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好幾天沒更新了,倒不是偷懶,一直在看一本書。今天的文章就是關于它的,寫了兩天,有點長,希望你能看完。
一
這兩年,內容付費、知識付費成了潮流。
這潮流與知識和內容本身的關系不大,就像一個菜市場,前陣子冬瓜好賣,這陣子茄子好賣,小販們進貨賣貨,并不真的關心蔬菜。
“內容付費”和“互聯網+”一樣,都是商業語境下的詞匯,是人們對什么東西更容易賺錢的趨勢判斷。
有人誤以為,內容付費、知識付費火了,內容和知識也就火了。這太想當然,這里的關鍵點在于,現代商業要求快捷、方便。我立刻付款,你立刻給我一罐可樂,這里面的流程越通暢,體驗越好。但是,知識畢竟不是可樂,它不是開蓋即飲的,任何知識的獲得,都需要付出努力,并且,這個過程不能被簡化和替代。
然而現在的大多數知識付費產品,都在販賣不可能的捷徑。我并不反對知識產品,只是眼下有太多產品并不真的對知識和內容上心,只是蹭著潮流掙快錢。
另外,對待知識和內容,還有一個誤區,即我們太關注表面的,行動和技巧上的東西,對于更為本質的知識,無動于衷,沒有熱情。
不管是在哪個平臺,具體的方法論,都最受歡迎,比如說如何時間管理,如何炒股,如何快速自我提升等等。
當然,方法論很重要。但在有些問題上,過于關注技巧,并不一定有用。比如要不要離婚,要不要分手,如何對付渣男,如何在職場上位,如何對待夢想和現實之間的落差等等。這些具體問題困惑著我們的生活,當然需要解決,但這些問題并非僅此一例,你處理完一個問題,會接著出現另一個問題,它們聚合在一起,正是生活。
情感博主教給你的辦法,并不能處理每一種情況,你只有獲得一個自洽的價值體系,清楚地認識自己,才有可能在這些問題面前不再那么焦躁不安。就像武俠小說里寫的,只練技巧套路是不行的,還需要內功心法,它是一團溫熱的能量,是技巧得以發生的可能。
在過去一年里,我推薦了很多關于“何為良好生活“、“何為人生意義”的書籍,其中既有對生活經驗的反省,也有從理論上進行整體把握的嘗試。倫理學是哲學的一個重要部分,與我們生活密切相關。當我們面對生活中具體的價值判斷、對錯選擇時所提出的問題,大都是倫理學所關心的。
如果你確實對生活感到迷茫,不妨讀一讀倫理學的書,它一定比心靈雞湯更管用。
最近我又讀了兩本倫理學的入門書,一本是何懷宏的《倫理學是什么》,一本是程煉的《倫理學導論》。前者是面向大眾的,過于淺顯,密度較低,讀起來快感不足。后者是一本教科書,封面是我們所討厭的那種,但是內容卻非常不錯。下面就談談后面這本書。
二
《倫理學導論》這本書不厚,不像我們想象的“導論”那樣難讀,甚至可以說它相當輕盈,甚至優美。
是的,優美是這本教科書的第一個優點。這里所說的優美,當然不是指文辭,而是指結構。
結構的優美,在建筑中最容易看到,不論是古典建筑還是現代建筑,它們站在那里,自己就會說話。結構之美,簡潔是一條鐵律,簡潔不是簡單,一幢建筑可以很復雜同時很簡潔,簡潔是一種把握核心的能力。
程煉的《倫理學導論》就很簡潔。它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挑戰”,介紹目前倫理學面對的挑戰;第二部分為“基礎”,簡述倫理學的基礎概念是什么;第三部分為“理論”,介紹了幾種重要的倫理學理論。
第二個優點,在于思辨的行文。在這本書中,作者展示了每一個理論的論證過程,并且提供了諸多對某一理論的不同意見,讓我們在觀點的不斷碰撞中去掌握和接近它,而不是像我們從前固有的結論-接受模式。
所以,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你會體會到思辨的樂趣。
第三個優點,在于作者不僅僅只是對倫理學的歷史進行梳理,還提出了目前倫理學受到的挑戰。這很現實,也很有意義。對我來說,這幾個挑戰,也是我非常困惑的地方。
三
下面就來看看作者所說的六個挑戰,分別是什么?
挑戰一:利己主義(人人都是自私的)。
利己主義可以分為兩類:心理利己主義和倫理利己主義。心理利己主義聲稱自私是人性中某種根本性的特點,這是一個事實,人就是這樣,無可辯駁。倫理利己主義則是一種關于生活的行動原則,即,我們在做任何選擇的時候,都應該不斷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
如果這兩種說法是對的,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道德,將無疑受到挑戰。
利己主義有一個頗有說服力的觀點:我們一切的仁愛之舉都是偽善,不管是友誼、行善還是別的什么行為,歸根結底是從自我利益出發的。比如,我給路邊的乞丐錢,真正原因不是因為我同情乞丐,為他的利益著想,而是因為我看到乞丐的樣子心理不平靜,為了讓自己平靜才給他錢。歸根結底,人還是自利的。
利己主義者認為:我們覺得自己有高尚的動機,是因為我們并不真正知道或者意識到自己最深層的動機,即自己的利益。
這一說法,如同棒喝。但這是真的嗎?
仍以乞丐的例子來看。當我們看到乞丐的處境時,心里感到不平靜,我們給他錢換取平靜,這當然是自利的。但是,我們為什么會感到不平靜呢?我們所以感到不忍,感到憂傷的理由是什么?如果我們對于乞丐的困境漠不關心,就不會從給予乞丐幫助的行動中獲得快樂,所以,在這個例子里,我們不可能是完全自私自利的。
當然,利己的心理一定廣泛存在,但是將它推導至絕對狀態,顯然是不可能的。
關于利己主義,還有一個論證方法,即從“自私的基因”出發,認為既然基因的唯一目的就是復制自身,那么人的本質當然也是如此。但這顯然搞錯了概念。基因是基因,人是人。有人認為母愛的出現,是因為具有母愛的動物在繁殖和傳播基因上更容易成功。在這里,母愛不過是基因復制的面具,但是這個推理是錯誤的,它混淆了一個東西是什么和一個東西是怎么出現的。它并沒有說母愛不存在。
利己主義當然仍然很有市場,但顯然,它不可能成為我們所有生活的準則。
挑戰二:決定論
決定論和自由意志是哲學中的重要課題。決定論,簡單的說,就是指一切都是被決定的。
如果世界上的一切都是被預先決定了的,那么我們的決策和行動,無論是好是壞,都是我們自己無法控制的,因此我們是不自由的。
不自由會導致我們的道德責任無法立足。
一個精神病人可以不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但一個健康的成人必須如此。只有自由的、為自己所控制的行為才是我們為之負有責任的。
關于決定論和自由意志之爭,雖然作者在書中巧妙的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沒那么好搞定。由于它不是我所特別感到困惑的部分,今天就先略過了。
挑戰三:上帝之死
這個挑戰,對中國人來說,似乎也不怎么挑戰。因為,我們一直以來都沒有一個上帝的觀念。對于基督教的信徒,尼采說“上帝已死”是非常震撼的,因為這樣一來,他們就失去絕對的權威,失去了道德的信心。他們習慣了絕對了立法者,如果他不在了,他們將會感到無所適從。而我們的倫理道德一開始就不是建立在上帝的基礎之上的。
挑戰四:相對主義
這是我所困惑的部分,也是現在很流行的一種觀念。
相對主義者聲稱,對人類而言,不存在普遍可接受的倫理標準。
這里又要提到《奇葩說》,在半決賽那一期關于“愚人井”的辯論中,陳銘說了一個例子來證明人其實無法知道什么是對,什么是錯,也就是說價值判斷是相對的。
這個例子是這樣的:波斯國王大流士把他治下的一群希臘人召到面前,問用多少錢可以讓他們吃掉他們父親死去的尸體。希臘人答,多少錢都不可以。但一群被稱為卡拉丁人的印度人,則有吃掉亡去父親的遺體的習俗。
除了上面的例子,愛斯基摩人在20世紀之前,有讓妻子陪客人過夜的待客之禮,并且還有殺嬰的傳統,這也與我們所認為的道德行為不同。
我們都知道,禮節和習俗因社會而各不相同,一種舉止在一個社會中很得體,在另一個社會中可能是不恰當的。道德相對主義進一步認為,道德就像禮節,不同社會所實踐的道德有著相同的有效性,彼此之間沒有優劣對錯之分。
相對主義說,你不贊同甚至譴責其他文化的社會實踐,認為別人是錯誤的,不道德的,那是因為你的判斷使用的是你自己的文化中的標準,別人可以用他們的標準來評判你的社會,兩種標準都只在各自的局部有效,他們之間不存在一個中立的或者客觀的標準來判斷對錯。不存在所有時候、所有地方,適用于所有人的道德判斷。
這種說法很難辯駁,因為我們確實感到在具體的生活中因為差異性,很多標準都是相對的。但是,這并不代表一切都是相對的。
卡拉丁人和希臘人雖然習俗不同,但可能表達了接近的倫理原則——尊重故去的父親。愛斯基摩人對待嬰兒的態度也并不是根本地與我們不同,過繼和領養在愛斯基摩人的社會中非常普遍,放棄嬰兒是最后之舉,并不是首要選項。
還有一個例子是裹小腳,以及非洲大陸上對女性的割禮,雖然它們長期存在,并被認為合理,但是它們顯然是對人的一種傷害,這種合理性,是否值得堅持?
道德一個重要功能是提升人群的福利狀況,與之背道而馳的習俗,無論有多么深厚的傳統,都是不道德的。相對主義在這里,顯得尤為輕薄。
在我們考察文化多樣性的時候,更應該看到文化共性。比如,從人身安全方面看,在一個隨意殺人而不為過的社會里,任何人的生命都得不到保障。幾乎每個社會都會將謀殺與其他可能“正當”的殺人區分開來。盡管不同文化的道德規范在這些方面都存有不同程度的差異,但這些差異并不影響更高層面上的共性。
相對主義還與一個現代美德——寬容——聯系在一起。這正是我們難辦的地方。不過這里有一個邏輯問題,所有相對主義者,無論來自那種文化,都說他們應該寬容其他的文化,這樣一來,寬容則成為一個普遍性的規范要求,而這個結論正是相對主義所想要否認的。
另外,無條件的寬容并不總是有價值的。超出了限度,寬容就變成冷漠和不負責任。
挑戰五:主觀主義
有一種觀點認為在任何問題上,雙方無所謂“對”“錯”,他們都是在表達自己的觀點。任何一方相信的事情,對他們自己而言就是對的,不存在一方比較正確的說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觀點,僅此而已,多說無益。
這種觀點很高階,因為它回避了被爭論問題的內容,不討論哪些證據支持或反駁哪一方,而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爭論和分歧上。
這種高階立場,對事實領域而言,是站不住腳的。但是在道德和一般的價值觀領域卻頗為流行。假設兩群人在爭論死刑應該保留還是廢除,主觀主義者會說,保留派和廢除派對他們各自而言都是對的,但到底該廢除還是保留,不存在客觀的正確答案,多說無益。
道德主觀主義的基本思想是,道德不是普遍的,而是因人而異的。這似乎是道德相對主義的極端化,不過也有不同,道德主觀主義否認道德的社會性。
主觀主義呼吁我們要做個人道德的主人,拒絕外部權威,每個人發展自己的道德。可以說,主觀主義在一個根本層次上挑戰了道德的普遍性。
但是,主觀主義的態度并不真的站得住。即使我們不能證明在某個問題上誰對誰錯,我們也不能由此推斷這個問題上的所有看法都是同樣合理和正確的。主觀主義給了很多人偷懶的機會和借口,排除了人們道德判斷對錯的可能性。
我們當然應該小心外部權威,但是不應該為此放棄辨明是非的可能。主觀主義的高階立場,其實是沒有立場,它是不可戰勝的,也是無聊和無賴的。
挑戰六:科學主義
科學研究的都是客觀的事物,科學主義認為道德不是客觀世界的一部分,所以倫理學沒有科學之名。這個問題,心理學也斗爭了很多年。沒什么意思,不展開了。
四 何為善?
在西方倫理學說,善和正當一直是兩個核心概念。一個是關于價值或善的理論,另一個是關于行動的評價理念。
當我們在討論價值時,推到極致,我們會問,什么事物才是終極的或者內在的善?
關于這個問題,倫理學史上有很多回答。一些東方宗教認為,終極的善應該是心靈的一種冥思狀態。某些西方的教義中,最終的善是存在于對上帝的膜拜和絕對服從之中的。
倫理學中影響最大,人們最為熟悉的觀點是,只有某些心理狀態才能夠得上是內在善或惡。對某些人而言,心理狀態指的是快樂和痛苦這類感受,對另一些人而言,心理的狀態指的是欲望的滿足。
這里有幾種關于價值(福祉)的理論。
其一:享樂主義。倫理享樂主義把道德的或正確的行為定義為將快樂最大化和痛苦最小化的行為。
我們在生活中,總會說“開心就好”,我們想要快樂多于痛苦,期待自己的生活一帆風順,快樂幸福。如果我們一直感到快樂,那么這樣的人生就是值得過的。
但是,這里也有一個問題。快樂和痛苦都是心理狀態,我們從很多科幻電影中看到過這樣的場景,當你被接上一臺電腦之后,永遠都會感到幸福快樂,如果這是可能的,這樣的生活是否是你想要的呢?
其二:趣向論。趣向論可以簡單的表述為:一個人的福祉取決于他是否擁有他要的東西。
享樂主義是一種實質性的福祉理論。實質性的理論制定了哪些東西是內在地善,因而構成了一個人的福祉,在享樂主義者看來,這些東西就是快樂。相比之下,趨向論是一種形式的福祉理論,它只告訴人們如何發現一些東西是內在地善,但是并不指定是哪些東西。
趣向論在今天有很高的支持率,我們天天嚷嚷的實現理想,就是趣向論的觀點。不過趣向論也有一個缺點,即我們會不會追求錯誤的趣向呢?希特勒的理想是消滅所有猶太人,這樣的趣向是好的嗎?
其三:至善論。
這種觀點認為有些客觀的善和惡,一個人的福祉水平是由他生活中包含的這些客觀善和惡決定的,客觀善越多、客觀惡越少,他的生活就越好。
在至善論者看來,即使某些事情不能帶來快樂,但是它是善的,也是值得做的。
以上三種理論,我個人更偏向于趣向論和至善論。
五 幾種倫理理論
下面介紹幾種非常重要的倫理理論。
一個典型的倫理理論通常包含兩個部分,一個部分是價值理論,說明哪些東西是善的或有價值;另一部分是行動理論,說明哪些行為是應該的、允許的或禁止的。
借助這個區分,一般倫理學家把倫理理論分為目的論的,和義務論的。
目的論的理論先獨立的定義善,然后將正確的行為定義為促進了善的行為。目的論認為善的概念優先于正當的概念。義務論則相反,它堅持正當的獨立性和可還原性:一個行為本身就有內在的道德價值,不管它是否導致可欲或最佳結果。
一個例子:一位天才科學家和一位普通工人乘坐高空熱氣球出現故障,如果不跳下一個人,熱氣球將會墜毀,兩個人都將死去。再設想這位科學家是地球上最有可能攻克艾滋病的人選之一。如果你能決定他們的生死,你將如何做?遵循什么原則?
如果你認為科學家應該活下來,因為這個結果比另一個結果更好,那么你就是目的論者。如果你認為他們的生命價值是平等的,應該得到尊重,使用體現公平的抓鬮之類的方法決定,你就是義務論者。
1)功利主義
功利主義顯然是一種目的論,它的核心概念是功利,這種功利和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功利有所差別,這里的功利是中性的。
古典的功利主義以邊沁和密爾為代表人物,他們持有一種享樂主義的功利主義理論。
邊沁所要做的就是計算痛苦和快樂的量,如果一件事情能夠產生更多的快樂而不是痛苦,那么這件事情就值得做。但是困難的是,我們該如何測量呢?
密爾對此進行了補充,分辨了高級的快樂和低級的快樂。
但是困難仍然存在:是否所有人類的價值都可以還原為快樂的經驗?另一個困難在于,如何比較人們決然不同的快樂經驗?
2)義務論
義務論者認為我們在追求利益最大化時必須接受某種制約,一個行動的道德價值不是完全由它的后果所具有的性質來決定的。
義務論的立場是:行為本身就具有內在的道德價值,一個人的行為在道德上是否正確,在于它是否符合某些義務或規則的限制,而跟這個行為的收益無關。
對于一個團體或國家的決策層來說,當然是功利主義更便于決策,但對于個人來說,義務論是難以擺脫的。
康德的道德理論就是義務論的,我們都聽過“絕對命令”,撒謊是不對的,就是不對的,不因為場合的不同而改變。
康德的義務論,有一套很通順的邏輯。康德認為,我們是理性的行為者,我們都會依據理由去行動。在道德領域,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能做,將遵循普遍法原則來推導。
普遍法原則指的是:只按照你能同時愿意它成為一個普遍法則的準則來行動。比如說撒謊。設想一個人人都撒謊的世界,如果你不愿意生活在這樣的世界,就不應該這樣做。
3)美德理論
后果主義和義務論都是以行動為中心的。在道德實踐中,許多時候道德的判斷不是評價行動的,而是針對行動者的。倫理學中的美德倫理,就是把關于人的品格的判斷作為基本的道德判斷的理論。
美德理論學將重點放在“什么樣的人是值得做的”和“什么樣的生活是值得過”的這些問題上。
這是一種古老的倫理理論,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的核心問題就是來討論什么樣的品格是值得擁有的。
看《論語》,君子如何,小人如何,也是一種美德理論,有一種鼓勵我們成為擁有美德的人的愿望。
但是,為什么我應該成為一個有美德的人呢?
回答這個問題的第一種做法是,論證每一種美德的作用,比如誠實的好處,勇敢的好處等等。第二種做法是論證美德本身就是值得追求的價值。
我很喜歡美德理論,因為這種理論有一種吸引力,即,我們會在實踐這種理論的過程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有一種自我完善的可能。
以上,并沒有窮盡倫理學的所有方面,討論得更多的是一些基礎概念,以及個人倫理生活里的東西,至于社會倫理,關于公正的部分,則討論的較少。
看完這本書,你不會立刻變成一個智者,知道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所有問題。但是,至少可以厘清一些概念,并開始思考:對你來說,你更傾向于那種價值論?更傾向于哪種倫理理論?
在這些理論中,更重要的不是皈依于哪一種,而是發現從這些不同角度思考問題的可能性。并漸漸形成自己的價值體系,不至于碎片而茫然。
- 不止讀書-
魏小河出品 微博 豆瓣 知乎 @魏小河
不止好物
點擊下面的標題查看詳情
▼
1.影迷不可錯過→一款扎心的帆布包,文藝好看還實用
2.夏天到了,非常實用的果汁機,讓自己瘦下來→嗯哼,人是可以瘦的
3.質感超高的本子→這可能是我見過最美的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