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記者發現今日頭條在一些招聘網站上發布了不少與金融業務相關的職位,包括產品經理-消費金融、風險控制-消費金融、金融策略研究、金融分析師等,同時,也有消息稱今日頭條正在努力獲取支付牌照。雖然目前還沒有頭條官方的信息,但基于以上的信息,也能大致得出今日頭條要布局金融業務的結論。
事實上,始于2013年的這波互聯網金融大潮,某種程度上便起于智能手機用戶普及帶來的流量爆發、衰于超級APP的流量黑洞效應帶來的流量成本高企,而作為典型的流量巨頭,今日頭條一直沒有布局金融業務才是令人奇怪的。接下來,我們不妨基于今日頭條和互聯網金融行業的現狀,開個腦洞,看看今日頭條如果布局金融,在時間窗口上還有沒有空間?應從哪里著手,優勢為何,邊界為何?
就當前的互聯網金融布局來看,要么是直接做業務,如支付、消費金融、理財等三大業務線;要么是做一些輔助性工作,如獲客引流、數據風控、貸后催收等等。結合今日頭條的資源,在以下幾個方面具有一定的想象空間。
消費金融:風控不是問題,巨頭布局幾乎零門檻
消費金融尤其是現金貸業務幾乎成為了互聯網金融業務的標配,原因無他,門檻比較低。消費金融大致可分為場景分期與現金貸兩類,前者對場景還有一定的依賴,后者則幾乎沒有任何制約性條件。過去幾年,大量的創業型機構布局現金貸業務,原因便在于此。什么?你說風控是個門檻?還真不是,有數據做風控自然是好,沒有數據也可以采購第三方成熟方案開始布局,至于效果如何都不是問題,只要堅持“利率覆蓋風險”的原則,業務便能持續下去。
對于今日頭條而言,布局消費金融業務自然也不在話下。今日頭條有6億注冊用戶,日活用戶高達1.2億人次,最適合的模式便是白名單制,即事先在龐大的客群中,結合用戶畫像,找出優質的客群。只要能找出百萬級的優質用戶,便足夠一個起步階段的消費金融條線走上可持續發展之路了。
有人要質疑了,用戶瀏覽資訊的記錄對于信用判斷有什么用呢?是的,單獨來看的確沒用,但用作輔助性判斷,恰恰還比較有價值。
經過幾年的摸索,或基于第三方購買,或基于網絡爬蟲技術,或基于數據積淀,當前的大數據公司在個人征信數據、電信運營商數據、社交數據、甚至興趣愛好、消費特征等方面均有了比較成熟的探索和可供采購的成套方案,對于任何一家意欲布局消費金融業務的機構而言,只要肯花錢,在這些征信強關聯數據上不會落后太多,此時,大家比的反而是輔助性數據。
比如今日頭條的用戶資訊瀏覽記錄,基于瀏覽時間可大致判斷用戶的活躍時間(白天還是晚上,零點以前還是之后等)、興趣愛好等,雖然精準度肯定不高,但基于幾億的用戶客群,能找出幾十萬或幾百萬精準匹配的用戶就足夠了,再輔以第三方的大數據征信產品,一個相對完整的大數據風控模型便可建立。至于之后,只需要在業務推動過程中不斷進行模型迭代即可,可持續之路便打開了。
理財業務:表面上是流量生意,本質上是支付場景問題
在當前強監管背景下,對巨頭而言,P2P理財并非好主意,所以,今日頭條的理財業務布局,應該以代銷標準化大眾理財產品如基金、保險理財等為主。
對于諸如基金等標準化理財產品,投資者認可度很高,且平臺只是代銷,不必承擔實質性風險,看上去是個流量生意,有流量便有成交。對于不缺流量的頭條而言,似乎會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某種程度上,這句話沒毛病,標準化產品,在哪買都是買,不需要依賴特定的場景,也不需要額外的服務。但事實上,很多人還是會選擇把標準化理財產品放在少數幾個平臺,一方面是便于統計與管理,省心省事,更重要的,基金理財產品對支付場景的依賴越來越重化,即,若沒有好的支付場景,便留不住基金理財資金。
這要從貨幣基金的支付工具化趨勢來看。隨著余額寶的崛起,貨幣基金不再僅僅是一款活期理財產品,而是變成了大家口袋里的零錢,具有了支付功能,既可用于消費轉賬,又可用于理財投資(購買其他理財產品)。對于活期型貨幣基金理財產品而言,若缺乏消費轉賬等場景支撐,便只能用于理財投資,功能少了一半,競爭力下降,規模也就很難做起來。
問題來了,當人們養成了用活期貨幣基金購買其他理財產品的習慣時,活期貨幣基金就成了其他投資理財產品的入口。若一個巨頭有流量沒場景,其貨幣基金便沒有支付功能,產品競爭力就很弱,貨幣基金產品做不起來,其他投資理財產品也就難以做大。這里有一個例外,那便是P2P,P2P理財產品不需要借助貨幣基金的入口,是因為P2P并非標準化理財產品,高收益本身便是最大的差異化和競爭力,不需要借助其他入口,本身便是理財場景和入口。
所以,對頭條而言,搭建理財產品線不難,如何能先把活期理財產品規模做大才是問題的關鍵,而要做大活期理財產品規模,便要強化其支付工具屬性,問題就回到支付上面。
第三方支付:整個互金業態的基石
對于巨頭而言,布局互聯網金融,支付是繞不過去的檻。就當前市場格局來看,盡管C端支付市場格局已定,但布局支付牌照仍然是必須要做的事情。
一是搭建整個互聯網金融生態的賬戶體系。頭條已經開始注重賬戶體系的搭建,也有了龐大的客戶群,但若沒有支付賬戶體系,現有的賬戶體系便很難對互聯網金融業務進行導流,同時,缺乏基礎金融賬戶體系支撐,互聯網金融生態也無從談起。
舉個例子,若沒有支付賬戶體系,用戶要購買理財產品,只能綁定其他支付工具或銀行卡用于支付,資金流始于第三方的支付賬戶,終于第三方的理財產品(平臺只是進行理財產品代銷),頭條的作用僅僅是個展示窗口,只能單純地賺一些手續費而已,沒有信息的沉淀和資金的閉環,終究是做不大。
同時,由于需要借助第三方支付賬戶或銀行卡完成支付過程,需要先為第三方賬戶導流,然后再引導用戶來購買自家的產品,效果就差了很多,而且為第三方導流也并非巨頭所為。
二是發展其他互金業態的基石。如上所述,理財業務的做大做強,離不開具有支付功能的活期貨幣基金理財這個入口,而活期貨幣基金理財產品的發展相當大程度上是依賴支付場景的;消費金融產品中的消費分期業務,也是場景驅動型業務,沒有很好的消費場景,只能做現金貸業務,消費金融布局便不完整。可見,完善的支付場景是發展其他互金業態的基石,而沒有支付牌照,談何支付場景呢?
三是廣泛連接內外場景的需要。巨頭布局互聯網金融,著眼點并不在單個業務的盈虧,更得多是通過為整個生態體系提供金融服務,一方面促進生態圈流量的變現,一方面優化提升生態圈本身對用戶的粘性。對巨頭而言,互聯網金融業務要能更好地連接內外場景,甚至與場景融為一體,演變成場景內的一個具體環節,同時,連接外部場景來優化內部生態圈,使得自家場景有了更多元的玩法和更好的體驗。
舉例來講,打賞頭條號作者,讀者可以便捷地調用頭條自家支付工具;對被打賞作者而言,資金既有豐富的理財產品可供選擇,也有多元化的支付場景用于消費;對于表現優秀的作者,可以授予低利率高額度授信,作為一種激勵手段。
因此,對于已經有著成熟生態的巨頭而言,既便失去了在C端市場稱雄稱霸的機遇窗口,支付牌照在體系內依舊可以發揮重要的價值,不可或缺。
長期的邊界及短期的難題
最后了,講一講邊界問題。創業企業做金融,起步階段很難,越往后越順;而巨頭做金融,起步階段總是很容易,越往后越難。
巨頭的起步,有資金、有客戶、有場景,甚至也能挖來人才、更容易獲取牌照,所以總是可以迅速站穩腳跟。隨之,潛在的問題也來了,主要有兩個“依賴”,一個是路徑依賴,一個是生態依賴,前者是因為起步太容易,再也干不了苦活累活,便揚長避短,做起了開放平臺,而金融業真正的基石,恰恰在于這些苦活累活;后者則在于,業務模式已經與內部生態融于一體,要去適應外部的世界便需要做一番傷筋動骨的改造,誠然不易,于是也就難以突破生態圈的天花板。
由于這兩個依賴,多數所謂巨頭的金融業務都只是大生態內部的一個子版塊,并沒有獨立生存的能力,與傳統金融巨頭相比,著實差得很遠。當然,回到頭條的金融布局,既便傳言屬實,也只是處于初級的起步階段,遠沒到煩惱兩個“依賴”的地步。
要煩惱的,大概是兩點,一是人才,一是牌照。畢竟,互金高速發展的機遇窗口期已過,沒有風口的助力,人才也只是螺絲釘,既便有,也不容易發光;同時,在金融強監管環境下,金融牌照的獲取越來越難,一些有價值牌照會暫停發放甚至禁止交易,一天沒有牌照,一天就沒有業務,與行業內真正的巨頭的差距也就越來越大。
一句話,互聯網金融,早已過了場景金融的階段,有場景、有客戶不意味著必然的成功。行業越成熟,影響企業發展的因素便越多,所謂的后起之秀攜一兩個優勢入場,也就越來越難出頭。
作者:薛洪言 微信公眾號:洪言微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