的群體。同一社會群體的成員對大眾傳播內容的注意與反應形式大呢個大體是一致的。它以群體差異性代替個體差異性,對于頻道制等細分受眾的傳播策略意義重大。第二種認為。受眾是一個亞文化群體,如同性戀者,他們有自己的話語、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他們構建了自己的文化,這對大眾傳播信息的接受與理解產生了影響。第三種認為:受眾處于一種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這張網左右著人們對媒介信息的選擇與反應,如從眾現象。
(4)作為消費者的受眾
(5)作為權利主體的受眾
(6)作為解碼者的受眾。在編碼與譯碼的傳播活動中,受眾是信息的解碼者,它根據自己頭腦中的規則,解讀傳播者傳遞過來的文體信息,解讀結果可能與傳播者一致,也可能是部分一致或完全不一致。
2、試論述現代社會“信息環境的環境化”現象。
答:李普曼認為:信息環境,即擬態環境。它不是現實的再現,而是媒介通過對象征事件或信息的選擇加工后向人們提示的環境。李普曼指出:“我們必須特別注意到一個共同的因素,這就是在人與他的環境之間插入了一個擬態環境,他的行為是對擬態環境的反應。但是,正因為這種反應是實際環境又發生了實際的作用。而且,隨著大眾傳播的發達和信息社會的發展,大眾傳播所提示的信息環境就越具有演化為顯示環境的趨勢,這就是所謂“信息環境的擬態環境化”,或者說信息環境的實現化。
形成這一現象的關鍵因素,就是大眾傳播,由于大眾傳播信息的公開性、權威性、顯著性和大批量生產,現代社會的虛擬環境的比重越來越大,影響也越來越大。 這一現象揭示了大眾傳播對社會的作用機制,即大眾傳播具有形成信息環境的力量,并通過人們的環境認知活動來制約人們的行為。這種功能需要辨證地看待,一方面,信息環境的環境化現象,表明大眾傳播媒介延伸了人類的認知,另一方面,大眾媒介如被別有用心的個人或群體所操縱,那就可能出現蒙蔽輿論,制造謊言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