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旱是長期無降水,無灌溉用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的空氣干燥,土地缺水的一種現象。由于部分地區依舊存在水利長期失修,因此即使不在干旱地區也存在由于短期高溫無降雨,以及灌溉條件差導致的階段性干旱。因此凡是有階段性干旱的地方,都應該視作存在旱災風險。
因此在農作物品種上要盡量懸著旱地作物,或者選著具有耐旱性、抗旱性品種。除了在品種上選著抗旱耐旱作品種以外,還需要合理使用磷、鉀鈣肥、施用外源ABA、高嶺土等促進氣孔關閉,減少蒸騰作用,同時可以采取地膜覆蓋,滴灌等方式節約用水,合理用水。
因為不同作物在其不同的生育階段,生理上要求的適宜溫度與能忍受的臨界溫度不同,所以有的作物甚至在低于20℃時候都會產生冷害。冷害會造成作物生育期延遲,不能在初霜到來之前成熟;也會造成作物在抽穗開花期生殖器官損害,造成空粒而減產;也會造成如稻瘟病等病害發生。
因此在應對冷害時候,應該采取早熟晚稻品種、耐低溫晚稻品種,躲過低溫對花粉受精影響;也可以通過調整播期,提早播種;還可以通過灌水保溫抵抗冷害;噴水或根外追肥均可達到增溫目的。
7月以來的持續高溫已經對很多地方的玉米、水稻結實率造成了影響,產量嚴重降低。這是由于持續高溫造成大氣干旱,引起植物水分平衡破壞,在短時間內給作物生育和產量帶來巨大影響。如果在日最高氣溫大于30℃,相對濕度小于30%,風力在3級以上,還會形成干熱風,這種干熱風會加劇干、熱的危害程度,造成作物青枯或者枯熟,處于開花期的水稻會變成白穗。
在高溫來襲的時候,有條件可以灌水降溫,或者噴霧降溫,沒有條件的可以氮肥促進作物生長,增加抵抗能力。不同品種也有不同的耐高溫能力,挑選耐高溫耐干旱品種也有助于抵御熱害。
洪澇對于作物的危害主要是在淹水的時候,會造成土壤中充滿了水,空氣不能夠自由進入土壤,植物的根部缺乏生命所必須的氧,而且土壤中還會累積二氧化碳和有機酸等有毒物質,影響根系發展,時間一長就會造成植株窒息死亡。
應對洪澇災害時候應該積極排水,清洗被泥沙覆蓋的葉片,促進作物的恢復。同時要興修水利設施,保證排灌及時方便。
冰雹最顯著特點就是,能夠砸傷農作物,甚至砸死農作物,所到之處,農作物減產嚴重。雪災主要會造成冬季的大棚倒塌,壓死農作物,或者凍死農作物。
因此要積極查詢天氣預報,及時做好防護措施,例如及時掃雪,加固大棚,用雙手努力減少天災對農業影響,切不可坐以待斃,看著大雪壓塌大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