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
《以文話郁》征文賽(Y43)
------------------------------------------
郁氏文化
傳/遞/真/善/美
志在銀發業 珍惜夕陽紅
——記“助老一姐”郁志珍
作者|郁蘭春 蔡新
在海門市養老業界,郁志珍被譽為“助老一姐”已有十個年頭了。
她創辦的“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很少宣傳,更不打廣告,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學習參觀者川流不息,慕名入住者絡繹不絕。有好事者將她的名字與敬老養老聯系起來。說她志在“銀發業”,珍惜“夕陽紅”,稱她“助老一姐”,實至名歸。
百姓點贊,同行稱道,各級政府更是重視,各種榮譽紛至沓來。“江蘇省十佳品牌養老基地”、“江蘇省金牌服務示范基地單位”、“江蘇最具責任感愛心慈善大使“……。至于地、市級的榮譽這里就不贅述了。
筆者初訪她時,第一印象就一個字“真”!說話真摯、待人真誠、辦字真心,質樸得如鄰家大姐。
“敬老做得好是‘積德’做得不好就是‘缺德’”
這是郁志珍院長發自肺腑的內心獨白,也是她的辦院理念,樸素的語言表達出來的是一個黨員干部對待養老事業的強烈責任心和使命感。
郁志珍作為一個退休黨員干部,她認為在現代社會中老年人對自己晚年幸福的向往更為迫切,因此創辦一家民辦養老機構,使入住老人晚年幸福成了她退休后最大的工作目標,她從未把老年服務中心作為產業來經營,而是作為自己余生事業來運作。
筆者在訪問中聽到這樣一句話:“我們出的是白粉力,得的是白菜的利”。話糙理不糙,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中,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真正做到以服務為中心,長年堅持,難能可貴!
郁志珍她把她的養老機構視為中國傳統美德中的“積德”之事,千方百計辦好、辦強。并認為如辦不好便是“缺德”,這種樸素的辦院理念,正是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的最鮮明特色,也是全市養老機構的最大亮點!
助老一姐郁志珍,功德無量!
養老院工作不單是管“身” 更重要的是管“心”
人至暮年,身體患有各種老年疾病十分正常,因為各種疾病帶來的各種痛苦更是普遍存在。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在郁志珍院長的帶領下,為老人解除病痛傾注了大量心血,中心建立了各種醫療保障制度,并且從退休干部中物色了一位原醫院院長擔任副職,主管老人的身體健康。
最能體現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特色的是,中心不僅管老人的“身”,還關注老人的“心”。
郁志珍認為,愈是進入暮年,老人們心理愈是脆弱,他們比其它群體更需要“尊嚴”,更需要“價值”,也更需要“刷存在感”。故此,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設置了專門的心理健康保障體系,幫助老人們解決各種心理問題,盡量滿足他們的心理需求。
中心有位老人八十六歲了,由于老伴患有嚴重疾病,需要他陪護,因此他身心俱疲,比較壓抑,中心了解到這位老先生長期擔任學校領導,又多才多藝,是南通地區著名京劇票友,又拉得一手好京胡,是一位很受人尊敬的長者。
了解了他的情況后,中心為他設法找到當地一網絡文化平臺,這個平臺專門從事當地文化歷史研究的和創作,中心還動員他寫一些地方歷史,創作一些文學作品,并教會他使用微信與外界溝通,讓他們用現代通訊工具進入外部世界,從而找回他的自身價值。
這一招果然靈驗,由于老先生確實有點真才實學,他的作品在網上好評如潮,點贊不斷。老先生感動得老淚縱橫,他感到自己又回到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
還有一位老太太,剛入住中心時,狀態很差,由于腦部患腫瘤,手術后頭都抬不起、全身癱瘓,更嚴重的是進食不能自如,整個人處于特別護理的狀態。對于這個老人,中心不離不棄,除了配備專職人員照料外,重點對她進行健康飲食和心理疏導,使她感受到人間的溫暖,感受到生命的可貴。幾個月下來,她的頭雖然無法抬起,但自信立起來了,呑咽雖然有困難,但歌聲響起來了。現在在這個老年服務中心,人們經常看到這位輪椅上老太低垂著頭,輕輕地哼唱一些好聽的曲子,老太的親屬感激地說:郁院長積德啊!
是的,人到晚年,總有人感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鼓勵眾多老人要有“滿目青山夕照明”的心態。
“我們無法使老人‘返老還童’,但希望做到永葆一顆‘童心’”;
郁院長在長期的養老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帶規律性的真知灼見,并予以深化、提高,再運用到實踐中去。
她發現生活中有許多長壽老人被稱為“老小孩”,這批“老小孩”共同的特點就是有一顆童心,無憂無慮、樂觀豁達。她說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無法使老人‘返老還童’,但千方百計使他們擁有一顆童心。對他們延年益壽肯定是有好處的。
作為一大特色,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基本做到“月月有活動,周周有節目,天天有游戲”,整個中心,天天歡聲笑語,周邊小區居民戲稱“月亮灣的笑聲”。
活動有請進來的,也有走出去的,各地社區藝術團的演出,各地老年模特隊的走秀,學校志愿者的慰問,社會各界的捐助.......。春暖花開時春游,金秋十月的秋游,周邊景點的旅游,各種形式的活動讓老人們褪去滄桑,回歸童年。
節日:中國的傳統節日都過,外國的部分節日也過,過得富有童趣,過得重返少年;甚至有些節日,像“立夏”此類二十四節氣也過,老太太們可以織些“蛋袋”。老頭們可以“斗蛋”,在節日的氛圍中讓他們回憶色彩斑斕的少兒時代,讓他們重返那時的青蔥歲月。
游戲:每天8:30左右,中心的老人們都集中在大廳內開展各種游戲活動,中心既進行一些益智性的游戲,也展開一些有海門地方特色的傳統游戲,讓老人們在游戲中忘掉一切煩惱,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郁院長說: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不同于一些“高、大、上”的貴族化的老年公寓,也區別于一些單純“吃好喝好”的農村養老院,我們倡導根據實際情況,發揮自身優勢,辦出月亮灣的特色。
與老人們相伴 共度夕陽紅
郁院長在十年前創辦這個中心時由于資金不足,把“家”都賣了,她志在銀發業,下決心在后半輩子,為敬老養老事業竭盡全力。她與老伴商量,把家也搬進了中心,與老人們相伴,共度“夕陽紅”,十年如一日,她做到了,月亮灣老年服務中心辦得紅紅火火,老人們都生活得開開心心。
當筆者問起她這十年有些什么感受跟我們分享時,這位“助老一姐”顯得十分平靜,她說“我自己也是老人了,我感同身受,我知他們想些什么?需要什么?我只是跟著我的心去干去做,整個中心的體制、機制、制度及措施,一切都為老人們著想,這就夠了!”
是的,語言與她的人一樣質樸,自然。當我們辭別中心時,已是夕陽時分,晚霞似火,“月亮灣的笑聲”持續不斷,我們最深切感受到的,這是郁院長身上人性的光輝......
作者簡介
郁蘭春,男,1947年生于海門余東郁家土地堂鎮,曾任鄉鎮黨委書記、海門慈善會主任。海門郁氏文化研究院院務委員會主任。
蔡新,男,46年生于郁家土地堂。南通市作家協會會員,江蘇文峰集團中央商廈總經理,現居海門。海門郁氏文化研究院院務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