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3日,央視獨家欄目《焦點訪談》就新學期影響全國中小學的一件“大事”進行了深度解讀。那就是歷時幾年,經百位專家多次修訂審核的部編教材,已正式投入使用。
除了“大量經典老課文回歸”“小學語文先學漢字,再學拼音”,新教材還有哪些新變化?背后又有哪些深度思考?
讓我們聽聽“部編本”語文教材的總主編溫儒敏、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翟小寧為我們講講新教材背后的故事。
央視《焦點訪談》視頻,點擊即可播放哦~
新教材新在哪?“部編本”教材主編詳解教材亮點
語
文
”1
小學語文先學漢字,再學拼音
溫儒敏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
第一課,我們設計的時候,有意用的是楷體字,楷體比較接近書寫,六個字很大,產生一種沖擊力,‘天、地、人、你、我、他’,后面是‘金、木、水、火、土’。
一方面很傳統,很中國,另外漢字第一印象有一種沖擊,他一生都會留下它的印象的。
為什么要改變以往多年來孩子們一上學就學拼音的傳統呢?還有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要降低學習的難度。
2
大量經典老課文回歸
溫儒敏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
這個教材是公共知識產品,它要照顧到方方面面的需求,同時又要講規律性,講教學的規律。我們考慮了經典性、可讀性,適合語文的程度,適應語文教學的需要,太深也不行,太淺也不行,甚至篇幅長短都有要求。
像朱德的《回憶我的母親》《蘇州園林》,像《中國石拱橋》這些都是老課文,啟用了很多老的課文,經典的課文。
翟小寧
中國人民大學附屬中學校長:
因為學生讀什么書,接受什么樣的教育,他就會成為什么樣的人。
他接受中國文化的熏陶,就對中國文化有一種歸屬感,有一種熱愛之情,將來不管走到哪里,他都有一顆中國心,這樣的話,我們才真正是說在培養我們炎黃子孫的后代,中華民族的后代,在為中華民族傳承文化的基因。
3
名著導讀成教材亮點,閱讀篇目大幅增加
溫儒敏
部編本語文教材總主編:
現在語文課的教學,大家不太滿意,社會上也不滿意。我認為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現在的語文課,讀書太少了。
所以我們想讀書問題應該是語文教學的一個牛鼻子,要鼓勵孩子們,通過學語文,要多讀書,讀好書,好讀書,甚至還要讀整本的書。
有一定的閱讀量,他才能夠把語文素養、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才能夠上去。不是通過做題可以解決問題的。
新教材在課文之前,就特別教給學生朗讀課文的方法,“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
培養孩子們的讀書習慣,教給孩子具體讀書方法,這也是統編語文新教材的突出亮點。
在小學階段,特別開辟了“和大人一起讀”“我愛閱讀”欄目。
在初中階段,除了朗讀,還教給孩子們默讀、精讀、快速讀、跳讀等的具體方法技巧,并且設置一定數量的自讀課文和名著導讀,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整個教材雖然課文數量有所減少,但是衍生閱讀量大大增加,引導語文課往課外閱讀延伸。
歷
史
”1
重點突出展示古代文明成果
在《歷史》新教材中,也用重點篇幅突出介紹了中國古代燦爛的文明成果和傳統節日、傳統美德、民族精神等內容,培養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親切感,增加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理解和認同。
在講述中國古代歷史的41課中,有9課是專門介紹中國古代各個歷史時期燦爛的文化成果的。
2
注重加強國家主權意識的教育
這次統編歷史新教材還有一個突出亮點,就是十分注重加強國家主權意識和海洋意識教育。新教材以史實為依托,講述了西藏、新疆、臺灣及附屬島嶼釣魚島、南海諸島等作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歷史淵源。
道德與
法治
”1
新教材強調德法兼修
這次統編的《道德與法治》新教材由原來的品德課調整而來。顧名思義,就是更加強調德法兼修。
王敬波
法治教育專冊教材主編:
在這個法治專冊設計中,特別強調公民這種概念介入。
作為一個現代人,應該說這種公民意識是做人的一個基礎,這恰恰是我們在法治精神當中所要傳達的,自由、平等、誠信這樣一種公民的基本素養。
版權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