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1904—1955),現(xiàn)代著名建筑師、詩人、作家,被譽為“民國第一才女”、“東方最美女性”。她曾留學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和耶魯大學戲劇學院,是外交家林長民的女兒、建筑大師梁思成的妻子、國學大師梁啟超的兒媳,人民英雄紀念碑(碑座紋飾和花圈浮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五星兩旁的“嘉禾”——麥穗)。1940年12月4日,林徽因曾在畢節(jié)文廟前有過片刻停留,未能如愿以償進入文廟考察建筑情況并留下相關記錄,既是林徽因本人的遺憾,也是畢節(jié)歷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遺憾。
1940年,根據(jù)國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的指示,中央研究院從事人文科研的全部力量,于該年秋冬時節(jié)分期分批遷往四川李莊;由三輛車組成的第一批車隊,于12月2日開始出發(fā)。由于中國營造學社與歷史語言研究所的依附關系,梁思成、林徽因及學社的其他同人,盡管對遷往偏僻的李莊很不情愿,但要繼續(xù)從事學術研究,就必須依靠史語所的圖書,萬般無奈中,只好隨車前往。因搬遷準備工作的混亂、焦急、疲勞,梁思成在行前突發(fā)高燒,只得暫時留下休養(yǎng),所以未能隨行。林徽因與畢節(jié)文廟驚鴻一瞥的邂逅,就發(fā)生在她與家人從云南昆明搬遷四川李莊的艱辛旅途中。
1940年12月2日,林徽因帶著母親和兩個孩子——還不到11歲的女兒梁再冰和8歲的兒子梁從誡(1932—2010,畢業(yè)于清華大學歷史系,曾在云南大學歷史系任教。曾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常委,中國文化書院副院長,創(chuàng)建中國第一家完全民辦環(huán)境保護組織“自然之友”),隨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和中國營造學社部分同仁的家眷30余人,“騎馬蹲襠”坐著一輛有篷客車離開昆明,沿川滇公路經(jīng)曲靖、宣威、黑石頭、威寧、赫章,一路溝壑縱橫、坡陡路險、艱苦備嘗,終于在次日晚間抵達畢節(jié),住了一夜。
2011年2月,中央電視臺國際中文頻道曾播放過一部名為《梁思成與林徽因》的專題紀錄片。在這部8集專題紀錄片的第4集“流亡”第32—35分鐘,梁思成、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畢業(yè)于北大西語系,曾任新華社駐外記者,在英國、澳大利亞和香港工作多年,1991年退休),翻著“12月4日,星期三”的日記,深情講述了林徽因與畢節(jié)文廟的邂逅經(jīng)過——
“今天起來就去看畢節(jié)城。畢節(jié)街路寬闊,兩旁店鋪很多……”(電視屏幕上日記本字跡辨認)12月4日早上,林徽因將正在發(fā)燒的兒子交給母親照料,自己帶著女兒走出旅店。從廣惠路某藥店為兒子買好藥走出來,林徽因就看見了畢節(jié)文廟。“那個廟已經(jīng)改成一個小學校了。她就一定要看這個廟!我一去了之后,那些小孩子就來圍觀。一大堆小學生把我圍起來,我非常惱火。我堅決不肯進去。我母親非進去不可,我非不肯進去。我母親拗不過,就沒有進去。回來后她就沖我發(fā)了火,訓了我一通。那通訓話,后來我還記在我的日記上,所以現(xiàn)在還有點印象——”多年以后,年逾七旬的梁再冰老人,面對專題片《梁思成與林徽因》的攝影鏡頭,不無遺憾和懊悔地這樣回憶當時的情景。
在梁再冰的日記里,母親的訓斥可謂聲色俱厲:“你今天為什么這么不高興?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如果要參觀的話,就一定要看看這個地方的縣政府、重要機關、學校、孔廟、街道布置法、城墻的建筑法才對,并不是單看鋪子里賣什么就完事兒了!”女兒太小,對建筑不感興趣,覺得母親是小題大做:“我當時心里很好笑。我才十一歲。那個時候,我覺得跟我說這個有點對牛彈琴!我覺得,我又不是搞古建考察的,我又不搞你們這一套,我怎么會懂呢?”可是,對母親那天的不高興,女兒也有自己的理解:“但后來我想,她那天比較惱火,是因為我父親不在!我相信,那天要是我父親在,他們倆一定進去大大考察一番……反正,我媽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知母莫若女!在建筑學家林徽因身上,既有發(fā)達的文學藝術細胞,又有注重調查研究的科學實踐精神。早在1937年夏,她就在山西五臺山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中國最古老的一座木結構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當她要進行深入研究時,“七七事變”爆發(fā),野外調查工作被迫中斷。不久,北平淪陷,梁思成、林徽因全家不愿做亡國奴,輾轉逃難到達昆明。1938年,林徽因為云南大學設計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女生宿舍。從1930年到1945年,她同丈夫一起,走過中國的15個省,190多個縣,考察測繪了2738處古建筑物。他們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通過他們圖文并茂的介紹,還有英美友人費正清、李約瑟、費慰梅等的幫助,很多古建筑(河北趙州大石橋、山西應縣木塔等)被全國乃至全世界認識,得到了應有的保護。在山西的數(shù)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得以破解中國古建筑結構的奧秘。得到林徽因這位賢妻的協(xié)助,他完成了對北宋建筑學家李誡編寫《營造法式》(中國第一本詳細論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這部“天書”的解讀,后來編寫成第一部《中國建筑史》。1946年,梁思成在李莊完成了英文本《圖像中國建筑史》最后一部分的撰寫,在“前言”結尾,他滿含深情地寫道:
最后,我要感謝我的妻子、同事和舊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來,她在我們共同的事業(yè)中不懈地貢獻著力量。從在大學求學的時代起,我們就互相為對方“干苦力活”。以后,在大部分的實際調查中,她又與我做伴,有過許多重要的發(fā)現(xiàn),并對眾多的建筑物進行過實測和草繪。近年來,她雖然罹重病,卻仍葆其天賦的機敏與堅毅。在戰(zhàn)爭時期的艱難日子里,營造學社的學術精神和士氣得以維持,主要應歸功于她。沒有她的合作與啟迪,無論是本書的撰寫,還是我對中國建筑的任何一項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丈夫對妻子的深深理解和感激,在五六十年后又得到了女兒梁再冰的補充。2004年6月10日,在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舉行的“林徽因百年誕辰紀念會”上,梁再冰心情激動地走上講臺,剛一開口聲音就哽咽了。她說:“回顧我媽媽一生的歷史,我的心情很不平靜,想到的事情太多了。以前我很不愿意回想這些事,困為她的一生特別值得惋惜。母親的一生很短,只有51年的時間,中間又經(jīng)過了抗戰(zhàn)中最艱苦的一段生活。這次因為要紀念她的百年誕辰,我翻閱了很多過去的信件、材料,對母親又有了新的認識,對她的工作和思想又有新的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實際上我認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非常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筑學家。她和我父親梁思成是長期的合作者,這種合作基于他們共同的理念,和他們對這個事業(yè)的獻身精神。”
1940年12月4日上午,一下子就吸引了美女、才女、建筑學家林徽因的眼球,讓她急于進入欲罷不能的畢節(jié)文廟,的確是畢節(jié)城內一處歷史悠久、莊嚴靜穆、建筑設計精美的亮麗人文景觀。畢節(jié)文廟曾是畢節(jié)縣學的一部分,據(jù)光緒五年版《畢節(jié)縣志》卷之三《祠祀志》記載:
畢節(jié)縣學舊為衛(wèi)學,明正德三年(1508)始建。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衛(wèi)為縣,始為縣學。由明迄清,畢節(jié)縣學的辦學地址,由南門外虎踞山到城中的長慶山東北隅,幾經(jīng)輾轉。一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縣方瑞合才將其改遷于長慶山正中(今畢節(ji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所在地,彼時西有城隍廟、縣學署,東有松山書院、縣署)。修建畢節(jié)文廟所有的土地,右為明指揮李煥、千戶胡大椿故宅,其后裔李重熙、胡瓊等捐以建學;左為生員葛鄰純、葛鄰曦兄弟九人所捐獻的祖遺地基。雍正十年(1732)知縣李曜、乾隆十四年(1749)知縣凌均、乾隆二十年(1755)知縣董朱英幾次加以修葺。一直到同治十年(1871),知縣王正璽對文廟重加葺治,并置佾舞(六佾舞,需舞生36人、執(zhí)麾1人、執(zhí)節(jié)1人共38人,樂器數(shù)十件)、祭器(禮器、樂器、舞器數(shù)百件),使其規(guī)模煥然一新。
曾經(jīng)的畢節(jié)文廟,計有房屋37間:“崇圣祠”三楹,正房供奉孔子先人5位,東廡(廂房)、西廡各配先賢、先儒各5人;“大成殿”五楹,正位為“至圣先師孔子神位”,東配“復圣”顏子、“述圣”子思,西配“宗圣”曾子、“亞圣”孟子,“東哲”六人為孔門弟子仲弓、子貢、子路、子夏等,“西哲”六人除孔門弟子五人外還有南宋理學家朱熹;東廡五楹,供奉先賢38位(前36人為孔門弟子,后2人為理學家周敦頤、程顥),“先儒”30位(鄭玄、孔安國、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李綱、劉宗周、陸九淵、張栻、陳淳、文天祥、方孝孺、張履祥等);西廡五楹,供奉“先賢”28位(除孔門弟子外,尚有歷史學家左丘明,理學家張載、程頤),“先儒”38位(董仲舒、諸葛亮、韓愈、韓琦、呂祖謙、陸秀夫、陳獻章、王守仁、黃道周、黃宗羲、王夫之等);“大成門”七楹,用來懸掛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八位皇帝的“欽頒文廟匾額”;“名宦祠”三楹,供奉傅友德、陳桓、方瑞合等六人;“鄉(xiāng)賢祠”三楹,供奉張諫、陳迪、羅英、沈維藩等8人;“忠孝祠”三楹、“節(jié)義祠”三楹。此外尚有“欞星門”石坊一座,泮池一頃,建橋其上;左右當墻門二,左曰“禮門”,右曰“義路”;墻外石牌坊二,左曰“金聲”,右曰“玉振”。據(jù)傳,“金聲”、“玉振”、“禮門”、“義路”這四座石牌坊,皆乾隆年間來自北京的著名知縣董朱英設計建造,做工非常考究精致;“禮門”坊、“義路”坊的兩根石門柱,日出日落時的影子,都會重合成一條直線。
經(jīng)王正璽(四川達縣進士,任畢節(jié)知縣僅一年)整治修繕過的畢節(jié)文廟,的確氣派非凡。它一共供奉了中國歷史上近200位名人。“萬世師表”(康熙二十三年(1684)頒),“生民未有”(雍正四年(1726)頒),“與天地參”(乾隆三年(1738)頒),“圣集大成”(嘉慶三年(1798)頒),“圣協(xié)時中”(道光元年(1821)頒),“德齊峙載”(咸豐元年(1851)頒),“圣神天縱”(同治二年(1863)頒),“斯文在茲”(光緒元年(1875)頒),《順治九年世祖章皇帝條教生員臥碑》,《康熙十九年圣祖仁皇帝圣諭十六條》,《康熙四十一年圣祖仁皇帝訓飭士子文》,康熙二十五年頒《御制先師孔子贊并序》,康熙二十八年頒顏子、曾子、子思、孟子《御制四配贊》……清朝八代皇帝欽賜匾額、圣訓的加入,肯定為畢節(jié)文廟增色不少。“每歲春秋仲月(舊歷二月、八月)上丁日”,畢節(jié)文廟都要祭孔、尊孔,排列儀仗、陳設祭品、奏樂舞蹈、恭讀祭文、演示禮樂舞相關器具,想來一定熱鬧非凡。那些個熟讀四書五經(jīng)的士子,在參加科舉考試之前,有機會去古色古香的文廟里瞻仰古代圣賢,沾點“文曲星”們的仙氣,在那里弦、誦、歌、舞,經(jīng)受一次傳統(tǒng)文化的洗禮,仁、義、禮、智、孝、悌、忠、信等儒學文化精髓,一定會更加深入人心。畢節(jié)老一輩老幾輩的文化人,對文廟的具體情況有精彩描述——
曾經(jīng)的畢節(jié)文廟,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沿廣惠路往前走,遠遠就能看見跨越廣惠路的兩架高聳的石牌坊,坊高3層,4柱3門。東坊中門上方刻著“金聲”二字,西坊中門上方刻有“玉振”二字。兩坊中間是長約50米的紅色門墻,墻上用青花碎瓷鑲嵌的“萬仞宮墻”4個楷書大字格外絢麗奪目,站在紅墻之外就使人受到孔廟威嚴肅穆。大墻東西各有一道拱門,東為“禮門”,西稱“義路”,但兩門長期關閉,據(jù)說是因為畢節(jié)未出過狀元;在兩座拱門邊,立有高約1.5米、寬約40厘米的石碑各一塊,碑上刻字“文武官員至此一律下馬”,可見歷代封建統(tǒng)治者對孔子的尊重和敬畏。紅墻東西轅門內是兩座高大的木制牌坊,東坊上端刻有“德配天地”四字,西坊刻有“道冠古今”四字。進入文廟,有一個不大的廣場。廣場四周,古柏參天而立,當年一小、畢節(jié)師范學校的學子,曾利用該場地操練立正、稍息。廣場北端,有一半圓形水池曰“泮池”,上架小橋一座,橋欄板上雕龍畫鳳,裝飾精細。沿石階而上,是一個平臺。平臺中央為4柱3門的“欞星門”,平臺右側建有“忠孝祠”,西側建有“節(jié)義祠”。站在平臺上仰望,石階上黃瓦翹檐的“大成門”威嚴雄壯,大成門兩側為青瓦磚墻的“鄉(xiāng)賢祠”、“名宦祠”。沿石階而上過“大成門”,就可看飛檐斗拱、黃色筒瓦的“大成殿”,殿內有8根朱紅色木柱,樁腳均有石雕石墩。大殿中央供奉“大成至圣先師孔子”牌位,兩側則供奉孟子、曾子、顏子、子思等72賢人的牌位。
1940年冬天,林徽因、梁再冰母女倆看到的,已經(jīng)不是全盛時期的畢節(jié)文廟。但畢節(jié)文廟內37間房屋,尤其是“萬仞宮墻”外面的牌坊、石柱,應該還基本完好。離開畢節(jié)文廟后,林徽因母女倆還在畢節(jié)走了一段。因為心里不高興,女兒聽不進母親給她講的話,畢節(jié)給她留下的印象,除“街路寬闊,兩旁店鋪很多”外,就是“一個大場(小校場?),一座石橋(太平橋?)”,還有一種叫“黃粑”的特色食品(電視屏幕上日記本字跡辨認)。由畢節(jié)到敘永再到瀘州南岸藍田壩,坐盧作孚民生公司的輪船沿江西行至宜賓,再轉乘小型木船,林徽因一行終于在1940年12月15日到達李莊。
“我們到了一個地方,如果要參觀的話,就一定要看看這個地方的縣政府、重要機關 、學校、孔廟、街道布置法、城墻的建筑法才對,并不是單看鋪子里賣什么就完事兒了!”“她那天比較惱火,是因為我父親不在!我相信,那天要是我父親在,他們倆一定進去大大考察一番……反正,我媽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全民抗戰(zhàn)的艱難日子里,林徽因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著一場堅苦卓絕的戰(zhàn)斗:雖罹重病卻用“天賦的機敏與堅毅”維持營造學社的學術精神和士氣的她,“千苦力活”對眾多建筑物進行實地考查并有許多重要發(fā)現(xiàn)的她,為與丈夫兩人的共同事業(yè)“不懈地貢獻著力量”的她,以對畢節(jié)文廟的驚鴻一瞥,讓我們感受到了“一位非常有社會責任感的建筑學家”的個性風骨。這種個性風骨,讓她愛之深責之切,敢言人之不敢言,敢為人之不敢為,敢怒人之不敢怒——
1940年冬,在畢節(jié)廣惠路,她沖死活不進文廟的女兒大動肝火。1946年,談起1944年日軍攻占貴州獨勻直逼重慶的危局,因父親熱愛北宋建筑學家李誡而得名“從誡”的兒子,曾這樣問母親:“如果當時日本人真的打進四川,你們打算怎么辦?”林徽因若有所思地回答:“中國念書人總還有一條后路嘛,我們家門口不就是揚子江嗎?”母親“以最平淡的口吻所表現(xiàn)出來的那種凜然之氣”,讓兒子深深震動!(梁從誡《倏忽人間四月天》)1953年夏天,在首都北京,林徽因敢于指著新中國分管文教的副市長的鼻子發(fā)火:“你們把真古董拆了,將來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復起來,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陳從周等回憶)
“她和我父親梁思成是長期的合作者,這種合作基于他們共同的理念,和他們對這個事業(yè)的獻身精神。”(女兒)“在她和父親身上,常表現(xiàn)出中國漢族讀書人的那種傳統(tǒng)的'氣節(jié)’心理。”(兒子)在梁思成、林徽因身上,那種面對美好事物的機敏,那種執(zhí)著追求理想的堅毅,那種對建筑事業(yè)和民族歷史的由衷熱愛,那種對優(yōu)秀文化文明傳統(tǒng)的溫情和敬意,那種國難當頭“位卑未敢忘憂國”“為伊消得人憔悴”的責任擔當,那種為共同理念和共同事業(yè)“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獻身精神,那種透過歷史看到未來的真知灼見遠見卓識,值得我們和我們的后代好好溫習復習。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畢節(jié)文廟有幸遭遇林徽因,林徽因卻因畢節(jié)文廟而不無遺憾,這正如古希臘著名雕塑“米羅的維納斯”的那只斷臂,雖然殘缺,然而美麗,美麗得無與倫比。
《畢節(jié)晚報》2017年12月20日 第08版 文/翟顯長