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話”讓孩子很困惑
3歲的妞妞在吃早餐,不小心把牛奶弄撒了,媽媽過來收拾爛攤子,很生氣地說“看你干的好事”,妞妞完全沒有明白媽媽的意思,所以第二天吃早餐的時候,她又把牛奶倒在桌子上,然后興奮地叫媽媽“媽媽快來呀,我又干了一件好事了!”
2-4歲的寶寶,正處于語言發展、邏輯思維發育的關鍵期,他的詞匯突飛猛進,但是對于語意甚至寓意的理解卻仍處于發展中,所以經常會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如果家長經常說反話,那么孩子就會很困惑,一方面不利于孩子理解能力的發育,另一方面家長與話語完全不同的表情讓孩子無法猜測到家長真實的意思,不利于親子之間的溝通。
緩兵之計不宜多用
4歲的樂樂很淘氣,媽媽很是頭疼,這不,小家伙又在沙發上蹦蹦跳跳的跑來跑去,媽媽說什么他也不下來,媽媽很生氣“你快下來,聽話!你再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樂樂很不情愿的下來了。媽媽很習慣用這種方法說話,不是說“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就是威脅“你不乖,我就走了,不回來了!”有一天,媽媽臨時出差沒有告訴樂樂,晚上樂樂沒看見媽媽,大哭大鬧,“爸爸,樂樂聽話,爸爸讓媽媽回來吧!爸爸,媽媽是不要我了嗎?”爸爸用了好長時間,才讓樂樂相信媽媽不是不要他了,但是媽媽回來后,樂樂變得很粘人,好久才恢復。
家長在要求得不到孩子配合的時候,往往會很說一些類似樂樂媽媽這樣“我走了”“我不愛你”“我不喜歡你”的話,其實這在家長心里是個緩兵之計,威脅一下孩子,逼他就范。可是時間一長,就會有一些副反應,比如孩子習慣家長總是這樣說,再也不當真;或者就是像樂樂這樣,相信媽媽不愛他了,沒有安全感,心理健康受到傷害。相信傷害孩子,讓孩子處于不安和焦慮之中是每個家長都不愿看到的,所以不要用反語來威脅孩子,而是要建立良好的家長威信和規則意識。
說反話影響孩子與人的溝通
3歲半的軒軒很愛哭,一件小事也會惹得他哭上一陣子,媽媽總是勸說,可是也很心煩,終于在軒軒沒搭好積木又大哭的時候,媽媽爆發了“你哭吧,你就使勁哭吧,你哭個夠!”,軒軒哭了一會兒,見沒有人來安慰,就停止了,可媽媽以為找到了一個對付軒軒哭鬧的法寶,每次軒軒哭的時候,都會這么說。軒軒上幼兒園,看見其他小朋友哭了,也過去說“你使勁哭,你哭個夠!”,小朋友和老師都很詫異軒軒的做法,漸漸地沒有人喜歡和他在一起玩了。
家長在一氣之下,偶爾說些不適當的話來發泄一下是在所難免的,可是千萬不要總是拿反話來刺激孩子,否則寶寶就會在同樣的情況下用這些話來“安慰”別人,因為他的語言能力還不足以發現什么是“反話”、什么是“正話”,他只會學著套用家長的用法,這很可能會阻礙寶寶與他人之間的溝通,讓別人產生錯誤的想法,認為寶寶不講禮貌、沒有同情心,會讓他在不知不覺間失去朋友。
幽默的反語也會傷害孩子
2歲半的琪琪活潑可愛,但是他的動作偏快,平衡方面發育較差,總是會摔跤。在他摔倒、撞上東西的時候爸爸總是說“你這個小笨笨呀!怎么這么不小心”。其實成人都能聽出其中蘊含的愛意。但是琪琪卻大哭起來“嗚嗚,我是個大笨蛋,爸爸不喜歡琪琪了,琪琪太笨了”,爸爸被琪琪的反應嚇到了,一時間不知道如何安慰寶寶。
中國的語言和國外有很大差別,西方習慣用“蜜糖”“甜心”來稱呼自己所愛的人,而中國習慣用“傻瓜”“笨蛋”來表達自己的愛意;然而孩子還不會體會出這些反語的含義,而且他們習慣用大人的觀點來評價自己,所以,他們會真的認為自己很傻、很笨,這會給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帶來無法彌補的傷害。
2-4歲是孩子發展自我意識和語言能力的關鍵期,所以在此期間,不要用反話讓孩子困惑,要用一些積極的正面引導甚至輔以肢體語言讓孩子明白了家長要表達的意思;不要用反話來刺激孩子、傷害孩子,而應當給予孩子更多的愛與接受,慢慢建立良好的規則意識。當然,正話反說會緩解壓力、帶來幽默,可以適當應用來對抗挫折感。比如寶寶辛苦搭的積木倒塌了,媽媽說“天啊,你搭得很輕松呀,可是大樓怎么累得趴下了?!”寶寶沒準會發出會心一笑,學習家長用笑來應對情緒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