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黃商賈氏子午流注十二時用藥
天干地支對應臟腑歌訣
十天干對應臟腑歌
甲膽乙肝丙小腸,丁心戊胃己脾臟,庚是大腸辛屬肺,
壬系膀胱腎癸藏,三焦變向壬中寄,包絡同歸入腎方。
十天干對應人體部位類象
甲頭乙項丙肩求,丁心戊肋己屬腹。庚是臍輪辛為股,壬脛癸足一身覆。
十二地支對應關系歌
子屬膀胱水道耳,丑為胞肚及脾鄉, 寅膽發脈并兩手,卯本十指內肝方,
辰土為脾肩胸類,巳面齒咽下尻肛, 午火精神司眼目,未土胃脘膈脊梁,
申金大腸經絡肺,酉中精血小腸藏, 戌土命門腿踝足,亥水為頭及腎囊。
若依此法推人命,岐伯雷公也播揚。
目錄:
編號 時辰 辯證 子午流注組方
01號方 子辰時 膽胃不和證 山藥、干姜、甘草、大棗
02號方 丑時 血瘀證 甘草、赤芍、桃仁、益母草
03號方 丑時 肝陽上亢證 茯苓、丹皮、梔子、炒麥芽
04號方 寅卯時 肺陰虛證 金銀花、白果、魚腥草、杏仁、
05號方 巳時 脾陽虛證 山藥、茯苓、甘草、藿香
06號方 巳時 氣虛證 山藥、干姜、丁香、人參
07號方 午時 心陽虛證 小桃仁、生姜、陳皮、薤白
08號方 未時 心陰虛證 丹皮、阿膠、酸棗仁、生地
09號方 申時 腎陽虛證 山藥、丹皮、益智仁、肉桂
10號方 酉時 腎陰虛證 山藥、丹皮、茯苓
11號方 戌時 胞絡傷寒證 茯苓、甘草、陳皮、薄荷
12號方 亥時 三焦實熱證 梔子、薄荷、淡竹葉、金銀花
附表:用藥性味、歸經、功用簡介
臟腑對應癥候群詳述
01號方 膽胃不和證
組方:干姜、山藥、大棗、甘草
主治癥狀:胃脘脹滿疼痛,噯氣頻多,嘔吐、兩脅脹滿竄痛,冷熱交替,頭暈,目眩,咽干口苦,心煩失眠,少食,表情淡漠,悶悶不樂,多疑善慮,女子出現月經期紊亂,行經不暢,痛經。
02號方 血瘀證
組方:赤芍、桃仁、甘草、益母草
主治癥狀:情志不舒,懶言少語,悶悶不樂,眼睛凹陷,黑眼圈,目倦神疲,眼睛干澀,眨眼,視物模糊,迎風流淚,花眼近視,色盲,眼睛異常,兩膝酸軟,手抖,腿抽筋,搖頭,手腳麻木,肌肉蠕動,白發,頭眩暈多夢,易驚醒,耳鳴如蟬,月經不調(量少或經閉),便秘(血虛型),灰指甲或易斷裂,口渴不欲飲,舌淡少苔,發生各種嚴重肝膽疾病。
03號方 肝陽上亢證
組方:丹皮、梔子、茯苓、炒麥芽
主治癥狀:性情急躁,易怒,精力異常充沛,喜動(小兒多動),喜歡明亮,皮膚干枯,口苦,咽干,厭食,腹脹,臉色發青,發紫,發紅,眼袋大,眼球突出,眼紅癢痛,眼球震顫,頭目脹痛,耳鳴如潮,入睡難或噩夢多,口渴欲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頭重腳輕,腰膝酸軟,青筋暴露,飯后兩脅脹滿并扯動小腹疼痛,陰囊濕疹,睪丸熱腫,脹痛,女子月經提前,量多,色紫或經間期出血,舌紅苔黃或兩邊青紫,手掌的顏色發紅或發青,反映在面部則呈潮紅或絳紫,或有紅血絲,黃褐斑,雀斑。比照西醫中高血壓,血糖高,肥胖癥,膽囊炎,甲亢等癥候群。
04號方 肺陰虛證
組方:二花、白果、魚腥草、杏仁
主治癥狀:干咳無痰或痰少而黃稠,或咳痰帶血,大便干燥,小便短赤,潮熱盜汗,手足心熱,喉嚨干癢,口干,咽燥,喑啞,鼻干痛,舌紅苔少干燥有裂痕,面部兩顴潮紅,易生座瘡,酒糟鼻,皮下紅疹,皮膚過敏(紅腫熱病)等皮膚問題,易感冒,鼻炎,肺氣腫,結腸炎,肺心病。
05號方 脾陽虛證
組方:藿香、茯苓、山藥、甘草
主治癥狀:四肢不溫,胃脘冷痛,遇寒涼加劇,得溫痛減,口泛清水,食后做吐,腸鳴胃脹滿,不思飲食,喜熱飲,大便淌,肌肉酸懶,神疲乏力,少氣懶言,面部肌肉呆板,后背肌痛,精神抑郁,嗜睡,思慮過度,牙齒出血,女人經血量多,經期長或量少,推后,色淡或白帶清稀,唇白,舌體胖大,苔白有齒痕,反映在面部青黃,易生黃褐斑,座瘡,皮膚松弛,皮膚瘙癢,口周面頰額頭易生白色皮疹,反映在臉型則出現浮腫,黃腫,月臃腫,水腫或黃瘦。
06號方 氣虛證
組方:丁香、山藥、干姜、人參
主治癥狀:面色稍白,少氣懶言,語氣低微,神疲倦怠,心悸納少,頭暈目眩,畏風自汗,動則加重,舌淡少苔,脾、腎、心、肺、小腸、大腸所有氣的運行失常。
07號方 心陽虛證
組方:小桃仁、生姜、陳皮、薤白
主治癥狀:四肢不溫,心悸氣短,活動加重,長吁短嘆,自汗,少氣懶言,乏力,語言低微,心慌胸悶,心里懦弱,失眠,健忘,小腸蠕動無力形成便秘(氣虛便秘),舌嫩而苔白胖大,脈搏細弱無力,面色白無光澤,或面色青黑,在兩眉之間易生白頭粉刺。在太陽穴易生黃褐斑,神經性黑痕,反映在手部則中指變形。
08號方 心陰虛證
組方:丹皮、阿膠、酸棗仁、生地
亂想胸悶,心中焦慮,倦怠,口干,心顫或眩暈,舌色暗紫,舌尖疼痛,舌瘦而苔燥,或有潰瘍、裂痕,更年期癥狀明顯,反映在面部則面紅潮熱或青紫或血管擴張,太陽穴易生黃褐斑,精神性黑痕,兩眉間易生紅色座瘡,顴骨易出現紅色血絲等。
09號方 腎陽虛證
組方:益智仁、丹皮、山藥、肉桂
主治癥狀:怕冷,手腳涼(重者夏天也涼),精神不振,腰膝酸冷,自汗,嗜睡,多夢,腰痛,關節痛,聽力下降,凌晨腹瀉或便秘,小便清長或余瀝不盡,夜尿頻多,下肢浮腫,性功能減退,小腹牽引睪丸墜脹疼痛或陰囊收縮,遇寒則甚,遇熱則緩,陽痿,早泄,女性宮寒不孕,白帶清稀,月經延后量少,色暗,有塊或痛經,發質干枯,斷裂脫落,白發記憶力減退。
10號方 腎陰虛證
組方:山藥、丹皮、茯苓
主治癥狀:怕熱,手腳心熱,煩躁不安或午后潮熱,健忘少寐,腰酸腿軟,盜汗,咽干舌燥,入夜更甚,小兒多動,身材矮小,發育遲緩,成人早衰,記憶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眩暈耳鳴,牙齒酸痛易松動,發質干枯,脫落,白發,便秘,小便短赤,尿頻,尿痛,男子遺精,性功能亢進,女子形體漸瘦,經期紊亂,內分泌失調,月經提前,量少,色紅或經間期出血,甚至及早閉經,舌瘦紅,苔少而燥有裂痕,反映在面部則呈絳黑色斑點,如同黑色假面具,面部潮紅,顴紅(越到下午臉越紅),在耳部,下顎,下巴,頸部長褐色粉刺,座瘡,過敏等。
11號方 胞絡傷寒證
組方:陳皮、茯苓、薄荷、甘草
主治癥狀:頭痛連頸,沉重如裹,昏沉乏力,四肢不溫,倦怠嗜臥,少食干嘔,胸悶惡風,頭痛遇寒即發,偏頭痛,眩暈,耳鳴,重聽,舌苔白厚。
12號方 三焦實熱證
組方:梔子、薄荷、淡竹葉、金銀花
主治癥狀:五心燥熱,狂躁,喜冷食,脘腹脹滿,咽紅腫痛,口舌生瘡,口干渴,口臭,牙齦腫痛,口腔糜爛,小便黃赤,尿道灼熱,疼痛,胃脘灼熱疼痛,清谷善饑,胃雜,肺熱實喘,大便秘結,瀉下穢臭,便膿血,舌苔厚,干燥。
12個藥方用藥29種藥品性味歸經及功用
山藥: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益氣養陰,能補脾胃、益肺腎。
茯苓:甘、淡,平。歸心經、肺經、脾經、腎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
甘草:甘、平。歸心、肺、脾、胃經。補脾益氣,潤肺止咳,緩急止痛,緩和藥性。
丹皮:苦、辛、微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活血散瘀。
益智仁:辛、溫。歸脾、腎經。溫脾開胃攝唾,暖腎固精縮尿。
肉桂:辛、甘、熱。歸腎、脾、心、肝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經脈。
金銀花:甘、寒。歸肺、胃、大腸經。清熱解毒。
白果:甘、苦、澀、平,有小毒。歸肺經。斂肺平喘,收澀止帶。
魚腥草:辛、微寒。歸肺經。清熱解毒,排膿利尿,開胃消食。
杏仁:苦、微溫,有小毒。歸肺、大腸經。止咳平喘,潤腸通便。
阿膠:甘,平。歸肺、肝、腎經。補血,止血,滋陰潤肺。
酸棗仁:甘、平。歸心、肝經。養心安神,斂汗。
生地:甘、苦、寒。歸心、肝、腎經。清熱涼血,養陰生津。
梔子:苦、寒。歸心、肺、胃、三焦經。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炒麥芽:甘,平。歸脾、胃經。行氣消食,和中健脾,退乳消脹。
赤芍:苦,微寒。歸肝經。清熱涼血,散瘀止痛。
桃仁:苦、甘,平。歸心、肝、大腸經。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小桃仁:同上
益母草:苦、辛,微寒。歸肝、心包經。活血調經,利尿消腫。
薄荷:辛,涼。入肺、肝經。疏風,散熱,辟穢,解毒。
淡竹葉:甘淡,寒,無毒。入心經、腎經。清熱除煩,利尿。
藿香:味辛;性微溫。歸肺;脾;胃經。祛暑解表;化濕和胃。
干姜:味辛,性熱。歸脾、胃、心、肺經。溫中散寒,回陽通脈,燥濕消痰,溫肺化飲。
大棗:甘,溫。歸脾、胃經。補中益氣,養血安神。
丁香:辛,溫。入肺、脾、胃、腎四經。溫中、暖腎、降逆。
人參:性平、味甘、微苦,微溫。歸脾、肺經。大補元氣,復脈固脫,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
陳皮: 溫;辛、苦;歸脾、肺經。理氣健脾,調中,燥濕,化痰。
生姜:辛、微溫,歸肺、脾、胃經。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解魚蟹毒。
薤白:味辛;苦;性溫。歸肺、心、胃、大腸經。通陽散結,行氣導滯。
29種藥物個人經驗分類:
中府用藥:益智仁、肉桂、炒麥芽、干姜、陳皮、薤白、大棗、丁香、茯苓、甘草。
滋陰用藥:山藥、阿膠、赤芍、桃仁、小桃仁、酸棗仁、益母草、生地、丹皮、人參。
攻清用藥:梔子、白果、魚腥草、杏仁、二花、薄荷、淡竹葉、生姜、藿香。
子午流注十二時用藥真正含義在于按照臟腑疾病自身傳遍規律用藥。子午流注十二時實際上是用來指導針灸治療時辰的,現在類比用藥意義也是如此,掌握臟腑傳變規律,才能獲得奇效。
人為病,一般來說也就是飲食誘發膽胃不和開始,膽胃不和者首先傷肝,肝主血,從淤血起病。淤血引起肝氣不舒,瘀滯而化熱,引起肝陽升發,木火刑金,損傷肺陰,木橫辱土,損傷脾陽。脾陽虛弱,則中氣不升,食而不化,引起火源不足,心屬火,則心陽虛弱,引起陰陽兩傷。心火不足則命門火衰,造成腎陽虛弱。由于肺陰已傷,腎陽不足,陰陽五行相生不利,造成腎水不濟,損傷腎陰。臟腑諸陽具虛,易傷風寒,風寒入內,侵襲胞絡久而成疾,積而成熱,最終三焦實熱癥候群出現。因此,治病當從調和膽胃開始,進食良好后方能調理氣血,進而辯證補臟腑陰陽,臟腑陰平陽秘,則胞絡、三焦寒熱易攻。
歷史中曾經出現多個中醫派別:補土派,滋陰派,攻下派等,都是名家圣方。其實從其論著來看,只是治病切入點不同而已,并非完全偏執一方。在我看來,補土為先,意為調和肝脾膽胃功能,病人既有食欲,又能受納,還能運化,進而尋求陰陽,重在陰中求陽。待到各臟腑功能正常,方能攻清去疾。
上述12方用藥,多為上品,中品,且以中府用藥為重,滋陰藥物為全,清解藥物為后,藥無一烈性。實乃三家集大成,少了銳氣,多了平性,以調中為補,滋陰而養陽,陰平陽秘而攻清疾病自下。藥方簡練,可以合并用藥,亦可以隨證加減,要臨證認真辯證論治。
十二經用藥
心經
問君何藥補心經,遠志山藥共麥冬,棗仁當歸天竺黃,六味何來大有功。玄參苦,黃連涼,木香貝母瀉心強;涼心竹葉犀牛角,朱砂連翹并牛黃。溫心藿香石菖蒲;引用細辛獨活湯。
肝經
滋補肝經棗仁巧,薏苡木瓜與貢膠;瀉肝柴胡并白芍,青皮青黛不可少;胡黃連,龍膽草,車前甘菊涼肝表;溫肝木香吳萸桂;引用青皮川芎好。
脾經
補脾人參綿黃耆,扁豆白朮共陳皮,蓮子山藥白茯苓,芡實蒼朮甘草宜。瀉脾藥,用枳實,石膏大黃青皮奇。溫脾官桂丁藿香,附子良姜胡椒粒。滑石玄明涼脾藥;白芍升麻引入脾。
肺經
補肺山藥共麥冬,紫菀烏梅與參苓,阿膠百部五味子,棉州黃耆更湊靈。紫蘇子,與防風,澤瀉葶藶瀉肺經,更有枳殼桑白皮,六味瀉肺一般同。溫肺木香冬花尋,生姜干姜白蔻仁;涼肺黃芩與貝母,人溺山梔沙玄參。馬兜鈴,瓜蔞仁,桔梗天冬必去心;引用白芷與升麻,連須蔥白用幾根。
腎經
補腎山藥甘枸杞,螵蛸龜板與牡蠣,杜仲鎖陽巨勝子,山萸蓯蓉共巴戟,龍虎骨,懷牛膝,五味菟絲與芡實,再加一味懷熟地,共補腎經十八味。瀉腎不必多求方,知母澤瀉兩相當。溫腎肉桂并附子,鹿茸故紙海沉香,亦溫腎,膃肭臍;涼腎知柏地骨皮,再加一味粉丹皮;引用獨活肉桂奇。
胃經
補胃需用蒼白朮,半夏扁豆綿黃耆,芡實蓮肉共百合,山藥還加廣陳皮。瀉胃火,亦如脾,再加一味南枳實,更添芒硝與大黃,多加石膏謝更急。溫胃木丁與藿香,益智吳萸與良姜,香附白肉草豆蔻,厚樸胡椒生干姜。涼胃葛根條黃芩,滑石黃連玄花粉,知母連翹石膏斛,梔子升麻竹茹尋,十三味藥涼胃火;白芷升麻引胃藥。
膽經
補膽龍膽與木通;柴胡青皮瀉膽經。溫用陳皮制半夏,更加生姜與川芎。涼用竹茹與黃連;引用盡皆同肝經。
大腸經
問君大腸何藥補?左旋牡蠣白龍骨,桔梗米殼訶子皮,山藥肉蔻并蓮肉。川大黃,南檳榔,枳殼石斛瀉大腸,再加芒硝桃麻仁,蔥白三寸瀉更強。干姜肉桂吳茱萸,三者同時能溫腸,引藥盡皆同胃經;槐花條芩涼大腸。
小腸經
小腸石斛牡蠣補;瀉用木通共紫蘇,連須蔥白荔枝核,同為瀉劑君知否。小腸要求溫,大小茴香烏藥根;涼用黃芩天花粉;引用羌活與高本。
膀胱經
橘核菖蒲補膀胱,益智續斷龍骨良;瀉用芒硝車前子,澤瀉滑石石葦幫。溫用烏藥并茴香;涼用黃柏生地黃,甘草梢,亦屬涼;引用盡皆同小腸。
三焦經
滋補三焦用益智,更加甘草與黃耆;瀉用梔子并澤瀉;溫用姜附頗有益。原石膏,地骨皮,清涼三焦功效急。引入三焦不用別,藥與肝膽無差異。
心包經
地黃一味補包絡;瀉用烏藥并枳殼;溫肉桂;涼梔子;柴芎青皮是引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