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是一種比較古老的食用豆類作物之一,分布在世界各地栽培,其中我國是亞洲蠶豆生產主要國之一。蠶豆的蛋白質含量僅次于黃豆,是植物蛋白的一個重要來源。蠶豆秸稈、葉莢中蛋白質含量高,是家畜的優良飼料;植株還可作為綠肥添加土壤中;另外,蠶豆可加工成許多副食品等。可見,生產蠶豆的意義還是非常大的。
蠶豆是一種喜冷涼、濕潤氣候的冷季節豆類。主要茬口適宜安排在冬季和春季,所以在安徽、河南等地,現在可陸續播種越冬蠶豆了。
1,根
蠶豆為錐形根系,由主根和側根組成。主根粗壯,入土深達1米左右,主根上著生側根系,水平延伸生長于主根周圍50厘米處。蠶豆根上著生根瘤,根瘤呈粉紅色長橢圓形狀。
2,莖
蠶豆莖桿直立,呈四棱形,中間空且汁液較多,莖表面光滑,一般株高30-150厘米左右,成熟后莖變為黑色。在幼苗期,可根據幼莖不同的顏色區分出不同的品種。
3,葉
蠶豆的子葉較肥大,在土壤中萌發;真葉為2-8片小葉組成的羽毛狀互生偶數復葉。在主莖基部第一二節長出的小葉稱為基葉,從第三節以上長出的葉較大。小葉葉片肥厚,呈橢圓形,無毛,正面為綠色,背面略呈白色。
4,花、果
蠶豆的花為短總狀花序,著生于葉腋間的花梗上。每個花序聚生2-6朵小花,有效結莢的只有1-2朵而已。花呈蝴蝶形,花冠為白紫色或純白色,但翼瓣中夾有一個黑色大斑點。蠶豆的花大部分為自花授粉,有的因花朵生長不良,也會出現異花授粉的現象。
蠶豆莢果扁平,果皮上有絨毛,呈筒形。不同的品種,莢果長短不一樣,每個莢果含有2-4粒種子;莢果前期莢皮厚,有絨毛,表面為綠色;成熟后莢皮變薄,呈褐色。種子扁平橢圓形,表面微有凸凹不平狀,基部有黑色或灰白色種臍。種子成熟前為綠色,成熟后可表現為該品種的顏色。如:青綠、灰白、褐色等。
1,溫度。蠶豆喜冷涼,濕潤的氣候,不耐暑熱。發芽最低溫度在3-4攝氏度,最適溫度在16攝氏度;出苗期適溫在9-12攝氏度左右,幼苗能忍受零下4攝氏度的低溫,但長時間處于低溫下,容易受到凍害。營養生長期間,最適溫度在14-16攝氏度左右,生殖生長最適溫度在16-20攝氏度,超過26攝氏度落花落蕾嚴重。結莢期最適溫度在18-22攝氏度,氣溫達到32攝氏度以上時生長受到抑制,甚至枯死。可見,蠶豆的整個生長期宜安排在冷涼的季節進行,在夏季來臨前就要收獲,以免影響到質量。
2,光照。蠶豆是長日照作物,葉片和花,均有趨向陽光的性質,整個生長期要保證有充足的光照。開花結莢期和籽粒灌漿期,如果光照不足,對蠶豆的產量影響很大。
3,土、肥、水。蠶豆對土壤要求較高,宜種植在耕作層深厚、肥沃、保水保肥能力強的黏質壤土中。而且它具有一定的耐堿性,不僅是好的前茬作物,還可起到土壤改良的作用。
蠶豆是需肥較多的作物,除了需要充足的氮磷鉀外,還需要硼、鉬、鈣等微量元素肥來提高產量和質量。尤其在開花結莢期,是蠶豆需肥的高峰期。
蠶豆喜濕潤,但怕水漬。也可以說是一種不耐旱,又不耐澇的作物。但苗期比較耐旱,開花結莢期是需水的臨界期,我們應保持田間的足墑、濕潤。
蠶豆忌諱連茬種植,連茬種植時,土壤中的有害物會抑制根瘤菌的繁殖。生產上,可與水稻、玉米、馬鈴薯等作物輪作倒茬。
1,整地、選種、播種
蠶豆根系發達,入土層深,建議種植在土層深厚疏松的地方為佳。蠶豆以基肥為主,播種前應重施基肥,充分深翻土壤、耙細、做勻。
選好種子后曬種2-3天,以提高發芽率和發芽勢。春季蠶豆,在地溫穩定在5攝氏度左右時即可播種;冬蠶豆,可在播種小麥之前播種即可,也就是現在,可以陸續播種了。
播種時可采用寬窄行種植,以提高田間通風透光的條件,減少落花落莢的幾率。一般寬行距在60厘米左右,窄行距在20厘米左右,穴距在30厘米左右,每穴2-3粒籽,以保證出苗率,播種深度在6-8厘米為宜。
齊苗后蠶豆進入苗期,根據幼苗生長情況和土壤肥力追肥;花莢期可噴施0.1%的硼肥,可增加蠶豆的產量;生育期間,應進行2-3次的中耕,第一次中耕在苗高10厘米左右進行,第二次中耕在開花時進行,并根據情況培土,挖好排水溝,以防止倒伏和防澇排水;整個生育期間應保持土壤的濕潤,但不能積水,以免蠶豆發生銹病、立枯病。蠶豆澆水應采用小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后期的分枝多為無效枝,應及時摘除,以保證營養的集中,提高結莢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