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老實”一詞很難說是褒義或者貶意了。說你這個人太老實,那無異于罵你是個大笨蛋。因為事都是你忙的,可最后好處全都是人家的。所以常言道,老實人吃虧,老實人無用。這里的“老實”是貶意。
但若說你這個人很不老實,那無異于罵你是個大壞蛋了。因為事都是人家干的,可最后的好處,卻全都是你的了。為人如此奸詐滑溜,已是走向了“老實”反面的極端。這里的“ 老實”是褒意。
這年頭,沒有人想當“笨蛋”,也沒有人想當“壞蛋”,因而既沒有人想讓人家說自己“不老實”,也沒有人想讓人家說自己“太老實”。因此,既不要太老實,又不要太不老實,實行中庸之道,便成了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了。
沒有人想當“笨蛋”,也沒有人想當“壞蛋”,因此,實行中庸之道,便成了大多數人的人生選擇了
老實人被欺負
老實人一般膽小怕事,安分守己,對人對事謹小慎微,從不會隨便得罪別人,即使別人得罪了自己,也不會記恨在心,更不會以牙還牙。對于別人的一點點恩惠,也牢記心中找機會給予報答。這種人在單位里,一定是被欺壓的絕好對象,最苦最累沒人肯干的工作必定是這種人去干,最有油水可撈的事,必定與這種人無緣。道理很簡單,上司要你做和不給你做,全是工作的需要,從不帶一點私人恩怨。這種人去到外面,遭遇也一樣。為什么?因為社會上有的是壞人、惡人,以及不壞不惡卻專門欺負老實人的人,這些人的本性就是大事干不了,但欺負老實人卻十分內行。因此,老實人被欺負,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自古如此,而且現在以至將來恐怕也莫不如此。
“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自古如此,因此,老實人被欺負,實在是順理成章的事。
老實人不受重視
老實人在群體中基本上處于一種不受重視的地位,沒有什么實際影響力,也很難出類拔萃成為領導者。老實人的這種生存狀況與其本身所具有的一些基本特性是分不開的。首先,老實人不善于表現自己,自己的優點與能力常常不為人所知,給人的印象很平常,所以很難引起他人的重視。其次,老實人不善于為自己的長遠發展謀劃和爭取利益,實力跟不上。即使是有自己的看法也很難產生影響力,有多高實力就有多大的發言權這是人類一切外交行為中最基本的一條定律。
再次,老實人不懂得運用也沒有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手腕,在處理各種關系上原則有余、圓通不足,很難建立起自己的威信,也不容易使自己成為一個廣受歡迎的人。最后,老實人不加入任何的利益團體,也缺乏給別人帶來實惠的能力,而給別人帶不來好處的人在整個利益關系的鏈條中就要處于不被人重視的地位。
老實人在群體中沒有什么地位,在利益分配過程中就沒有什么發言權,只能被動地等待組織或其他人的安排。現實利益畢竟是有限的,而人們對利益的需求又是層出不窮的,所以,老實人常處于一種任人宰割的地位,別人吃肉他喝湯,甚至連湯都沒有。如此循環往復,老實人便會陷入一種利益的惡性循環,實力越來越弱,地位也越來越低。
那么,什么是提高自己群體地位的根本方法呢?根本方法只有一條,那就是要努力壯大自己的實力。而實力不是靠恩賜所能得到的,它必須靠我們自己積極的努力去主動爭取。
老實人要想在群體中確立起自己的地位,就必須使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方法實現一個根本性的轉變。我們激勵老實人,就是要促成這種轉變的快速實現,使老實人不再成為社會最底層也是最受忽視的人。
如此循環往復,老實人便會陷入一種利益的惡性循環,實力越來越弱,地位也越來越低。
老實人軟弱可欺
老實人往往成為某一群體或某種關系中的受損者,他們就是我們通常聽說的那些“受氣包”。老實人的一個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怕”字當頭,不“敢”為先。害怕受到傷害,害怕承擔責任,不敢突破常規,不敢表述情緒……做什么事都瞻前顧后、畏首畏尾。有良好的計劃不能實施,有正當的利益不敢維護,使自己始終處于一種躲避退讓、被動挨打的地位,更助長了不良用心者得寸進尺、肆無忌憚的囂張氣焰,而老實人自己本人呢,既在利益上受損又在心情上受折磨,可謂是飽受身心的雙重磨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其實就是一個互相適應
的過程。這就像是一堆球放在一起進行相互碰撞,球質不能太硬,太硬了就會傷人傷己,但也不能太軟,否則就會被別人壓扁,喪失了基本的生存空間。老實人就屬于那種球質太軟的人,其交際行為基本上是一種退縮、隱忍型的,主張“和”為貴,強調“忍”為上,結果往往不能守住自己的最底限,不戰而降。說到底,這主要是因為老實人缺乏與別人爭斗的決心、勇氣和信心的緣故。
老實人不敢爭,間接地是源于其觀念上的束縛。老實人想當然地認為,只要遵守原則,就會自然而然地得到想要的結果,去爭奪、去斗爭是對原則性的一種違背,因而是不道德的也是不可取的。老實人以安分守己為美德,以爭權奪利為丑惡,以不爭為高尚,以爭斗為可恥。因此根本就從思想上失去了進行爭斗的勇氣。老實人誤以為,不爭不斗是獲得利益的最好方式,最安全、最可靠也最合理,這在計劃經濟下可能是對的,因為你即使是爭斗也沒有效果,只能適得其反,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就大不相同了,不敢爭斗、不去爭斗就不會有機會送上門來,更不會有免費的午餐供你享用。
老實人不敢爭,直接的原因就是害怕承擔后果。畢竟任何突破常規的行為都要冒一定的風險,任何的斗爭都可能會有流血犧牲,老實人被想象中的后果所震懾,從此便變成了軟弱者。而人一旦在一件事情上變得軟弱,那么就很可能會出現“多米諾骨牌”效應,在接下來的一連串事情上繼續軟弱下去。
老實人不敢爭,直接的原因就是害怕承擔后果。畢竟任何突破常規的行為都要冒一定的風險,任何的斗爭都可能會有流血犧牲,老實人被想象中的后果所震懾,從此便變成了軟弱者。
老實人朋友少
老實人的朋友通常不多,在關鍵時候能幫上忙的朋友就更少了。老實人的生活圈子總是那么大,他們不善于結交新朋友。老實人不會有目的地去主動接近一個人,如果這樣做,他們會臉紅、結巴,被人家一眼洞空,老實人自己也會覺得沒用。老實人不習慣于客套、不會應酬,喜歡就是喜歡,不喜歡就是不喜歡,溢于言表。所以,老實人認識的人不多,搭得上話的人不多,辦成的事也不多。于是,老實人心里便覺得很窩囊,常有感慨,連別人也不無可惜地議論:“哎,這人太老實了!”
為什么老實人總是在事業上展不開手腳,為什么老實人在緊要關頭總是無人相助?不是老實人人緣不好,也不是老實人能力比別人差多少,關鍵在于老實人不善交際,有價值的朋友太少之故。在現代社會,朋友少就好像路不通,不能四通八達、互通有無,辦起事來自然就磕磕絆絆。俗話說的好,“多個朋友多條路”,正是這個道理。
與其說老實人能力差,倒不如說其交際觀念存在著偏差更為合適。
說到底,一切有關人際關系方面的學問和技巧都來源于對“人”的本質的研究和體察。準確地把握對方的個性特征,及時地掌握其心理變化,并相機調整自己的應對策略,這是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的前提和基礎。而老實人恰恰是在認識“人”這個問題上不能保持清醒和理智,說得更尖刻一點,就是缺乏必要的悟性;他們往往以一種理想化的方式來看待和對待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們總是以一種“以不變應萬變”的態度來處理自己與周圍世界的關系,因此總是消極被動、事與愿違。
簡單地說,就是老實人不能理解人的差異性和復雜性,不懂得靈活運用道德標準,不是根據現實需要而是只憑藉主觀理念來思考和處理問題。
老實人存在著人際交往上的偏誤,導致了不善外交成為老實人最致命的弱點之一,也是老實人事業無成的關鍵所在。
為什么老實人總是在事業上展不開手腳,為什么老實人在緊要關頭總是無人相助?不是老實人人緣不好,也不是老實人能力比別人差多少,關鍵在于老實人不善交際,有價值的朋友太少之故。
老實人孤立
老實人只與合得來的人交往。
所謂的“合得來”,并不是指可以合作共事,而是指基于性格、道德、習慣、趣味等的相似性而產生的感情相娛相悅。這種“合得來”是以非功利化為指向的,它不看對方的身份和地位,也不指望對方給自己帶來什么實際利益,它只是出于一種精神的需要,帶有情緒化的特征。
許多老實人只交往合得來的人,那么,凡是不符合其標準的人就一概拒絕,不相往來,也不顧及其中的利害關系。這種處世方式帶有很明顯的書生氣,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非常濃厚,人際交往也不可避免地成為整個社會利益鏈條中的一環,以功利為取向的交往地位提高了,這個時候,還抱著一副書呆子氣,自以為清高有境界,結果只能是離群索居,被人孤立,處處吃虧。
老實人以道德感和主觀好惡作為自己行為的準則,鄙視人際交往過程中的利益動機和利益行為,凡是與自己的道德觀念和主觀好惡不同的人,一概不與交往。許多老實人還以清高脫俗自居,自認為有道德品質上的優越感,這更增強了其以主觀好惡取人的行為模式。人生中有幾個知心的朋友,即使不多也是常事,但這決不是生活的全部。人活著需要各種各樣的朋友,不同的朋友可以滿足人們不同層次、不同方面的需求,我們固然需要品性相投的友人,但同樣也需要事業上的伙伴、利益上的合作者,沒有這些人的幫助,我們的人生同樣的不完美。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以主觀好惡評判一個人,則天下沒有什么人可以交往了。
所以,以“合得來”與否作為人際交往的唯一標準實在是一種偏誤,正確的做法是:既要交合得來的朋友,也要能交合不來的朋友。
人類社會是一個人們因相互需要而結成的共同體,因此,人與人之間互有利益上的需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了。通過互利互惠、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相互合作式的人際交往,我們可以辦成一個人通常難以辦成的事,不斷地壯大自己的實力,從而為自己遠大人生目標的實現奠定堅實的基礎。有些老實人也明白通過哪些交往能給自己帶來哪些利益,但他們就是做不到。與合不來的人交往,他們會感到心理負擔很重,情感上受不了,又不能得體地掩飾和控制自己的這種不適,結果感到自己很累,很受壓抑,遠不如獨來獨往那般輕松自在,而跟他在一起的他會感到尷尬。老實人最典型的一種心理就是,“跟你合不來,還要敷衍你,真是受不了”。這與老實人的道德感過強有關,道德感過強者往往會走極端,即用道德來劃界線把人分成黑白好壞兩種對立的類別,這往往會使他們缺乏理解和寬容,變得視角偏狹、心胸狹窄,缺乏必要的容忍度。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老實人不容易當上領導,也不容易團結一大批人干成大事業。
以能否合得來作為交友的唯一標準,危害是顯而易見的。最重要的一個后果就是,你融不到別人的利益圈子里去,因此,困難時也不會有人站出來維護你的利益。有的時候,即使你甘于清貧淡泊、一心想做隱士也做不得,因為獨善其身者的自我防衛能力也太差了,只要你惹得別人不高興,麻煩就會自動找上門來。所以老實人為了開拓視野,增強生存能力,就必須放下架子,廣交朋友。
俗話說: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以主觀好惡評判一個人,則天下沒有什么人可以交往了。
為什么賺錢很難
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沒有一點社會關系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關鍵的問題是,我們到底擁有多少社會關系,并且是否認真思考過它對我們生存的重要意義,或者說,從理論上誰都懂得關系的重要性,但是,面臨生存困境,很多人并未想到自己的社會關系還能幫自己賺到金錢。
首先,很多人認為自己現有的關系對于賺錢沒有幫助,同時又認為要想賺錢,就必須結交經濟界的關系。這種看法不能說沒有道理,但是卻太浮淺,眼界也太狹窄。
只有經濟界的朋友才對自己賺錢有幫助嗎?下邊的例子也許不合適,但將說明一些道理。
我們知道,在一些職能部門工作過的人,包括新聞記者,做起生意來總是容易得多,成功率也高。他們是賺的腐敗錢嗎?其實他們也不過是妥善地利用了自己的關系而已。
為什么老百姓賺錢總是那么艱難?
第一,確實社會關系太少。
第二,不太懂得社會關系的重要和社會關系如何運作。
我想后一點也許更重要。
所以,為了追求更多的財富,我們首先得解決一個觀念問題,不能一談到關系,就想到不正之風。其實,只要關系運用得得當、合法,多一些關系不是多一些生存的幫手嗎?就是在最文明的國度里也是這樣。
人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沒有一點社會關系的人,幾乎是不存在的。
老實人多抱怨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成功人士會對環境大發牢騷,抱怨不停,煩躁不安,盡管他可能克服了天大的障礙才有他的成功。相對的,我們卻常常見到老實人不斷抱怨環境惡劣,社會不公,因為他缺乏喜樂和富裕。真正的問題是:哪一個先行——態度或成功?答案是,在所有的情況下,要先有勝利的、正面的態度,才會有終生的富裕。
你的環境本來就如此;從來就沒變。你被欺騙了,被占了便宜,或遇上破產——這些因素都無法改變。如果你的父母無法送你上大學,如果你必須半工半讀,或者走十公里去上學——這些都是你的過去。抱怨是沒有用的,現在該是忘記他們,繼續前進的時候了。
當你決定拋開你的抱怨時,你將會發現人生變得比較順利、有趣。它只會讓你可憐自己——悲傷、憤怒、受害、多疑或自以為是。當你為你的局限辯論時,你的想法和話語只會妨礙你,大大干擾了你的迸發能力。把抱怨掃除,你就可以創造出創造力,和容許聰明才智爆發的空間。你將可以更專注地活在當下。不要專注在問題上,你就會開始看見解決之道。
不要抱怨“我不行”,你就會對自己有一個比較正面的看法。
它所需要的只是一個簡單的決定,決定阻止自己掉入抱怨的老習慣。起初可能很困難——甚至可笑。習慣是很難更改的。可是在這種情況下,卻值得努力。當借口或抱怨浮上心頭時,輕輕把它趕走,好比你趕走野餐上的蒼蠅一般。不要過于擔心。你很快就會習慣沒有抱怨的生活所帶來的美好感覺,以及隨著你嶄新的勝利態度而來的成功。
我們很難找到一個成功人士會對環境大發牢騷,抱怨不停,煩躁不安,盡管他可能克服了天大的障礙才有他的成功。相對的,我們卻常常見到老實人不斷抱怨環境惡劣,社會不公,因為他缺乏喜樂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