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S報告系統要求報告的五大類病原微生物,結合書上的判讀標準,用了多篇文章寫了自己的一些心得體會,再用幾篇把一些知識點做個總結:
第1點:非腫瘤性所見,包括:(第一部分)要求報告的病原微生物:第1版有衣原體,后續的版本取消了;第2版TBS是五種;第3版TBS增加了巨細胞病毒。(第二部分)選擇性報告的其他非腫瘤性所見:炎癥,放療,宮內節育器,子宮切除后腺上皮細胞形態,萎縮。(第三部分)沒有特別列出的其他非腫瘤性所見:輸卵管上皮化生,角化的細胞改變,淋巴濾泡性宮頸炎。
判讀意見的格式是:先寫明“無上皮內病變或惡性病變”,接著注明規范的病原微生物報告術語。然后是選擇性的報告內容(如果覺得沒必要,可以不用報告出來)。最后部分沒有列出的通常可以不用報告,當然,如果覺得對于臨床有幫助的,也可以報告出來,比如:提示濾泡性宮頸炎。
書本上的報告范例,紅色箭頭是總的判讀意見,綠色箭頭是第一部分報告內容,藍色箭頭是第二部分報告內容(也可以不用報告出來)。
書上的圖片,箭頭所示的為衣原體感染后形成的相對特異的細胞形態學變化。胞漿空泡化,核被擠到一邊,胞漿內出現大約一個微米左右的病原體始體,看起來就像一只只眼睛,比喻成牛眼睛是不合適的,牛眼很大,衣原體很小,大小差不多是正常宮頸管腺細胞的核仁大小。如果眼珠子很大,要仔細分辨到底是細胞核還是病原體。
書上的示意圖,紅色箭頭是衣原體處于繁殖階段的始體(個人感覺大了些,不過我也沒更好的圖片展示),藍色箭頭所示的均為細胞核,空泡狀的胞漿內如果仔細觀察,應該可見一些小顆粒,為衣原體的原體。這樣的形態學特點,很多時候與細胞的空泡變性難以區分,用細胞形態學改變來提示衣原體感染敏感性與特異性都不高,遠遠不如PCR等技術方法檢測準確,所以從第2版TBS報告系統開始,取消了這一報告術語。
上面的文字與圖片是第3版TBS英文原版中的截圖,要求報告的病原微生物項目中加入了巨細胞病毒,報告術語應該也規范為“細胞形態改變,符合巨細胞病毒”。
百度詞條:巨細胞病毒(Cytomegaoviyns,CMV)亦稱細胞包涵體病毒,是一種皰疹病毒組DNA病毒。CMV具有典型的皰疹病毒形態,其DNA結構也與HSV相似,但比HSV大5%。其特點是細胞腫大變圓,核變大,核內出現周圍繞有一輪“暈”的大型嗜酸性包涵體。
在看第3版TBS之前從來沒有關注過巨細胞病毒引起的細胞形態學變化,看書之后這一年的時間也沒有遇到過病例(文獻報道其感染率還略高于HSV),我不禁猜測:是不是書本上所描述的大型嗜酸性包涵體,工作中并不容易遇到,或者是我們的片子巴氏染色出來就是藍染的呢?
中倍鏡下,血性背景,大量高核漿比的細胞,散在或者成團排列,考慮異常嗎?這個病例在培訓的時候,幾乎所有的老師都看成惡性,倍數放大觀察下。
高核漿比的細胞核型比較一致,都是圓形,胞漿極少,核染色質完全凝集,這些都是大小不一的淋巴細胞。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是:我們每天根據宮頸細胞學片子中的中性粒細胞來報慢性炎癥,當代表著慢性炎癥的淋巴細胞真正出現在我們眼前的時候,反而不認識他了。這樣的病例誤診為HSIL或者其他惡性腫瘤,本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就一條經驗:小細胞的HSIL或者其他腫瘤,細胞形態很少小于中層鱗狀上皮細胞的核。我們來標記下圖中的細胞大小,見下圖:
作為標尺的中層鱗狀細胞核的直徑大約是8微米,背景中的這些小細胞標記出來大概在3到7微米之間,正是不同分化程度的淋巴細胞的大小。我所遇到的幾例濾泡性宮頸炎的病例,幾乎都是過診斷病例,所以這個TBS報告系統非腫瘤性所見沒有特殊列出的病變,需要熟悉,謹記在心。
濾泡性宮頸炎常發生于老年人,組織學上面可以看到在表皮內形成淋巴濾泡,從而很容易造成取材時的出血。“老年人,血性背景,高核漿比細胞”,這些因素湊在一起,極易過診斷。切記細胞的大小,核染色質完全凝集是鑒別要點!
這篇文章總結的是非腫瘤性所見相關的一些少見病例,希望能給大家帶來些幫助,也希望有遇到這些病例的老師能多留言交流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